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外交”去哪儿了

2015-01-05周鑫宇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外事外国

周鑫宇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新的外交理念和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外交具有指向标意义。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习近平在关于“深化和拓展外交战略布局”的要求中,同十八大报告中相对应的内容相比,在表述上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习近平谈到了“正确义利观”和“维护海外利益”两个问题。而在十八大报告中这部分内容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表述通常被视作公共外交上升到国家最高战略层面的标志,而习近平自己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引领者和表率者,被外国媒体视为全球领导人中的公共外交大师。那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透露出来的战略部署中,公共外交去哪儿了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长久以来未能根本解决的、如何理解公共外交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什么是公共外交”。很多人发现,公共外交如果概念太小,则达不到其本旨;如果概念太大,则流于空泛,出现“泡沫化”。由于概念不清,对于“怎么发展公共外交”也争议很大,甚至体现为部门利益的摩擦。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在快速发展,但理论理解和对政治实践的智力支持都还没有完全跟上。

其实公共外交的根本实质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点明,即是最后一句“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国家关系需要社会基础支撑,自古如此,但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尤为迫切和重要。滥觞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宫廷贵族政治的传统外交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民主化、全球化、多极化的国际关系需要。全球外交本身就在转型,对于中国这样的国际体系的“新来者”来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实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是迫切要求。从这个高度上来说,公共外交才和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等一样,关系到中国根本的国家战略、安全和利益,也和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相互牵扯,成为中国外交最高层面的战略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从世界各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来看,有一些经验是相通的:

比如外交要关心和接触外国社会,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对外援助。在世界各国,社会力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府外交政策。社会群体如果不能从外交关系中获益,则可能成为外交关系的旁观者甚至反对力量。因此,外交和经济合作既要做政府的工作,也要做社会的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是各国巩固外交关系社会基础的最常见物质手段。

又比如外交要有价值观和责任担当,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人们常说生意场上难有真朋友。国家间互利的经济合作能够形成相互依赖的协作伙伴,但要建立相互认同的情感纽带,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光靠“平等互利”、“亲兄弟明算账”是不够的。尤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更容易受到情感和价值认同影响。一个国家够朋友、有原则、有担当,才能吸引外国民众的情感支持,才能真正夯实外交的国际民意基础,这个国家也才能真正在国际社会中具备领导力。这一点跟加强对外援助往往是联动的。换句话说,外交要对外国社会做工作,也是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

再比如外交还要善于对外国社会进行沟通和表达。全球化不断深入地席卷各国社会,使得更大数量的人群和外国人、外国企业、外国政府发生了接触。然而,就像一个人初入陌生的环境一样,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带来“文化冲击”,对陌生事物产生不理解、甚至排斥感。因而,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外交,必须要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善于消除疑惑、沟通看法、获得理解,而故事的听众,更多的是那些对外国事物相对了解不多的普通民众。一个国家对外讲故事的能力,也是公共外交夯实国家关系民意基础的重要手段。

现在再看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不正是抓住公共外交的本质目标,落实“夯实国家关系的社会基础”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报告指明中国外交的最高战略方针,近年来由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等具体指出发展方向和政策举措,以指导在外交实践中逐步落实。因而,如果要回答公共外交去哪儿了,可以说公共外交到落实中去了。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外事外国
外事之窗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美国和平队历史及影响探析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