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弛由心的形态表现

2015-01-05

艺术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张弛生命艺术

范 伟

张弛由心的形态表现

范 伟

万物借形而得其态,形态不仅是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更是人心主观评价获得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这使人在面对事物时,能凭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随着全球视觉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艺术形态创新表达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不同视觉形态蕴含着创作者内心情绪的差异表达,并以“形”与“意”的综合信息传达方式辐射给观赏者。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形态创新能量的自由释放正是创作者与观者视觉共舞的源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形态世界以更为包容、更为快速的方式繁荣发展。

一、形由心生的艺术表现

天地相别、生死相离的时空感悟让人能体味出世间事物存在的矛盾与两极分化。先人们已意识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道德经》)人的身心也在不同生活片断的冲突中体验着万物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借助平面媒介再现事物形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属性时,也就有了如身心感受一张一弛的对应艺术表现。“张”通常是紧张、绷紧的意味,“弛”是放松、松懈的意思。恰如弓的开与和,艺术表现中的张和驰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形态表现中的虚实、藏露、疏密、明暗、黑白、繁简、主次等在张弛有度的心灵表述中有机地再现出来。如画面布局的 “虚白”观念中,以墨为形可制造出视觉张力,留白放空营造无限的遐想空间,传达“画外之意”,甚至可运用“画愈简,意愈足”的方式取得张弛表现的心理平衡。再如“疏密”的感受也正是形态之间的视觉张力作用于心的比较结果。实践创作中,画者由心悟形,得出许多表现的技巧,清代邓石如曾言:“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形由心生的状态能更有效地把握神形兼备的艺术表现力,使“形为实,情为虚”的内心体验转换为“张实驰虚”的艺术效果。画面诸多形态在物理形态空间与心理意义感知的共同作用下,交织成视觉上的“形意场”力,使人获得瞬间的和谐体验。由于绘画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心态自由的体现。当自由心态张弛有度,形态表现上也就会表现出收放自如的视觉效果,笔法既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跌宕重彩,从而表达了画者的感觉与想象,寄托了画者的愿望与思念,抒发了画者的思想与情感。这种心身的差异为个性化的形态奠定了根基,于是艺术表现也就有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桃花庵歌》)的自由标榜。

二、形由新生的创新表现

在艺术视觉形态的探索中,创作者常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模仿前人、临写自然的方式渐变地推动形态创新。但他们往往受到地域狭隘观念的影响,容易陷入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精神的状态。由于其未能主动拓展自身的视觉经验,就难以找到契合现代社会意识的创作思路与表现语汇。传统僵化的包袱已限制其走出前人所圈定的形态表现语境。二是以“快餐式”的语言表现来迎合商业性的艺术炒作与包装。在对传统形态的“时尚”肢解与重组中误入了“玩”观念的纯形式怪圈。他们在另避蹊径中,不再坚守传统,为形式而形式的视觉形态已缺少传统的文化底蕴与切身的生活体验。

其实,传统只有在新形式中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艺术形态创新能够更新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感觉,并恢复人对生活的体验。这主要通过对象的陌生化、形式理解的困难化、增加感知的判断时间等方式获得。画面形态可以借助“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等变形,达到脱离日常形态正常表现的效果。这使人们滞钝、麻木的感觉在奇异视觉对比中获得强烈的新感受、新经验,从而体验出对象的新意义、新风貌。可以说,形态求新使人对现实的感觉陌生化,摧毁了司空见惯的感觉方式,让我们用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所以形态崭新语言的出现促使人在与现实疏离时,能以更高的眼光来反观世界,并成为人解放自身的一种原初力量。这是创新思索导致的意识革命与生命重塑,甚至可以激发、引导和建构他人的感觉和构思,生产出观看世界的新方式。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悟道的三重境界:即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思索过程来理解所视“山”形,以获得“新生”的意义。所以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表现,艺术形态创新需要创作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客体之中,彼此融合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老庄的“虚静”体验中,个体对生活要时刻充满着激情和新奇,不断地自我超越,走出“惯性思维”的束缚。

然而一味强调“陌生化”,也会使绘画变得怪、乱、杂、丑,其令人如读天书般地望而生畏,无所适从。所以创作者也需注意艺术语言表现的可互通性、可传达性和可理解性。新奇的作品,只有为大众所分享,具有思想的交汇性,才能避免艺术“交流”上的视觉脱节与理解障碍。作品《听荷》尝试将“翠鸟”的传统表现与“荷”的时尚语言相结合,在各自技艺表现纯熟的基础上,拥抱瞬息万变的生活实践,以获得创新的新鲜血液。而不似某些矫揉造作的“形而下”表现,为破坏视觉感受而无所忌惮地放弃传统。某种意义上看,当荷花与荷叶脱离自然再现的思维禁锢状态,以抽象和纯粹的视觉形态来创造时,更易回归绘画本身的自由内涵,即用点、线、面、色彩等元素构成超越自然的抽象符号,表现自我感受,让观者通过自然与感官的理性表现来体味画面中的创新之美。

三、形由欣生的有度表现

人类一直试图通过艺术表现来追求无限的可能。形态的展现能促使观者携带过去全部的生命历程和现在一起进入未来的体验之中,以不断出现的未来消融了过去与现在即将消逝的时空,并根据内心所体验的时间重新构筑出一个新的时空(境界)。画面形态体验正好让人沉浸其中,似乎化瞬间为永恒,将人导入这样一个全新的超验世界。如同禅宗的拈花微笑中,当人获得对时间的顿悟与超越后,就可达到心神同一的境界。所以形态的自由创作是人心灵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促使自身得到真诚的释放。

形由“欣”生中,欣为“高兴或草木生机旺盛的样子”。人以生命体活在当下,下意识中必然对生命充满美好希望,强调人的生命活力。然而面对自然生存与社会压力,人总是不自觉地通过本能选择反抗与改造。个体不同时空下的情感通过各类因素来感染形态时,使形态具备了纪录个体轨迹的功能,如书法家颜真卿在情绪抑制下创造出的《祭侄文稿》。这是一种张弛有度的情绪宣泄与视觉表现,从而避免高兴时的疯狂,沮丧时的萎靡。佛学中有“相由心生”之说,意指内心情绪在面部上的一种映射。由于形态的表现也可看作是人的性格或情绪状态等的外在体现,所以佛曰:世间万物皆是化相。作品《平和图》正是以瓶中之荷,展现心中之“和”,两支莲蓬交错叠放,蓝色冰裂纹与暖色荷花相得益彰,融融之气,油然而生。这时画面已不仅是创作人感情(小我)的表征,而是其对人类情感(大我)的总体认识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看,个体艺术形态的表现,都是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独特选择和简化。其以“生命形式”强化了形态与人的感知、情思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把握住了真正的生命活力。

人类一直在寻找着生命和世界的意义,并用“各类形式”不懈地求新求异求变,以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潮流,各领风骚数来年,为当代人类摆脱苦闷和追求卓越开拓出条条新路径。由于艺术核心价值也在于使人追求生活的意义,并使其从中感到生命活力的勃然喷发状态,让人感受创造美和创造自身的双重愉悦,从而以艺术来找寻精神家园,拯救处于极端情绪处境下的现代人。而张弛有度的形态表现必然带给人无限的心理向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众肯定生活,肯定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并不断向新的人生境界跨越。

* 基金: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批号14B120)的阶段成果。

范 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张弛生命艺术
高质量语文学习任务的建构与运用
“种”珍珠真神奇
纸的艺术
秋天
张弛的裤子撕掉了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