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陕西关山镇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2015-01-05计裕人
计裕人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明清陕西关山镇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计裕人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陕西西安市关山镇地处四县之交,明万历年间,关山筑城设镇,直至民国,关山镇一直是临潼渭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关山镇建城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这一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同时,这里便利的东西交通,发达的农商业等人文地理条件也是关山镇城建立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清末民国以来,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新东西道路体系的建立,关山镇城逐渐走向衰败没落。改革开放后,由于新的交通体系推动,关山镇社会经济得到新发展。
明清;关山镇城;地理因素
任何一座城市,从其城址的选择到发展变化绝不是偶然的,背后总有一系列地理因素。城市就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地域内各种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特殊结果。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是一座城市得以兴起发展的基础。
关山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关山地区属栎阳,位于王畿区内,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明万历年间正式设镇,《西安府志》载:“关山镇,界蒲、富、临、渭之交,旧名上寨。明万历初年改为镇,建城池,为抚民厅驻扎,后废。”[1]499据笔者到关山镇调查,访得关山老城西门石额上落款是为明万历丁丑年,该年为万历五年(1577年),这可视为关山建城之始。关山城并非一个普通的小镇城,城规模很大,建城之初即有知府副职抚民厅驻扎,清代雍正时期,临潼府县丞驻扎。《清一统志·西安府三》载:“关山镇,旧名上寨……明万历初改为镇,筑城,移西安府同知驻此。后裁。本朝设县丞驻此。”[2]卷299《清世宗实录》卷98“戊寅条”记载:“移陕西临潼县县丞驻关山镇。从西安巡抚武格请也。”当年为雍正八年(1730年)。同治年间的关山县丞印至今仍存,印文为“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形制为长方形(武官印),印左侧刻有“同治四年十二月”,现藏在西安小雁塔博物馆。民国时期,县丞署被废,临潼县在此设立县佐署,县佐驻此,管理临潼渭北政务。故自关山建城四百余年以来,由明时的抚民厅到清代县丞署,再到民国时期临潼二衙(因县政府的派出机构驻扎而俗称),关山一直是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其地位是方圆诸镇所不可比拟的。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关山建城的先决条件
关山镇,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东北,是明清时期渭北地区著名历史文化名镇。地处蒲城、富平、临潼、渭南四县之交,人称“鸡鸣一声听四县”,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关山镇位于荆山之上,又处于四县之交,旧称边缘之处为关,故名关山。[3]2
关山镇坐落于渭河平原中部,荆山原东中华原之上,远处山环水绕,形势俱佳;区域内一片平畴沃野,这里是关中平原渭北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地方之一。关山镇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关山镇建城的先决条件,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质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地质地形条件
陕西关中嵯峨山以东,渭河平原北部的三原、阎良和富平之交有一道东西百余里的土塬,称荆山或荆原,阎良段专称中华原。中华原地处关中盆地平原北部,属于渭河北岸黄土台塬区,地质基底属渭河中断陷一部分。地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良好的适宜农耕地带。这里约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此处曾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用石具。关山城西发现的“新时器关山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采集有泥质红、褐陶和夹砂褐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还出土有大量石铲、石斧、陶罐等器物。其形制和纹式与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很相似,属仰韶文化遗存。[4]91另外,据专家学者考证,传说中的黄帝荆山铸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就发生在渭北阎良、富平之交的荆原之上。故近年来在荆山中华原进行多次祭祀黄帝重大活动。[5]12-30由此可见,早在数千年前,阎良关山地区已是先民活动重点区域和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2.气候
这一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对人类生产生活十分适宜。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此地的气候一直是比较温暖湿润。虽然说历史上也不乏有气候灾害的记载,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天府之国”和“陆海”关中平原的一部分,很适合旱地农作物的生长及人类农业的活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3.水源
