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的童年世界
2015-01-05李文娟
内容摘要:在当代女作家中,迟子建是卓尔不群的。她的早期小说着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民风民俗和人间百态,而坚守民间立场、倾心“对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则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借用文献—发生学方法,仔细研读迟子建早期作品《北极村童话》,能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迟子建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提供本源参照。
关键词:迟子建 人与自然 纯真国度 仁慈长者 民风民俗
文献—发生学方法[1]旨在陈述对象“是什么”,重在追问对象“为什么”。它的适用对象本是“史案”研究。当一位创作家,拥有几十年创作经历并且数量丰富又有影响力,那么对其及其作品的研究就构成了“史”的探究。借用此方法,不仅注重对作品的分析而且重视对作家访谈录(自叙)的研究,这样研究者之心与研究对象之心都在研究中展开,“这是一种探险,也是一种冒险,因为深入探‘人格之根只有一条途径,就是‘将心比心,拿自己的灵魂做抵押。”[2]
发表于1986年的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是迟子建(196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登上文坛的力作。与其说《北极村童话》是在寻根文学掀起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热潮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如说它是迟子建追忆童年、追念故乡的自我经验和民族情感的表达。这部中篇小说不但具有寻根文学共有的通过描写民间重新表达自我,关注民间那些带有原始文明色彩的民俗生活,更以一种真挚诚实的态度立足民间、书写民间生活场景、表达民间生活话语,体现生活思考和哲学追求,其文化底蕴和思想情感更为浓郁、淳厚、诚挚。用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是《北极村童话》的鲜明特点,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是一种生活的原生直录和诗意创造。
一.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迟子建出生于中国地理版图最北端的漠河,她的童年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北极村度过的。 神奇的北极光、天边的火烧云、被寒冷冻裂的大地、菜园里的各色花、草丛中的黄蜂……无不是与她朝夕相处的伙伴。大自然对热爱她的人的馈赠是丰厚无私的,这为迟子建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北极村童话》中对云彩的描写,“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儿睡觉,有的像猫在捕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奔跑,可以。睡觉,可以他们自由自在游着,飘着。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云。云多好啊,它可以奔跑,可以附身看到树木花草,可以仰头望见星星和月亮。对了,听爸爸说,云还可以化作雨、变成雪呢!”[3]云彩,很普通的一种自然事物,在儿童的世界里它变得生动、活泼而有灵气,它像动物,像人,而又更可爱更令人向往。迟子建曾经说过:“我总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4]“天边钩着一弯淡淡的月牙,无数的星星像蜡烛的火苗,不住地跳着。”[5]在这里,自然不仅是活泼生动、神奇多彩的,在童真童趣的孩子眼里被赋予了童话般的色彩。
迟子建对自然不是浓墨重彩地去描写,而是以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去真诚叙述、虔诚歌颂。在她笔下自然无疑是最绚丽多彩的,也是最无私和仁厚的,她不求回报。天真无邪的儿童在大自然怀抱的庇护下玩耍淘气、抚弄细雨、捕捉蚂蚱蝈蝈、捅蜂窝子、采摘瓜果。大自然成为迟子建童年的天堂,也是她日后心灵深处最安全温暖的港湾。在成人经历过人生的挫折和磨难后,童年和自然的相容相恰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同时也蓄积成一种力量和勇气。
二.无拘无束的纯真国度
