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文学会学术交流助力天文科普
2015-01-05王琴田海俊
□ 王琴 田海俊
湖北天文学会学术交流助力天文科普
□ 王琴 田海俊
湖北省天文学会2015年天体物理学术年会暨天体物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讨会于5月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圆满落幕。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等单位约50名专家学者和本硕博学生就高能天体物理、引力波天文学、星系宇宙学等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组织方和主办方的精心策划之下,依托此次学术会议的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大众欢迎,在科普天文学知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普讲座进校园
认真听报告的宜昌一中学生
此次学术年会,在三峡大学校团委、宜昌市一中、九三学社、理学院等单位和组织的协助下,天文学会派出的专家及科普人员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天文科普活动。其中,专家的天文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给当地青少年学生带来了难得的天文科普大餐。
5月15日下午,俞云伟教授在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开展一场题为《宇宙星空探秘》的科普讲座,向中学生们讲述了人类是如何怀着对星空的好奇与敬畏之情,用无穷的智慧和勇气走上探索宇宙的漫长道路。当日晚上,郑小平教授在三峡大学为公众讲解《宇宙简史》。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郑教授从我们祖先对时间、季节和气候的规律总结,讲到四百年前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最后概括现代天文学研究进展。他将宇宙和谐而美妙的画卷慢慢铺陈在人们眼前,让观众领略到人类智慧的力量和宇宙无穷无尽的奥秘。在报告现场,组织方还提供了微信互动平台,观众可将自己的想法发送至平台,最后参与抽奖获得优先参加其他活动的机会。
守得云开见“金”“木”
天文观测通常是天文科普活动中最吸引观众的一种方式。可是活动当日早上宜昌市还下着暴雨,中午至晚上都是多云天气。来自湖北大学的毛竹博士依然抱着一丝希望,在三峡大学图书馆前架设望远镜。此时,三峡大学的天文爱好者也在一旁见习如何安装望远镜,如何校准,以及如何对准观测目标。好在天上的云层在缓慢地移动,偶尔能有十几分钟的时间看到金星或木星。在等待和观测过程中,观众的情绪迅速高涨,不停地问目镜中看到的是什么星,为什么有的像月牙,有的有暗色条纹等等,毛博士都在一旁耐心地解答。
趁云朵飘走的间隙赶紧上前看看天文望远镜里有些啥
数字星空玩穿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面上的天文软件也变得琳琅满目。不论是天文研究人员还是天文爱好者都会使用一两个天文软件帮助自己计算、观测和搜索信息。数字星空也已经由数值模拟进入真实数据拼接的时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不再是枯燥地坐在电脑前拿着鼠标点,而是有各种互动设备让“学”这件事情变成“玩”。
本文的笔者之一,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博士生王琴就使用WorldWide Telescope软件带领观众玩转全星空。在三峡大学图书馆前的广场上架设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后,王博士便开始使用Kinect体感设备控制3D太阳系,从蓝色的地球飞跃到橙红色的火星,从带有暗色条纹和大红斑的木星跳跃到带有漂亮光环的土星,每一次穿越都会让观众了解到这些行星的典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王博士还使用X-box游戏手柄引领观众漫步于星空之中,寻找观众的星座,然后介绍星座中最有特色的天体,时而还穿插讲解其他星座中的北斗七星、牛郎星、织女星等。观众戴上偏色3D眼镜后能看到更具立体感的火星车与火星岩石,在地球模式下还看到位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马蹄湾,以及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处的尼亚加拉瀑布。每一种小设备都能让观众自己动手参与。除此之外,大学生和家长还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这款软件,带着自己的小伙伴或孩子继续探索星空。整个活动在轻松活跃互动的气氛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观众使用体感设备探索W W T中的木星
观众戴上3D眼镜观看立体的火星表面
展望未来
对天文专家来说,走进高校或是中小学的讲堂,将自己研究的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给他们的听众,这是回馈社会,吸引未来接班人的方式。对承办方所在地区来说,这是提升当地人们科学素养,促进本地天文发展的好时机。我们期望未来有更多天文研究型人才能助力我国天文科普事业。而天文科普方式也应跟上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万维望远镜、虚拟天文馆等应用软件吸引观众学习天文,以互动、讨论、探究的方式普及天文科学。展示数字星空对设备的需求仅仅是电脑与投影仪,不受地理位置、时间、天气等因素的限制。丰富的信息量和直观震撼的画面能传递给观众更多知识。活动之后观众还有继续探索学习的机会。户外观测带给人们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将数字星空展演与户外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有望进一步扩大路边天文科普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 张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