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跑鞋,能拯救李宁吗
2015-01-04林楠郭雨薇
林楠 郭雨薇
核心提示:尽管李宁公司希望通过构建产品、渠道、营销等数字化生意平台,从体育装备服务商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商转型,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今年的“双11”,马云笑了,李宁也笑了。
当天,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李宁公司”)旗下品牌,在天猫平台的整体销售额超过2亿元。李宁公司对外公开表示,这其中,智能跑鞋“赤兔”卖出了4万双。
不过,对李宁和李宁公司来说,8月8日更值得他们纪念。
2008年8月8日,李宁在北京奥运会上点燃了鸟巢的主火炬。借助奥运会的强势传播,李宁公司也由此走向了巅峰。次年,以83.7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国市场上仅次于耐克(当年在中国销售额约为120亿元)的第二大体育品牌。
7年后的2015年8月8日,在李宁的主导下,李宁公司重提创立之初的“一切皆有可能”口号,再次转型,转型抛出的一枚重要棋子是产品智能化。当天,李宁公司旗下“烈骏”和“赤兔”两款智能跑鞋,在线上全面开售。
李宁公司对《支点》记者表示,这一次选择智能跑鞋,是希望以此为切入口,开启李宁公司由体育装备服务商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商转型的大门,构建产品、渠道、营销等数字化生意平台。
然而,理想与现实会相符吗?这一次李宁“下的是一步好棋”吗?
转型:改推智能产品
放弃2010年使用的新口号“Make the Change”,重启“一切皆有可能”的老口号,这算是李宁间接否定了公司过去五年来的战略。
如果说2008年是定位于“70后”、“80后”的李宁公司快速增长的起跑点,那么2010年选择重塑品牌形象,更换Logo和使用“Make the Change”新口号,转向聚焦年轻化“90后”的新定位,则为李宁公司走向低谷埋下了伏笔。
2010年,李宁公司的销售额达到历史最高的94.55亿元。紧随其后的2011年,公司销售额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为88.87亿元。接着公司销售额连续三年同比下滑,经营出现亏损,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亏损额分别达到19.79亿元、3.92亿元和7.43亿元。
为扭转亏损局势,李宁公司尝试了很多办法。2012年,为李宁公司服务了近二十年的原CEO张志勇卸任,李宁公司任命曾经成功带领达芙妮走出泥潭的金珍君为CEO。同年,在金珍君的主导下,李宁公司实施耗资高达14亿-18亿元的渠道复兴计划,淘汰大量经销商,关闭大量门店,加大直营店布局。
但是,公司换帅、组织调整、渠道变革,并未将李宁公司拉出亏损泥潭。2014年11月,曾被李宁公司寄予厚望的金珍君卸任,作为董事长的李宁亲自担任CEO,开始思索公司的下一步转型。
李宁选择彻底告别过去。在重启“一切皆有可能”品牌口号后,将转型方向对准了“互联网+”。
李宁公司相关人士告诉《支点》记者,李宁公司要从体育装备服务商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商转型,以突破体育产业的同质化瓶颈。“互联网+”给了李宁公司跨界合作的无限可能,智能化产品则是开启这一大门的入口。
在此背景下,7月15日,李宁公司发布了与小米手环制造商华米科技共同打造的“烈骏”和“赤兔”两款智能跑鞋,并于8月8日正式在线上开卖。两款跑鞋都在足弓处内置了“智芯”模块,通过小米运动APP,可即时采集包括距离、配速、路线、卡路里消耗等数据,还可对前后掌落地状态进行分析和监测精准步频。
此外,李宁公司的智能羽毛球拍和智能足球有望在今年正式面市。
“任何一个运动品牌,都要建立与运动的内在关联。显然,李宁公司将这种关联放在了智能产品上。”体育营销专家李璐瑒对《支点》记者说,当前,运动式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正如火如荼,智能化产品能够更加贴近新型消费者。
“我们希望以创新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提供智能化产品不断丰富大众的运动生活。”李宁公司称。
消费者:期望不及预期
为尽可能地吸引消费者,李宁公司推出的两款智能跑鞋均采取了低价策略。面向普通大众的“赤兔”售价199元,面向专业跑步者的“烈骏”售价也仅为399元。
“这个价格足以打破智能装备领域的价格壁垒。”李宁公司认为,低价策略让智能运动生活方式真正大众化。
从市场反应来看,低价策略也给李宁公司带来了不错的成绩。
“能够用一双普通鞋子的价钱买到一双智能跑鞋,何乐而不为?”多位消费者告诉《支点》记者,性价比是吸引他们购买李宁品牌智能跑鞋的主要原因。
