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年的轮回,迎来大智慧大格局时代
——回望中国回族博物馆

2015-01-05王西平

新商务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园润泽回族

本刊记者 王西平

12年的轮回,迎来大智慧大格局时代
——回望中国回族博物馆

本刊记者 王西平

12年,对于回族博物馆来说,它的意义和内涵更为丰富,一个轮回之际的目光转接,像是一种继续,更是一种完结与另一个开始;12年,一个轮回,舍或不舍,情都在……

1月20日,位于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的中国回族博物馆正式拆除,重建升级,这标志着拥有12年辉煌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即将尘封,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称此次回乡文化园不惜血本打出组合拳,无疑于扔下了一颗重磅文化深水炸弹。面对热议,即使园方有“历史转型”“闭关修炼酝酿新生”的诸多解释,但还是有一些人扼腕叹息,毕竟,12年来,该馆已经成为宁夏回汉人民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倾注了宁夏回乡文化实业公司董事长李杰煌与他的团队艰苦奋斗的心血,就是这样一张宁夏靓丽的名片,说推倒重来仅仅是一念之差吗?这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得付出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回乡文化园的这一意外之举,想必有其运筹帷幄的大智慧、大格局……

回族博物馆在涅槃中重获新生

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景区负责人夏小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园区中展示回族与伊斯兰历史文化的核心部分的博物馆重建升级,必将承担全新的、更加宏大的历史使命。原来回族博物馆在经历了12年的发展,使得在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普及推广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此,夏小川告诉记者,这是历史转型的需要,他认为从历史渊源上讲,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阿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历史遗存十分广泛。

尤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发展,宁夏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的日益加深,国际穆斯林旅游市场将成为宁夏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对促进宁夏入境旅游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上以上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作为宁夏乃至中国回族文化历史的佐证者,回族博物馆毫无疑问将承担中阿文化交流的先锋职责。

那么,旧馆拆除改建,将如何升级?当前如何满足游客了解回族文化历史的需要?重获新生后的博物馆又将给人们带来怎么样惊喜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负责景区营销部负责人徐伟。徐部长告诉记者,旧馆改造工期将持续数月之久,并增加大量现代高科技与多媒体的设备以及灯光舞美设施。也就是说,重建后的博物馆将不再作为传统博物馆使用,而将其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影响文化旅游格局的标志性项目。

对于是否会影响游客参观,徐部长表示,2015年1月20日起回族博物馆将暂停参观,同时把园内阿依莎宫暂时改作为回族博物馆承接参观接待活动,该项改造工程预计在2月19日完成并接待游客。在博物馆的升级改造期间,园区其他景点主体大门、金色礼仪大殿、民俗村(阿依莎艺术团花儿表演)参观活动不受影响。

在被反复追问重建后的博物馆将容纳什么样的具体项目时,徐部长神秘地说:“现在这个还是秘密,今年九月份你就知道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将会弥补现在银川旅游市场的重大空缺,带给宁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一个巨大的惊喜。”

许多媒体报道时称此次回乡文化园不惜血本打出组合拳,无疑于扔下了一颗重磅文化深水炸弹,对此夏小川说:“的确如此,升级换代后的回乡文化园除将满足政治、文化的新需求外,更将通过一系列的业态和产品系统提升以满足文化旅游的全新需要。其中,原装引入上海世博会火爆全球的沙特馆将是园区二期建设的一个重大亮点。此外,回乡文化园二期还将首次真正开启银川的夜游市场,并通过一系列休闲、体验性项目的创新,推动银川旅游从观光向文化休闲的格局性转变。这些新的措施,或将改变银川旅游的现有局面,也将给予银川的各大旅行社新的合作契机,并给银川市民带来更加新鲜、丰富的休闲、娱乐体验。”

回族博物馆的改造升级正是结合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宁夏‘促进中阿全方位交流合作,构建中阿合作桥头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提供更为细致化的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短暂的离别,让我们看到的是破茧成蝶的美好愿景

12年一个轮回,舍或不舍情都在

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次次的涅槃中,复制重生,发光闪亮。

12年,对于回族博物馆来说,它的意义和内涵更为丰富,一个轮回,目光转接之际像是一种继续,更是一种完结与另一个开始。

1 2年来,开工建设,开放迎客……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的村民们,喜气洋洋地在回族博物馆前留影;

