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定制:智能制造的海尔样本

2015-01-04林楠

支点 2015年12期
关键词:洗衣机海尔工厂

林楠

核心提示:践行“中国制造2025”,不是单纯地用机器换人,也不是仅仅建一个智能工厂,而是要改变企业的制造逻辑,聚焦用户痛点,再通过互联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即将过去的一年,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并不平静。

春节时的马桶盖,“五一”时的电饭煲,“十一”时的小学生书包,这些被国人“热抢”的国外制造产品,总会把中国制造业卷入舆论漩涡,并被建议要向国外制造业学习。

舆论并不一定全然正确。然而,市场已经变化,竞争更加激烈。在德国向“工业4.0”迈进、美国向“工业互联网”出发、其他国家也在加速布局“先进制造业”的背景下,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这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

转型升级,自然也成了中国制造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这条路上,已有不少企业在摸索。甚至,不少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还为国外消费者所喜爱。

10月15日,在第11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上,包括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在内的多家制造业企业,他们生产的空调、冰箱等产品,被不少国外企业和消费者看中,产品成交额均突破亿元。

这之中的海尔,是被国家选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企业之一。在践行“中国制造2025,实现智能制造”的路上,海尔是如何做的?

改变从以用户为中心做起

“践行‘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单纯地用机器换人,也不是仅仅建一个智能工厂,而是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颠覆。”海尔方面对《支点》记者称,首先就是要改变企业的制造逻辑,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聚焦用户痛点,由原先的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升级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这是因为,以前是短缺经济时代,企业生产什么用户就购买什么。但随着消费升级,用户需求已变得多样化和差异化。”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向《支点》记者解释,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洞察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用户需求,制造的产品怎么卖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海尔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搭建了与用户交互的平台——众创汇U+智慧生活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对空气、美食、洗护等7个方向的产品提出需求,参与讨论投票,企业最终形成产品,这被海尔称之为“众创定制”。

目前,U+智慧生活平台用户数已超过595万。从运营情况来看,这一举措也给海尔带来了实质性的成绩。

举个例子,洗衣机内筒容易积塞污垢,清洗非常不方便,这被很多用户抱怨、吐槽,多年没有企业来解决这一问题。当海尔的一位用户把满是残垢的洗衣机内筒照片贴到用户群里,提出有没有免清洗洗衣机时,得到了五六万用户的响应。

海尔非常重视这一建议,通过与90多万用户互动沟通,最终研发出了免清洗洗衣机。第一款免清洗洗衣机于去年6月底上市,半年就销售了20万台,销售额达7亿元。此后,这款洗衣机又根据用户需求更新迭代,形成了系列免清洗洗衣机。截至今年7月,免清洗洗衣机已累计销售50万台。海尔方面透露,今年全年预计销售100万台,销售额将达40亿元。

通过与用户交互,海尔还研发出了“解决空调病的天樽空调”、“让夏天做饭不再汗流浃背的智冷油烟机”、“改善空气环境的空气魔方”等一系列创意十足、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整个过程中,用户得到了凝聚自己智慧的产品,海尔也收获了忠实的用户群体。”海尔方面称,吸引大批用户参与各种活动交互,在积累了用户流量以后,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与整理,能够全面了解用户使用家电过程中对各种电器的需求,再快速转成产品规划。同时,大用户流量也能够为创意提供可靠的用户验证基础,彻底打破用户和资源之间的阻隔。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在11月,海尔在“众创定制”的基础上,还添加了针对个人用户的模块定制和专属定制。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定制方案(例如外观图案、功能等),或者上传自己设计的方案,定制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

海尔方面还表示,未来除了定制冰箱、洗衣机这些硬件产品,定制将扩展到软件和服务内容上,比如扩展到食品、水、物品等的解决方案。

用互联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不过,要实现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交互,并将这些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出来,还需要通过互联工厂实现端到端的信息融合。否则,一切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

这也就是说,从用户创意交互定制开始,到研发、模块化采购、制造、物流、服务,再到用户使用反馈,通过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众多先进技术建成的互联工厂,把这些环节互联互通形成闭环,使工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实现自动监测和自我运行调整,以最优化生产方式,实现不同产品智能化生产和迭代。

具体来说,不同用户根据喜好,选择产品颜色、款式、性能等提交定制需求后,信息被实时传输到互联工厂,然后又自动传递给各个工序生产线及所有模块商、物流商,智能制造系统进行自动排产,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查看生产过程。产品被使用后,用户还可将使用后的所有数据反馈到互联工厂,以帮助海尔更好地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

海尔对互联工厂的探索,从2008年开始。那时,海尔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改造。通过模块化组合的变化,一条生产线上可以实现不同产品的生产,这为其打下了建立互联工厂的基础。2012年之后,海尔实现了800多个工序的自动化升级,建立了40多条智能无人生产线。目前,海尔已经建立了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和胶州空调五大整机互联工厂,以及青岛模具和斐雪派克电机互联工厂。

“通过互联工厂,实现了用户与企业、资源各方的互联互通。”海尔方面表示,这能够高柔性、高效率和高精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在海尔互联工厂的实际运用中已有所体现。

传统工厂的一条生产线,最多能生产20种型号冰箱,订单交付周期为20多天。而在海尔沈阳冰箱互联工厂,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500多种型号的冰箱,产品从定制到交付只需7天,而且产能相当于原来的两倍多。

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比如,洗衣机内筒线,如果采用传统焊接,焊接的牢固度不能达到100%,而通过互联工厂智能化焊接,则能做到。

据海尔调查,转向智能制造后,用户满意度整体提升了近30%。

工业基础有待加强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海尔建立互联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模式,在中国制造业中极具代表性,值得中国制造业学习。”曾玉波说。

这也得到了赛迪装备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镓垠的认同。他认为,海尔代表了智能制造的方向。不过,他同时向《支点》记者强调,“‘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完成的,因为每个企业所处的环节和分工不一样,海尔并没有涉及基础零部件和材料等方面的制造工艺,这些则需要相对应的制造企业去完成。”

“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尔是一家装配制造企业。”曾玉波解释,它要用的原材料和部件需要国内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一些高端部件如压缩机,还得依赖国外进口。

“事实上,海尔所用到的高端材料和部件并不是特别多,这种现象在汽车产业更严重。”曾玉波补充说,要践行“中国制造2025”,还得与其他制造企业一起努力。

那么,相关的国内制造企业要如何加强工业基础呢?

王镓垠认为,这些工业基础之所以薄弱,在于研发创新精神不足,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则是现有体制机制问题——不能充分调动设计师、工程师等人的积极性。他建议,这些制造企业应改变现有体系,找到一种激励个人创新能力的方法。

曾玉波则指出了另一个方向。在他看来,加强工业基础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个长期工程。这些制造企业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将各自的产品质量做好,带来口碑和收入后,再加大在研发和人才方面的投入,从而创造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如此反复循环,从而形成自我创新的良性氛围。(支点杂志2015年12月刊)

猜你喜欢

洗衣机海尔工厂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洗衣机里不能藏
全自动洗衣机
糊涂的洗衣机
使用洗衣机
海尔变革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海尔:世界新标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