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健康变动的视角
2015-01-05彭荣
彭荣
我国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健康变动的视角
彭荣
基于健康变动的视角,利用2002年、2005年和2008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纵向调查数据构建序列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认知功能下降对我国老年人从社区向护理机构转移有显著影响。与认知功能不变或转好的老年人相比,认知功能变差的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可能性要高67%。其他风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城市居民、未婚、独居、较少的经常看望子女数、受教育程度高、认知功能差等。建议通过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代际支持和家庭照料功能,以减轻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
老年人;机构护理;认知功能变动
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社会家庭的养老观念转变影响着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社区转移至养老机构[1]。2000-2012年间,我国养老机构的数量、床位数和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均呈上升趋势;收养的老年人数从78.6万增长到293.6万,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从0.5%增长至1.5%[2]。养老机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与老年人上升的机构护理需求相适应[3]。然而,我国的长期护理系统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以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长期护理需求[4]。不论城乡,老年人排队等候入住护理机构的现象都非常普遍。考虑到机构护理的成本和社会负担,延缓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是许多人口老龄化国家的政策共识。研究我国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因素,对于发现老年人居住转移规律、发展延缓老年人机构护理服务利用的政策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全国性的纵向调查数据,同时考虑老年人的基期状况和健康变动状况,研究我国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居住在社区的65~10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长寿纵向调查(CLHLS)的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数据。该调查从1998-2011年先后6次在我国22个省、市、自治区采用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跟踪调查,在2002年将调查老年人的年龄范围从80岁及以上扩展到65岁及以上。在每一个跟踪调查年度,CLHLS调查对存活的所有老年人进行再次访问,对死亡和失访的老年人进行替补,以使每次调查的样本量达到相近的规模。CLHLS调查的技术报告显示数据的质量较高[5]。
在2002年CLHLS调查的13 062名居住在社区的65~100岁老年人中,4 068人在2005年的追踪调查前死亡,1 643人失访,7 351人存活。2005年新增访问6 169名65~100岁老年人,其中,1 937人在2008年的追踪调查前死亡,1 244人失访, 2 988人存活。将2002年调查的全部样本和2005跟踪调查的新增样本进行合并,这是分析纵向数据时用来扩大样本量的常见做法[6]。叠加后观察区间的基期为2002年或2005年,对应的报告期分别为2005年或2008年。删除死亡和失访老年人后,本文最终有效样本量为10 339人,其中,81人在两次调查间从社区转移至护理机构,10 258人继续在社区居住。
1.3 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是报告期老年人的护理机构转移情况,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发生转移计为1,否则记为0。
1.4 自变量
自变量包括基期变量和健康状态变动变量。基期变量的选择考虑了卫生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式和数据的可得性,并且参考了文献的做法[6-8],包括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等3个方面。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男性∶女性)、当前居住地(城镇∶农村)、婚姻状况[已婚∶未婚(包括寡居、离异或分居、从未结婚)]、居住方式(与他人同居∶独居)、经常来探望的子女个数、受教育年限(1年及以上∶0年)和经济独立性(是∶否)等8个变量。健康行为包括目前是否抽烟、是否饮酒、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等3个变量(是∶否)。健康状况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s)受限的项目数、辅助器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s)受限的项目数、认知功能得分和自评健康[好(非常好和好)∶不好(一般、差和很差)]等4个变量。认知功能利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包括30个项目,总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健康状况变动变量有4个,均为二分类变量。1表示健康状况下降(ADLs受限的项数增加、IADLs受限的项数增加、认知功能得分下降、自评健康由好变为不好),0表示健康状况变好或不变。
1.5 分析方法
首先,分析发生和未发生护理机构转移的老年人的特征。对分类变量计算频数和百分比,对连续变量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序列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仅包含基期自变量,模型2同时包含基期自变量和健康状况变动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后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因素。本文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17.0,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法,进入和排除标准分别为0.05和0.10。
2 结果
2.1 老年人居住分布特征
表1是根据报告期居住方式分类的老年人分布特征。与继续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相比,从社区转移至护理机构的老年人通常年龄较大、经常来探望的子女数较少、健康状况较差;从社区转移至护理机构的老年人中,城市居民、独居者、认知功能下降者的比例较高,已婚者的比例较低。比如,转移至护理机构的老年人的平均年龄是85.9岁,高于继续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的80.5岁(P<0.001);转移至护理机构的老年人中,25.9%的人认知功能下降,而没有发生转移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是13.3%(P= 0.001)。
表1 根据报告期居住方式分类的样本特征描述统计 ±s,n(%)
表1 根据报告期居住方式分类的样本特征描述统计 ±s,n(%)
注:ADL为日常生活活动;IADL为辅助器具日常生活活动;SRH 为自评健康
2.2 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因素
表2为序列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在添加了健康状态变动自变量后,模型2仍然保留了模型1的所有显著变量,并且发现认知功能得分下降是4个健康状态变动自变量中唯一显著的变量。与认知功能不变或转好的老年人相比,认知功能变差的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增长67%。从模型2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高龄、男性、城市居民、未婚、独居、较少的经常看望子女数、受教育程度高、认知功能差等是影响老年人从社区向护理机构转移的显著因素。
表2 序列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本文从健康变动的视角,利用全国性纵向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老年人从社区向护理机构转移的风险因素,并首次发现认知功能下降对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有显著影响。本文关于老年人社会经济学特征和健康状况影响其入住护理机构的研究发现与国内外的存在一致性,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状况、独居与否、经常来看望的子女数、受教育程度、认知功能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3.1 认知功能的影响
