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设计变革探析
2015-01-05陆天奕
陆天奕
UI设计变革探析
陆天奕
一、UI设计中交互思维的涵义
UI即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交互思维对UI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基本内涵可以作如下几方面分析。
(一)人与机器交互
计算机刚发明时,由于受机器硬件的制约,人与机器的关系仅仅限于对机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硬件和软件的完善,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友善。如今,电脑、手机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伙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真正交互。
(二)科学与艺术交互
UI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学科交叉融通。现代UI设计师既有软件工程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也具备艺术家感性形象思维能力;他们既有严密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形式美法则,并且能够使两者有机融合,互为促进、互为转化。
(三)传播媒介交互
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具有多种传播媒介,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的交互传播作用,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运用于动态、静态形式,亦可充分发挥眼、耳、手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设计出看、点、划、拖、摇等感官动作,让使用者得到立体、交叉的感受。
(四)设计与用户交互
判断UI设计优劣的主体应该是用户。“为了做出优秀的设计,你必须贴近用户,始终寸步不离,永远站在用户的角度调整自己的构想”[1],因此,UI设计过程,也是设计师与用户不断交互、沟通的过程。其设计原创点来自用户需求,其设计结果也必须得到用户的认可。小米手机新品发布前,会组织铁 粉丝进行小范围的圈内测试体验,听取米粉的使用体验作为改进的依据。
(五)用户之间交互
UI设计创造工具,提供平台。这种交互快捷、便利、高效,得到用户的广泛使用,深受用户好评。中国自主创造的微信工具,因为其交互功能强大、自组织功能独特,受到用户热捧,其成功的奥密就在于运用交互思维,采用互动方式,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交互思维社会基础之广博由此可见一斑。
二、交互思维影响下的UI设计趋势
在交互思维的推进下,UI设计正向着“扁平化设计”方向发展。扁平化设计不仅是设计形式的变革,更是设计思维的变革。其追求的目标是:高效、醒目。其主要设计元素是版面、图标、文字、色彩等。
(一)简明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要使自己的UI设计能够脱颖而出,制胜的方法首先是“简明”,在宝贵的版面上留出大量空白,让浏览者过量的视觉刺激在空间得到释放,不由自主地在此多停留一刻。
图标设计采用平面化,明确直白地传达信息,用户能排除视觉干扰,很快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简明的图标设计同时节省了内存容量,为机器的快速运行提供方便。如苹果iOS 7的UI界面设计中,英文字体选用了 Helvetica Neue Ultra Light字体,其特点是无衬线、笔划间隙均衡、字重适中、字形弧度统一、视觉效果简明顺畅。(图例1、2)
(二)亲和
界面设计不但为方便用户使用,还要让他喜欢你、爱你,离不开你。“几乎所有优秀的系统设计和成功的信息产品都必定涉及到富含视觉美学的人机界面”[2]。优秀的界面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采用不同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形式。比如管理者、经营者、科研工作者习惯于理性思维,要求条理清晰、数据明确、真实可信。夸张、幽默、调侃、搞笑、卡通等手法均是拉近与用户心理距离、产生亲和感觉的手法。
(三)美观
“美观的界面设计、高质量的信息构建和流畅的交互操作是优质用户体验的根本”[3]。优秀的界面设计,能够吸引点击率、保持驻留率、争取回头率。目前,对UI设计的优劣,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互联网终端品牌的决定因素之一(图例3)。
(四)流畅
优秀的UI设计不但表现在界面形式上,同时也表现在操作的流畅度上。UI设计必须同时考虑软件本身的交互设计与外显操作指令的一致性,以最优选的后台算法,保证界面操作的快捷、顺畅。科学的UI设计,并不一定需要最高的配置、占用大量的内存资源,关键是相互之间的匹配和协调。
(五)易记
无论是网页UI、APP UI,还是软件界面UI,鲜明的个性、明显的差异是拒绝平庸的重要方法。外化的形式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出软件、网站等内在意义,有助于它们的传播和扩散。一旦用户记住了独特的UI设计,印象会自然引导他(她)今后的上网路径,最终成为它的忠实粉丝。
(六)习惯
在UI设计创新时,以用户的使用习惯为起点做好导向是必要的环节,每个人都习惯于原有的操作顺序和操作界面,同时对陌生的新鲜事物又不乏兴趣和惧怕的双重感觉。因势利导让原有的熟点作为撬动全新领域的支点,不至于让原来的老用户迷失方向而灰心丧气。他们进入通道,新UI设计呈现的强大功能和方便快捷的操作又会形成新的习惯,成为新的起点。
三、结 语
面对高科技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现代UI设计继续走高科技与高情感相结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道路。网页UI、软件界面UI、APP UI等等领域的设计,有待于我们以左向推理、右向创意的全脑交互思维不断开拓。
* 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吴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编号:14SWC--151的阶段成果。
注释:
[1][美]Paul Graham.黑客与画家[A].阮一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216.
[2]江平.“给空间留白”[J].当代艺术.2012:62--64.
[3]辜居一.数字化艺术论坛[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陆天奕: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