关山镇地区水源丰富,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资源,都很充足。关山附近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石川河(古称漆沮水)、清河等,且地下水位较浅,有的地方掘地两米即可得水。深的水位也不过十数米,有人称之为“农业生产白菜心地”[6],自古便以盛产小麦和棉花著称。有些地势低平,水位过低地带,易导致土地盐碱化。但是经过历史上人类数次的改造活动,区域内古郑国渠、白渠等人工开凿的沟渠纵横分布,这些不仅有效地治理了土地盐碱化,而且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了农业生产。关中歌谣“田于何处,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公起后,举锸为云,掘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也是当时关山地区的写照。[3]7
4.土壤
关山地区土壤分布主要是垆土和黄土,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沉淀而成,肥沃疏松,易于耕作,属于高产土壤类型。《禹贡》里综合评价当时全国各个区域的农田状况,对属于雍州这一地带土壤评价为“上上”,位居全国之首。黄土在雨量适中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但在雨量集中,雨势凶猛的冲刷下,疏松质黄土容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二、良好的人文地理条件是关山建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中国古代城市,是一种以非农业居民为主的大规模比较稳定的人口密集聚落形态,是生产、交换、消费的集中地,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一个城市兴起与发展,除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之外,还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等人文地理条件方面息息相关,甚至还能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命运。因此,关山镇建城除受当地自然因素的影响,亦受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
1.便利的东西交通条件
关山镇因处于渭河平原中部,地形平坦,陆路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长安北面渭北东西大道交通重镇,是秦晋两地蒲津关道必经之地。
早在先秦战国时期,秦献公迁都关山南栎阳,就是看中其便利交通位置,便于与韩等国争河西地。《史记·货殖列传》曰:“栎阳东通三晋,北却戎狄”,即是一例。由于该地自古以来处于栎阳、咸阳、长安等都城通往三晋的东西大道上,这条通道自汉唐以来被称为东丝绸之路之一。[7]67它是一条重要的商业道路,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汉时由长安城北出横门过横桥(中渭桥),唐时由长安过东渭桥,过渭河然后经关山到大荔,再向东或东北过黄河到山西,比走渭河南岸大道方便。若由山西西去甘肃、宁夏等地,过黄河后经关山,泾阳进入西丝绸之路,远比走渭河南的大道便捷得多。
1982年在关山镇城外半里的长安——同(大荔)朝(朝邑)要道北侧挖青饲料坑时发现一座砖砌古墓,经考证为盛唐墓葬,出土文物中有胡骑俑、牵驼俑、牵马俑数件,俑深目高鼻,络腮胡须,均为胡人形象。此可证明关山通连丝绸之路佐证。[3]11据当地人介绍,在关山镇北一里许,官道刘村的得名应与其附近的东西走向官马大道有关,该道路西通陇东,东达三晋,与汉唐故道一脉相承。《陕西古代道路交通》中就记有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纵横交错的官马大道和支路交通状况。[8]430现存下来不少村名,如官路、官道、官底等都是因紧邻这条大方道而起的,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先有官道刘,后有关山镇”的说法。自关山镇设立至陇海铁路通车(1936年),这条路一直是渭北交通要道。据当地老人回忆说以前的官道路面坚硬,还有两道明显的马车辙印,老一辈人基本都是走这条路西去三原、咸阳、西安的(如下图所示)。目前,古道已变成庄稼地,很难想象出古代这条大道车马行人往来络绎不绝的繁忙情景。但从庄稼的长势上还能找到官道的走向,因为老百姓已发现古道上的庄稼总比周围田地上的差。据明末崇祯年间《关山路毙碑》记载,关山镇为渭北交通要冲,因交通繁忙,来往客商行人日增,时有路毙之人。为此立约,将路毙之人葬入义坟并立碑记其事。[3]11这也表明了关山镇当时东西交通繁忙状况。此外,关山镇城内不以南北向街道为主干道、而以东西向街道为主干道的结构特征,应该就是受这条东西大道的影响所导致的。
关山镇地区古河渠、道路交通网示意图
2.发达的农业商业经济条件
一个城市得以兴起、发展,其内在支撑就是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农业是封建经济的重要部门。如前所述,由于各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一系列人工灌溉渠的修建,使得关山地区很早就成为我国人口稠密、农业经济富庶地方之一。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因靠近陕西地区商业经济中心泾阳、三原县,关山镇成为临潼县当时著名商业集镇之一,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商业经济名镇。[9]63关山经济中心地位形成,同样得益于当地便利的东西交通大道。明清驿道、官道在平常时期就是主要商道。关山紧邻泾阳、三原县的西部,陕商到山西贸易,关山镇是客商重要的中转站和歇脚地。关山东通渭南,渡黄河可达山西;西可抵咸阳,远到甘肃、宁夏;向东南可到潼关;西南通西安;北可到铜川。往来的行商们给关山古镇带来茶叶、煤油、食盐、卷烟、绸缎、洋碱胰子、笔墨纸张、京广杂货、铁锅铁铧、扫帚、山货、煤炭等货物。向外则输出当地的粮棉线布等土特产。关山镇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渭北大镇。
到了清末民初时,城内的店铺商行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据老人们说,过去,城内的商铺有粟行、花行、布店、肉店、饭店、大车店、醋坊、糖坊、染坊、油坊、当铺、京货铺、杂货铺、木匠铺、中药铺、牲口市、线布市、坐堂诊所等各类店铺几十家。每逢集日,镇子周围几十里的人都会挑车推担,从四个城门鱼贯入城。有的买卖货物,有的走亲访友,有的只是来看热闹,熙熙攘攘,常常将街道围绕得水泄不通。[10]285
