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潜力及建议
2015-01-06尹业华
尹业华
摘要:根据江苏省粳稻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潜力及优势,并提出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粳稻;发展;现状;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733-03
Potential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YIN Ye-hua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Sunshine Project Office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tatus of Japonica rice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otentials and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Japonica rice;development;status;recommendation;Hubei provinc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和口感均优于籼稻的粳稻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来,我国粳稻生产发展较快,其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从1981年的11%增长到目前的30%以上,种植区域已从传统的东北地区向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延伸。华东地区的江苏、安徽等省已成为南方地区粳稻种植强省,江苏省粳稻面积已占全省水稻面积的90%、全国粳稻面积的20%。安徽省近年来粳稻种植面积达到33万hm2;江西省也在进一步调整水稻产业结构,明确提出了江西省发展粳稻生产的规划;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也争相在做发展粳稻的前期工作,为可能到来的机遇打基础。湖北省属于南北过渡区,是南方稻区少有的几个粳稻种植适宜区之一,发展粳稻生产优势明显。因此,在总结江苏省粳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潜力及优势,并提出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1 江苏粳稻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推行“籼改粳”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省份。该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行“籼改粳”以来,全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00万hm2,粳稻种植面积达180万hm2,占90%。推广优质粳稻是江苏省粳稻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主栽稻米品种的品质均达到国标优质米三级以上。粳稻种植经济效益也很明显,常年粳稻市场均价比籼稻高出15%,种植粳稻比种植籼稻增收超过2 250元/hm2。目前,江苏粳稻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占全国粳稻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0%和30%,单产也居全国首位[1]。在粳稻消费方面,江苏省消费粳米(折原粮,下同)1 450万t,向周边省份销售200万t,出口国外50万t。
1.1 发挥优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江苏省位于长三角地区,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水稻生育期间平均每天日照时数12.8~13.8 h,平均气温21.5~23.5 ℃,≥10 ℃积温为3 770~4 780 ℃,而水稻中晚季栽培所需积温为3 100~4 000 ℃,降水丰沛,自然光照、温度、水资源条件非常适合粳稻正常发育,引种成功率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育成这一气候条件下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等一季稻生长发育的新品种,有利于不同熟制类型和茬口粳稻优良品质的形成。
1.2 选育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武进水稻研究所、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淮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许多水稻原种场等育种单位都能够源源不断地选育出有较大影响的新品种。近年来,江苏省先后育成和推广了武育粳、武运粳、宁粳、扬粳、南粳、淮稻、镇稻、徐稻等系列品种,特别是武运粳23、24等高产粳稻品种的育成,为发展超级粳稻提供了品种保证。同时,全省各地采用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了种子质量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1.3 应用良法,研究推广配套栽培技术
江苏省粳稻栽培技术历经“三黄三黑” (是指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水稻生长过程中叶色三次浓(黑)、淡(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秆壮、穗大、粒饱,并获得高产)模式栽培、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几个阶段,基本形成了配套完善、系统科学的粳稻栽培技术体系。1994年,粳稻单产首次跨越7 500 kg/hm2后稳步提高,即使在水稻生育期间发生洪涝、异常高低温、病虫害、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年份(2003年、2005年)粳稻也未减产。目前,在大力发展优质稻,提高种植效益、推行无公害生产的新形势下,江苏省已初步研究集成了精确定量栽培、无公害栽培、机插秧等主体技术,配套了直播、抛秧、盘育摆栽、稻鸭共育等辅助技术,促进了粳稻生产由产量型向产量、品质、安全、生态兼顾型转变,为粳稻生产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1.4 政策扶持,助推“籼改粳”稳步发展
江苏省“籼改粳”工作起步早、起点高、效果好,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2]。省、市、县甚至乡镇都拿出配套资金对粳稻科研项目(除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外)进行支持。除国家发放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外,各地还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如江苏省财政每年对育秧面积超过1.33 hm2的机插秧合作社补贴资金6万元;镇江市所属的丹阳市,也对育秧面积超过1.33 hm2的机插秧合作社补助15 000元/hm2。此外,丹阳市为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给与补贴150元/hm2;还为丹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从事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政府鼓励粳稻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协助稻米加工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证书,并在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协调。