据李宁公司透露,两款智能跑鞋自上线以来,累计销量已突破了10万双。
在鞋服评论专家马岗看来,李宁公司的低价策略还有着更大的目标。
“李宁公司更希望做行业的培育者,先通过门槛较低的智能跑鞋,把大量消费者吸引过来,以此带动更多智能产品销售。”马岗对《支点》记者说,一旦智能产品变成常态化,将形成不同价格阶梯的智能产品群。
不过,多位消费者也向《支点》记者吐槽,真正购买李宁品牌的智能跑鞋后,期望并不及预期。
“鞋身窄,脚感一般。”
“码子偏小,跑步时顶脚。”
“脚底硬,跑步时不舒适。”
这是他们使用李宁品牌智能跑鞋后的感受。在他们看来,作为智能跑鞋,智能的同时并不能忘记初衷,也就是脚感一定要好。
不光是脚感问题,就连最炫的“智能”功能,也让不少消费者直呼“只是将小米手环戴在了脚上”。
他们反映,李宁智能跑鞋提供的距离、配速、路线、卡路里消耗等数据监测功能,在准确度上可能更精确,但与小米手环等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相比,并无本质差异。此前,李宁公司提到的独立于其他可穿戴设备、为个人提供专业的运动化指导功能,并未实现。
事实上,智能跑鞋并不是李宁公司独创。早前阿迪达斯和耐克都曾推出过在足弓处放置芯片的跑鞋,与李宁公司的智能跑鞋功能大同小异。但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并没有大卖,耐克的Lunarglide系列自第6代开始就取消了这种设计。
“从李宁和耐克的实际经历来看,在各种运动APP泛滥的形势下,简单依靠一个芯片并不能形成智能跑鞋的核心优势。”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对《支点》记者说,智能跑鞋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技术垄断,深度体现对人体健康的监测和指导作用,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打动消费者。
困惑:构建数字化生意平台任重道远
王永还认为,如果单纯地将转型寄托在智能产品上,很难扭转李宁公司的困境。在他看来,企业转型成功与否还需要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在这一点上,李宁及其公司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
如果说智能化产品是其构建数字化生意平台的第一步,那么紧接产品数字化后,就要构建渠道和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通俗地讲,就是指“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O2O模式。
这在智能跑鞋正式发售时,就已开始启用。上述所提及的两款智能跑鞋,李宁公司线下门店提供试穿场景,购买只能通过李宁公司官网、天猫和京东旗舰店等线上渠道。
当前,李宁公司1292家直营店面已与其电商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未来大量新品发售将采取该模式。
李宁公司认为,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大量中间环节,有利于数据挖掘和库存集中管理。
他们还表示,“李宁公司会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基于互联网、信息化效率的数字化经营方式。”
尽管愿景十分美好,但李宁公司所声称的这种O2O模式,在实践中的用户体验却让人有些郁闷。
为了体验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支点》记者特意来到武汉徐东一家李宁专卖店,准备试穿“赤兔”和“烈骏”智能跑鞋。然而,在店内,这两款智能跑鞋均只有单码单色,且各只有一双。当问及能否提供更多尺码试穿时,营业员表示他们也没有办法,一些门店只能提供单码单色试穿。
随后,《支点》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李宁公司反映该情况。李宁公司告诉《支点》记者,武汉徐东这家门店确实存在尺码和颜色不齐全的情况,其他地方一些较小的门店也是如此。但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旗舰店,智能跑鞋的尺码和颜色较全。
针对《支点》记者提出的用户体验问题,他们表示,“我们一定会继续完善我们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如此看来,李宁公司欲构建的“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商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支点杂志2015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