如今的关山镇,将原先关山镇和康桥镇的集市贸易延续了下来,在每旬的3、7、10日过会,康桥则是每旬的4、9日过会,这样,关山地区每10天就有5个集日,每个月就有15天逢集,商业贸易非常繁荣。每到关山逢集的日子,蒲、富、临、渭等地区的人都会赶来。集市上,生产工具、生活日用品等应有尽有。关山镇集市最热闹的时候,赶集的人甚至有三五万之多。[6]
历史上关山地区重要的交通地位和发达的农工商经济,奠定了关山自建镇以来就成为这一区中心的地位。
3.重要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属性几乎是所有城市的共性,关山镇城亦不例外。关山镇,南距临潼县城90里,东北距浦城县城90里,东距大荔县城90里,西距三原县城90里,西北距富平县城50里,东南距渭南50里,典型的四县之交地。[3]1由于关山远离县城,不易管理,且又处四邑之地,民风剽悍。历史上远近闻名的“关山刀客”,即发源于此地。
政府管理上的空档,使该地区成为土匪、军阀争相占据的区域,他们据此为根据地,扩展积聚势力,进可以威胁政府安全,退可以闭城自守,长期与地方政府对抗。正因为如此,自明代万历以来就相继在此地构筑城池,分设县治,派驻抚民厅或县丞长期驻扎,就地管理,督办临潼渭北十二镇的民政、治安、赋税等事宜,加强统治,维护地方社会治安。关山建镇筑城,驻扎抚民厅、县丞和军营,成为此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更加凸显了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三、关山镇城的衰败与新兴
关山地区因处于渭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南宋时,岳飞、韩世忠军曾与金兵在关山一带长期交战对峙。建城之后,更是由于其渭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城坚池深,可攻可守,战事更是频繁发生。《明史》卷23《庄烈帝》载:“崇祯八年八月,李自成陷咸阳,贼将高杰降……辛丑,卢象升总理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九月辛亥,洪承畴督副将曹变蛟等败贼于关山镇”。[11]318同书《曹变蛟传》载“文诏既战殁,变蛟收溃卒,复成一军。总督洪承畴荐为副总兵,置麾下,与高杰破贼关山镇,逐北三十余里……”[11]6976清同光年间爆发的陕西回民与捻军起义,数次攻破关山城,每次城破后都会杀人掠货,对关山地区造成极大地破坏。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关山也未能幸免,经过数次战争,关山城内一半以上店铺、民房变成残垣断壁,商民大多逃散,四乡群众也多逃往外地,城市萧条,四野荒芜,曾经繁盛一时的关山城从此衰败没落了。[3]27随着传统陆路交通的衰落,尤其是新兴的陇海铁路偏离古道,在关山南数十公里黄河南岸经过,渭北古道逐渐失去作用,不再是沟通东西客商的重要途径,这就改变了关山镇以往的交通优势,使其经济发展失去重要依托,地位一落千丈,从而慢慢地为人们所遗忘。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南北西延铁路和东西关中环线新的交通体系带动下,关山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所产的甜瓜、辣椒等农作物远近驰名,是文明全国的甜瓜和香枣之乡,名列陕西关中百强镇之一。目前,关山镇已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全省面粉加工产业能力最强的产业集镇和乳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如今,在镇之南新修了一条东西大道,往西直通咸阳机场,这必将会对关山地区经济再次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关山城的兴衰发展,除了其独特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因素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渭北陆路交通条件。明清时期,因处于官马大道之上,东西客商的往来,便利了关山工商业发展,给关山地区经济带来持续的繁荣。近代以来,传统古道陆路交通让位于新兴公路和铁路交通,关山远离了陇海铁路,使其失去东西交通优势地位,经济发展失去依托,再加上战争的破坏,原先“渭北长城”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逐渐衰落,成为如今的关中平原东北部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小镇。而如今,在新的形势下,新的交通体系的带动下,关山镇社会经济又一次得到腾飞。
[1][清]严长明,舒其坤,编.乾隆西安府志:卷十·建置志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2]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99·西安府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关山镇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4]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陕西分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5]政协西安市阎良区委员会,编.阎良文史资料·第八辑[M].西安市阎良区政协,2009.
[6]赵珍.关山镇·一鸣听四县[N].西安晚报,2010-12-12(第11版).
[7]武伯纶.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8]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9]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潼县志:卷一·建置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安古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庄烈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校 文方
K291
A
2095-0683(2015)01-0022-04
2014-12-28
安庆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044—K20300000197)
计裕人(1980-),男,安徽庐江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