迟子建的童年在宽厚大自然的爱护下,任凭自由与纯真的本性使然。《北极村童话》中的迎灯因为“淘气”、“爱说”、“不听妈妈的话”被送到乡下姥姥家里,姥姥家的那个北极村就成了她自由的天地。她捅蜂窝子、偷母娘娘家的黄瓜、雪地里捕鸟、做泥人、叠纸飞机,和喜爱的傻子狗做伙伴,甚至可以去拜访那个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被人抛弃的苏联老奶奶。“他们都不出来,我就一个人玩,到菜园里捉蚂蚱、蝈蝈,把大个的留下来,装到小舅给我编的笼里,塞进倭瓜花给它吃。看腻了,就到房后去做泥人。”[6]其他玩伴因怕大人嫌弃淘气不敢出来玩耍,而迎灯却不怕,她以一股率性和勇气尽情顽皮。正是因为这种孩童的坦率和胆量才使得她的童年拥有更多的回忆和童趣。傻子狗是迎灯在姥姥家最友好的玩伴。傻子狗因咬伤了看地的大爷而脖子上被套上了锁链,但迎灯并没因此害怕它嫌弃它,而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给它端盆凉水,从而建立了友好信任关系。“我把馒头塞进它嘴里,看着它大嚼大咽,心里禁不住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和胜利感:傻子是我的!”[7]瞒过姥姥的严厉,迎灯在吃完饭后拿一半馒头塞给傻子狗吃,这使得他们的感情日渐深厚。当迎灯为老奶奶画画动用豆油被发现后,因画被烧而哭泣,“傻子用舌头舔着我脸上的泪,不时地拽得铁链子哗哗响。”[8]无拘无束,敢作敢为,有时孩童的行为难免招致大人们的责怪,这时傻子狗就成为最理解迎灯的“同胞”。然而,有时候因“闯了祸”,连傻子狗都不理。“傻子迎着我走来。我无心理它,径自向前走着。它委屈得呜呜叫着,抗议般地直剁脚。也不知走了好久,前面是江了……”[9]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城市里生活的迎灯不能童言无忌地说她想说的,父母怕她惹祸上身,将她送到乡下的姥姥家。于是迎灯就可以说的痛快了,她可以问东问西、说这说那,她可以东跑西去、做她喜欢做的,即使偷了母娘娘的黄瓜招来母娘娘的一阵骂声、不明事理地喊失踪两年的大舅“柱儿”而使姥姥姥爷伤心、不开心跑到江边导致感冒发烧等等少不更事、惹怒大人的事情,都没有泯灭她的童心,消减她的兴致。无拘无束没有束缚本该是童年的本真。有了这样的本真和率性,甚至倔强,才能体验更加丰富的生活,发现更多的可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自由的童年是难得的,这也成为迟子建童年回忆里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三.仁慈长者的相依相伴
迟子建的童年不仅有对自然万物的依恋,还有对人间温情的感怀。“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10]出身草根的迟子建立足民间,书写民间情怀,这不是理论的附加不是意志的强加,而是血脉中的自然传承。然而,带给迟子建融融暖意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慈祥寂寞的老人。《北极村童话》中有一位慈祥孤单的长者,那就是给了迎灯无数关怀与温情的苏联老奶奶。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苏联老奶奶在北极村被大家冷落处于被孤立的境地。单纯善良的迎灯没有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也不在乎大人们的阻止,她经常跑去老奶奶家,她喜欢和老奶奶在一起的感觉。老奶奶视迎灯为自己的亲孙女,给她好吃的,并亲手喂她;教她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和她做游戏。从老奶奶和迎灯玩有字画的纸片游戏的欢快画面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老人怡然自得、儿童天真无邪的本真和快乐,那是一种发自内心带有本源性质的情感。迎灯也时刻挂念着老奶奶,即使回到姥姥家也不忘老奶奶。中秋之夜,她背着姥姥们去给老奶奶送花生和芝麻月饼。老少二人在江边赏月,老奶奶告诉了迎灯不愿提及的心事。临终前还不忘送给迎灯她亲手做的石头项链。老奶奶给予迎灯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关照和关爱,更在孩童的内心浇铸了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梦想。如,老奶奶培养了迎灯渴望识字的好奇心、兑现给她做项圈的承诺、告诉她夏天能够看到多彩北极光等。在北极村,因有老奶奶迎灯的生活更加快乐和温暖。老奶奶也因有迎灯的陪伴而暂时摆脱了孤寂。祖孙二人互相偎依,这份真挚情感是迎灯幼小心灵的情感依赖和快乐源泉。endprint
老人和孩子,一个是经历人世沧桑明理懂情的长者,一个是未经世事洗尘纯洁真挚的少者,他们也同为这个世界的弱者,少了人间的尔虞我诈也不淡然世事变化的纷争。老人关爱包容、尊重孩子天性,与孩子相濡以沫、心灵相通;孩子天真无邪、喜爱老人,与老人相亲相爱。温暖慈祥的老人是迟子建童年时代感受亲情的主要源泉,是开启作家感受人间温暖的启蒙者,也是捍卫创作者童年自由与美好的守护神。
四.淳朴浓厚的民风民俗
《北极村童话》中的北极村具有独特东北特质的民风民俗。房梁上挂着红布以避邪的大木刻楞房子,“满院的向日葵,黄泥抹的墙上挂着一串鲜红的辣椒、一串雪白的大蒜和一把做菜籽的香菜”[11],这是北极村人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平日里人们过着有序而快乐的生活,“晚饭后,屋里传出洗碗的叮当声。姥爷叼着旱烟又蹲到菜园里去了;小舅编笼子,好到大江去捕鱼;姥姥拎着猪食桶,一出门就嘎嘎嘎地叫着;我的任务是圈鸡”[12]。北极村的人们过着粗矿而朴实的生活,即使是孩童也能做些日常的小活,成为大人们的帮手。生活的乐趣寓于劳动创造之中。节日里,各家都忙活庆祝节日。中秋要做月饼、要供月,以庆祝秋天的丰收和来年的风调雨顺;腊月里人们忙着刷墙、整年干粮、买年画、宰猪,年干粮花样丰富,有花卷、豆包、糖三角、菜包、馒头,干粮的形状有鲤鱼的、荷花的、小鱼的、公鸡的形态;腊月二十三要包饺子送灶王爷……东北腊月的冰天雪地严寒低温丝毫没有消减北极村人们庆祝节日的热情,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充满人伦欢乐的民俗生活画面,感受到了充满亲切温暖的热闹节日气息。