12年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兵分数路,足迹遍布海内外征集文物;

12年来,虔诚的穆斯林兄弟们,海内外尊贵的宾客们,奔走相告,纷纷献宝献物;

12年来,央视唱响宁夏,博物馆门前彩旗飘飘,人声鼎沸;

12年来,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民众,赞声不绝于耳;

12年来,沙特馆开工建设,给宁夏旅游增添了一份厚实的大礼;

12年来,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唱响中华回乡第一街

……

12年,一个大大的轮回,舍或不舍,情都在。对于中华回乡文化园每一位员工来讲,有太多的回忆需要去品,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公司董事长李杰煌。

据园区工作人员讲,李杰煌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机关、企业工作过,后来主动下海经商,一直从事文化传播,主打演艺和广告业务,承接承办过数十场中外大型文艺演出,在宁夏颇有些名气和影响力。从2002年开始,他白手起家,决心设计建设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

建园初的5年,李杰煌和他的团队基本吃住在园区工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事事亲历亲为,无暇顾及家庭。

为了丰富和填充回族博物馆,李杰煌精心组织专业队伍,先后赴全国各地特别是回族聚居地区,开展回族和伊斯兰历史文化遗产资料调查和民俗标本资料征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文化园建成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谈到这12年来的风雨历程,在回族博物馆升级重建启动仪式上,李杰煌一席话触动人心,他说:“离别,总是充满了感伤,但这次离别又有不同,回族博物馆的改造升级正是结合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宁夏‘促进中阿全方位交流合作,构建中阿合作桥头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提供更为细致化的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短暂的离别,让我们看到的是破茧成蝶的美好愿景。现在,闭上眼睛,在重建后的场馆内仿佛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灯光舞美让人惊呼连连,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让人沉醉不知归路,又仿佛触动了心底里那沉寂许久的感动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李杰煌用最朴素的情感成就了回族博物馆,成功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他给予中国回乡文化的不仅仅是载体的塑造,还有核心的人文高度。

李杰煌的人文情怀极大地影响着园区的每一位员工。

张婷瑞是回族博物馆里的一位高级讲解员,馆里所有的重要讲解都由她担任。

2007年12月只有20岁出头的张景瑞来到景区,一干就是7年,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曾担任过接待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讲解工作,并受到赞赏与好评。7年来有太多的温馨记忆,她告诉记者,曾经悉心接待过一对70多岁的老年夫妇,老人非常感动,回去以后将他们的照片洗出来寄到园区,并写了一段感谢信,大概意思是: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回乡文化园,也是最后一次来,印象非常深刻 ,很漂亮,景区的工作人员也特别友善……虽说是一封普通的信,但张婷瑞很受感动,一想起这事,心里就暖融融的。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馆长助理马丽梅的身上。刚来公司不久,马丽梅接待了几个北京游客,觉得没有讲好,就主动给游客唱了一段赞圣歌权且“自罚”,没想到游客回去后把这事写在了网上,称赞她的歌声是天籁之音,马丽梅从网上得知后很受鼓舞,并一度成为她勤奋工作的动力。

张婷瑞和马丽梅表示,回族博物馆要改建升级了,当然有一份撕扯不断的情愫存在,可只要一想到那些大城市里集声光电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博物馆,就突然觉得回族博物馆在新的格局下,“闭关修炼酝酿新生”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旬老馆长的回族博物馆情结

回族博物馆馆长雷润泽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退休前从事宁夏文物抢救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工作,成绩卓著。在博物馆12年的轮回中,他扮演了一个学术指导和大管家的重要角色。

1月23日,雷润泽接受了采访,他告诉记者,自己与回族博物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有一位北大学考古的银川回族学子曾提出了成立回族博物馆的建议,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向上级呼吁。没想到人不转天转,在职期间的这项缺憾,退休之后得到了拟补在热爱民族文化的李杰煌的邀请下,雷润泽专门从事园区内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回忆起当年与董事长李杰煌、总经理马迪促膝谈心的情景,雷润泽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不同不与相谋,接受邀请时,我们共同吐露了各自为中国回族正名的心声,取得共识后,决心共同打造这座抢救保护和弘扬陈列展示回族历史文化的基地,弥补宁夏文博事业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缺憾。”

