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前景可期
2015-01-05任会芹
文 任会芹
光伏产业前景可期
文 任会芹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今后几十年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能源的主体
目前,光伏产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业内人士预测,其稳定的高增长率将保持到2030年乃至更远,将会给光伏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发展态势良好
今天,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我们不得不积极开发新能源。因此,新能源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今后几十年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能源的主体。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第一,资源丰富,且不会枯竭,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第二,光伏电池安装建设简单,装机规模灵活,运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旷场地进行建设,也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建设,几乎不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第三,光伏发电的出力特性与用电负荷特性基本吻合,一般来讲,光伏发电在太阳光照最强的中午时段出力最大,而此时也正是用电的高峰时段,这可以有效减轻电力系统的调峰压力,有利于优化电力系统运行,节约化石能源资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从全球装机容量来看,光伏发电现在是继水力和风力发电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光伏市场在2011年的增长率几乎达到70%,超过其他可再生能源。水电的稳步增长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迅速扩张,已将可再生能源强化为全球能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GW,每年发电4500TW/h,约占全球电力生产的11%,每年可减排2.3Gt二氧化碳。
市场潜力巨大
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2013年我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20×104kW,仅为欧盟新增容量的1/10。产能过剩是个产业链问题,是设备制造环节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上网发电的比例较低,除了技术水平因素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消纳不足更多是体制原因,是体制性过剩。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无疑具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增量大,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在太阳能电站特许权招标、金太阳示范工程、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以及各地方政府示范项目的驱动下,中国2011年光伏装机容量达2.9GW,但相对于中国电力10×104kW的总装机容量,光伏发电装机比重微小。因此,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市场潜力将为企业投资提供足够的激励,广阔的市场还会鼓励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和创新,过剩的产能很快将会得到消化。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预计,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当前较低的组件价格,将保证中国光伏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高速发展,到2016年装机容量将达到10GW,累计总装机容量有望超过35GW。
政策利好
如果说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还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迫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迫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光伏企业遭遇寒冬后,国家各部委紧急启动各项措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2012年10月底,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启动帮助光伏企业“过冬”的一揽子计划,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700亿元。其中财政部在2009年实施的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这一项目的补贴范围,由2012年最初确定的1.7GW目标规模扩大至3.2GW。2012年11月10日,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在上半年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的基础上,于2012年底前再次启动一批示范项目。
低成本优势
中国的光伏产品产量增长非常迅速。2001年中国生产的产品仅占世界产量的1%,到2010年则接近50%。前五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4家中国企业,前五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有3家中国企业。
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大并不意味着政府给予非法补贴,中国光伏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也不一定就是倾销,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并非来自于政府补贴和低价倾销。据测算,中国的光伏产品大约有18%-30%的成本优势。根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18%-20%的成本优势来自规模优势和垂直一体化。规模和一体化使得中国生产商的成本下降了10%,设备购买成本也下降了50%。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不过劳动力成本仅占光伏组件总成本的5%-10%。
平价上网近在眼前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固定设备投资。多种因素驱动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的下降,包括原材料特别是多晶硅价格的下降、更低成本的薄膜电池的竞争、政府补贴、学习和创新引起的规模经济和效率增加以及产能过剩。出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产业效率的提高,使得太阳能组件价格逐渐下降,加速了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增长。类似于摩尔定律,光伏市场也存在“学习因子”,即容量增加1倍,价格下降20%。但是,最近的价格下跌程度远远超过了“学习因子”的影响,产能过剩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2008年开始,光伏组件价格开始加速下跌,至3.30美元/W。2010年初为1.80美元/W,2011年末跌至1.00美元/W,与2010年底的1.70美元/W相比,下降幅度为41%。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跌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其相比传统能源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经济危机时全球光伏市场仍能持续增长,说明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可以让光伏产业挺过寒冬。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现“平价上网”被认为是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一阶段的重要推动因素。尽管由于全球各地能源形势的差异,光伏的“平价上网”将会在不同国家及地区逐步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光伏正在由奢侈品转变成为日用品。在未来的数年内,由于光伏产品成本和发电价格的不断下降,反过来会促进应用市场的打开,推动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