老年人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相关,认知功能下降常常与日常生活活动失能并存且互相影响,导致更多的日常生活依赖[9]。家庭成员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提供帮助是我国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重要原因[3]。与认知功能保持不变或变好的老年人相比,处于认知功能下降过程中的老年人使家庭照料者承受了更多的情感压力和工作负担,从而加大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建议通过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保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减轻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
3.2 年龄、性别与受教育程度差异
年龄与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差,生活不能自理进而需要专人照料的风险增加,入住护理机构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高龄和健康状况差是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显著影响因素[7-8]。就性别差异而言,男性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可能性高于女性老年人。该发现与基于截面数据研究的结果一致[6]。可能的原因,一是男性老年人与子女或后代同居的意愿或可能性较女性老年人低[10];二是男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通常优于女性老年人,因此更有经济实力入住需要付费的护理机构。从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影响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了解较多、预期会较为合理,因此更能接受机构护理。
3.3 城乡差异
与农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可能性较高。这既是城乡护理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反映出城乡居民对机构护理的接受程度差异。近年来,国家的护理政策确实推动了城乡护理机构的发展,但大部分的中高端护理机构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护理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同时,农村老年人享有的社会保障较低,养儿防老的思想较浓厚,比城市老年人更依赖家庭提供照料帮助。
3.4 婚姻与代际支持
婚姻与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有保护作用。与未婚的老年人相比,已婚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较低;与独居或拥有较少经常来探望的子女的老年人相比,与他人同居的或拥有较多经常来探望的子女的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越低。已有研究表明,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有正面影响[11],老年人实际照料模式的选择与代际支持紧密相关[12]。目前在我国,家庭仍然是老年人最重要的护理资源来源,与家人同居是老年人获得物质与情感支持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揭示出人口流动背景下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护理面临的挑战。政府需要发展更多的社会支持项目,减轻代际支持不足引致的老年人入住护理机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Zhan HJ,Feng X,Luo B.Placing elderly parents in institutions in Urban China:a re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J].Res Aging,2008(30):543-571.
[2]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Zhan HJ,Liu G,Guan X,et al.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stitutional elder care in China:changing concepts and attitudes[J].J Aging Soc Policy,2006(18):85-108.
[4]Peng R,Wu B,Ling L.Undermet needs for assistance in person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st old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08[J].Res Aging,2015,37(2):148-170.
[5]曾毅,柳玉芝,张纯元,等.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2.
[6]Gu D,Dupre ME,Liu G.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titutionalized and community-residing oldest-old in China[J].Soc Sci Med,2007,64(4):871-883.
[7]Luppa M,Luck T,Weyerer S,et al.Predic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elderly:a systematic review[J]. Age Ageing,2010,39(1):31-38.
[8]Gaugler JE,Duval S,Anderson KA,et al.Predicting nursing home admission in the U.S:a meta-analysis[J]. BMC Geriatr,2007,19(7):13.
[9]McGuire LC,Ford ES,Ajani UA.Cognitive functioning as a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later life [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14(1):36-42.
[10]陈翠莲.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11]王萍,高蓓.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J].人口学刊,2011(3):70-79.
[12]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6-23.
Risk Factors of Nursing Home Admi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Changing
PENG Ro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changing,the 2002,2005 and 2008 waves of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and the sequenc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were used to examine risk factors of nursing home admi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line of cognitive function i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of nursing home admission.Compared to the elders whose cognitive function increased or remained,the likelihood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for elders with declined cognitive function increased 67%.The other risk factors included advanced age,male,urban residents,living alone,had fewer high-contact children,higher education,and lower cognition score.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program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older people's health,to strengthe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s well as to develop family care system to support aging-in-place.
Older adults;Nursing home admission;Change of cognitive function
C913.6;R161.7
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5.04.008
2014-09-14)(本文编辑 王芳)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164);2013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资助项目(LLYJ1302)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统计系,广东 广州,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