最吸引孩子的是神奇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歌谣,它们成为了打开孩子想象世界的金钥匙。邻居家的猴姥来姥姥家讲鬼神的故事,老奶奶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嫦娥奔月的故事等等,都是迎灯最感兴趣的,听起来津津有味。正如迟子建所说:“在这样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13]神话和传说,通过老人们的故事讲叙,培育了一位儿童开启想象向往艺术之路。与生动传神甚至有些吓人的故事比起来,歌谣更加悦耳、朗朗上口, 因而深得孩童的喜爱。“鸭子鸭子快快走,跩悠跩悠上高楼。高楼有个松树塔,一咬一半拉”[14],这是迎灯看到因裹小脚走路不稳又慢的姥姥而唱的顽皮歌谣,透露出孩子的天真无邪;八月十五的时候,唱“蛤蟆蛤蟆气鼓,气到八月十五。杀猪、宰羊,气得蛤蟆直哭。”[15]这些歌谣虽然语言上缺少修炼和文艺气息,但正是因为真实、本真,才显得诚实、踏实,通过孩童的歌唱,营造了欢快的生活气息也增添了孩子童年的快乐。迟子建所描写的无论是关于人们日常和节日的生活场景,还是关于神奇的故事和动听的歌谣,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淳朴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民间文化滋养着迟子建的情感世界,她把这些童年里的记忆作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并在其中感受着民间世界的丰富和博大,她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民间这种富有活力、自由的、生机勃勃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使自己的精神价值立场变得更有现实意义。富有生命力的东北民风民俗播种孩童的梦想,开拓作家创作的想象,更捍卫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如汪曾祺所说,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16]
虽然迟子建不认为自己是“本色作家”[17],但《北极村童话》是非常逼近迟子建真实童年的一部作品。不管我们说,迟子建的创作是发于民间自觉,亲和民间立场还是书写民间情怀,根源在于她童年在北极村的真实经历,血脉中的继承促成这位富有创造力的作家通过本土的自然景观、文化背景传达缤纷的人生故事,把深层的历史传统和无形的人文故事,渗透在有形的民风习俗中,折射人性的思考和东北黑土地的延承和变化。阅读《北极村童话》,走进北极村,我们能够领略到东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感受到东北大地上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体味到人间弥漫着的浓浓温情;触摸孩子的童年世界,天真无邪的真挚使得我们整个灵魂沉浸到了优秀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爱和美的理想境界。通过对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文本分析和作家访谈(自述)的探究,挖掘作家创作的情感来源和精神根基,为我们全面了解作家的整体创作及其创作的独特性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
注 释
[1]文献—发生学方法是从研究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夏中义在1995年出版的《世纪初的苦魂》之中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王国维美学及相关的研究著作。2005年,夏中义的《“百年中国文论史案”研究论纲》的发表,则标志着这一命名的正式确立。
[2]徐堡耕:《九谒先哲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5][6][7][8][9][11][12][13][14][15]迟子建:《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0、5、9、35、19、11、9、76、3、28页。
[4]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3),第257页。
[10]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自述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16]汪曾棋:《汪曾棋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17]王薇薇,迟子建:《为生命的感受去写作——迟子建访谈录》,《作品》2007(8)。
(作者介绍:李文娟,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