为了筹建回族博物馆,雷润泽利用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治学方法和经验,跑遍全国各地,全身心投入到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征集文物,向回族学和宗教学专家求教,草拟陈展内容设计大纲,指导布展和不断修订充实陈列的工作之中。

雷润泽表示,回族文物遗存下来的少,征集过程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回族是一个讲求“速葬”、“薄葬”的民族,墓葬中什么东西也没有,陪葬品很少,流传下来的自然不多,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回族文化和回族文物多次遭受破坏……没有实物资料怎么办?雷润泽想起了曾在云南大理博物馆当过馆长的一位朋友,于是全权委托他收集了云南境内所有清真寺古碑的照片和拓本,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为了获取国外关于伊斯兰的文物,或中国流失海外的伊斯兰文物的资料,雷润泽通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个朋友,得到了一些珍贵的图书资料;他还给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写过信,表达了在宁夏建回族博物馆的诉求,没想到对方将民清时期回商进贡给朝廷的伊斯兰玉器图册也寄了过来……

正是有了这份开山铺路的创业精神,截至目前,在雷润泽的带领下,先后从全国各地征集收藏各类回族文物、伊斯兰文物、回族民俗文物以及与回族历史文化有关的文物和标本六千余件;其中可定为一级品约有六十余件,可定为二级品和三级品约六百余件。征集、收集、积累中国回族历史文物和回族名人的史迹资料、图片资料、文献资料约有上万份。在馆内五个展厅中,透过陈列展示的文物、标本、辅助品约有一千五百余件,全面系统揭示了中华回族的形成发展壮大史。该馆自2006年开馆以来,许多观众专程前来造访,纷纷献宝献物,全力支持回族博物馆的业务建设。

开馆至今,博物馆接待与接收来自本区、甘肃、北京、香港等地穆斯林人士和伊斯兰国家阿曼、科威特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官员的捐赠约20余批,捐赠图书资料576册、捐赠文物269件,捐赠书画作品80幅

“说起献宝,让我想起关清录这个人来,”雷润泽说:“他出生于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经学世家,是博物馆镇馆之宝《古兰经》的捐赠者,这套明代善本是他家的传家宝。文革时为了防止被查抄,他的爷爷将这部《古兰经》藏于灶台下才躲过劫难。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老人才把秘藏了十余年的《古兰经》取出。在去世之前,老人向家里人讲述了这部《古兰经》的流传历史。”

开馆至今,博物馆接待与接收来自本区、甘肃、北京、香港等地穆斯林人士和伊斯兰国家阿曼、科威特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官员的捐赠约20余批,捐赠图书资料576册、捐赠文物269件,捐赠书画作品80幅。这些捐赠不但丰富了博物馆的文化与文物资料的积累,充实了陈列展示,同时,也广泛结识与结交了一批热心民族文化事业的朋友。

雷润泽说:“这十余年的退休生涯中,每天阅读与检索的都是有关回族和伊斯兰历史文化与文物的资料,每天动手编写的文章与文稿也是此类的文字,出差到各地在书店和博物馆选购的也是有关此类的图书。”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年逾七旬,但雷润泽是个不服输的人,在他看来,浴火重生后的宁夏回族博物馆,又像是一个健硕的少年郎,行走在奇异而多彩的康庄大道上,为了这个少年郎,接下来,雷润泽将全身心投入到回乡文化的各项事业中去,与李杰煌先生一道,利用高科技展示展演手段,将回族博物馆打造成为实体馆、数字馆、演示馆三合一的智慧馆,实现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为完成二期重点项目建设提供陈展内容的智力保障!

猜你喜欢

文化园润泽回族
Ultrafast magneto-optical dynamics in nickel(111)single crystal studi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ultrafast reflectivity and polarimetry probes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惠和石文化园
郑润泽作品
中华回乡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简介
书香诗韵 润泽童心
钟馗文化园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