1.5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粳米产业化
自“十五”规划以来,江苏省稻米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粳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高邮双兔、淮安神龙、六合远望富硒等知名企业,通过生产线改造和加工技术改造,稻米加工能力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并以粳米为主体,打造了双兔、淮上株、凌桥等一批知名稻米品牌,在淮安市举办的连续三届中国稻米博览会上,江苏省稻米屡拔头筹[3]。另外,兴化粮食交易市场、阜宁古河粮油市场、无锡粮油批发市场等已成为江苏省区域化、规模化的粳米交易基地,推动了稻米产业由服务加工型向产业流通型转化,对促进优质粳稻生产发展,提高粳稻的种植效益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2 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2.1 粳稻发展基础良好
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水稻占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比重一直处于第一位。2012年,湖北省现代粮棉油发展专项水稻“籼改粳”工程正式启动,湖北省财政每年拿出1 400万元支持粳稻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粳稻的发展。2013年,全省粳稻发展势头迅猛,种植面积较2012年扩大了1.6万hm2,一季中粳平均每公顷产较2012年提高375 kg以上,中粳区试工作也已启动。通过产销对接,项目区种植粳稻农户总增收0.54亿元,企业参与粳稻生产、良种繁育和大米加工总增收0.96亿元。
2.2 发展粳稻潜力巨大
2.2.1 产量潜力 通过近几年外省品种的引进和试种,单产达到11 250 kg/hm2的粳稻品种区域较多,超过了一些杂交籼稻品种。同时,随着粳稻育种水平的提高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完善,逐渐改变了粳稻产量较低的传统观念,发展潜力很大。
2.2.2 市场优势 近年来受粳稻产量偏紧的影响,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定价比籼稻高出15%~20%。2012年和2013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每50 kg高出中晚籼稻15元,2014年两者差价则达到17元/(50 kg)。即使在产量不增的情况下, 粳稻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 250~2 550元/hm2。同时,湖北省距离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较近,且可通过船运,大大降低营运成本,使得湖北省粳稻的市场优势更为明显[4]。
2.2.3 技术需求 粳稻的感光特性能有效解决鄂中及鄂北地区中籼稻播期早、秧龄长及不利于机械插秧问题,且粳稻抗倒伏能力较籼稻好,不易落粒,从而降低机收损失,更适合于机收。通过调整粳稻的播期,错开高温抽穗,能有效降低高温热害。同时,粳稻耐低温的能力更强,可减小寒露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5]。粳稻收获期可推迟到10月中、下旬,可有效利用小麦播种前近1个月的光温资源,提高水稻产量。
3 湖北粳稻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3.1 加快粳稻品种的选育和审定
目前,湖北省缺少适宜推广的中粳品种和粳稻品种。要大面积发展粳稻,首先需要进行品种审定。同时,育种单位也需加快粳稻品种的选育,选育符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发展需要的粳稻新品种,使优质种源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3.2 加强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要加强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特别是加强稻-麦周年机械化高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切实解决湖北省稻麦两熟地区季节矛盾和减轻劳动强度。
3.3 突出规模化生产和优化布局
湖北省粳稻生产显现出区域优势更集中、重点更突出、工作力度更大等特点,但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生产与收购、加工与销售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延缓发展。应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与经营。同时,进一步优化湖北省粳稻布局,重点发展优质中粳,适当兼顾晚粳。
3.4 实行产销对接合作
一是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加强与华东地区市场的对接,争取上海市的支持,吸引上海企业到湖北省建基地和开展订单,拓展湖北省粳稻外销渠道,通过市场带动湖北省粳稻的发展。二是加大对本省大米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企业参与粳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环节,解决农民的种植粳稻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民能有订单、销得出去。三是建议将粳稻纳入储备粮收购。
3.5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粳稻发展
湖北省政府已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粳稻发展,各市(州)、区(县)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匹配和倾斜,以推进湖北省粳稻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2] 张培江,吴 爽,孔令娟,等.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中国稻米,2006,12(6):52-54.
[3] 王一凡,隋国民,王友芬,等.粳稻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9,38(6):8-10.
[4] 张似松,汤颢军,柴婷婷,等. 加快粳稻发展,进一步做强湖北省水稻产业[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450-453.
[5] 曹凑贵,蔡明历,张似松.湖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2004(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