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一次“挖眼”行动——以军突袭埃军雷达站

2015-01-04窦超

轻兵器 2014年24期
关键词:伞兵雷达站突袭

窦超

突袭行动缘起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发生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色列获得胜利,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阿拉伯国家军队遭到惨败,元气大伤。战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开始在苏联的军事援助下重整军队,他们一方面按照苏军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整训军队,另一方面通过大量购买苏制武器装备提高部队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军队作战能力的恢复,埃及为了防止以色列将占领的西奈半岛划入自己版图,并迫使以军从苏伊士运河后撤,在运河两岸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行动。这一时期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后来被称为“消耗战争”。埃及的总体意图是以其占有优势的炮兵,对运河东岸的以军防御支撑点进行大规模炮击,以迫使其退出这些支撑点。这个时候,以军在运河东岸的防御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受到了相当的伤亡。据有关统计,从“六日战争”结束到“消耗战争”期间,以色列方面阵亡215人、伤565人——这对于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以色列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以色列方面决心结束这种不利的局面。1969年7月,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决心发动反击,与埃军展开争夺苏伊士运河地区控制权的战斗。7月20日,以军集中力量轰炸了埃军的防御阵地和防空导弹阵地,并同埃及空军进行了空战,海军则袭击了苏伊士市以南4km处格林岛上的岩石城堡,撤退时还破坏了岛上的军事设施。

然而,以军的反击行动并非一帆风顺。1969年11月1日凌晨2时30分,以色列安德鲁空军基地的数十架战斗轰炸机起飞,准备突袭埃军的一个空军基地,炸毁其在基地停放的50余架飞机。以军此次行动经过了周密计划,而且在前一阶段的轰炸中已经严重破坏了埃军的防空雷达网,因此以军认为行动应该会很顺利。但出乎意料的是,以军机群刚刚接近埃军的防空区就遭到了埃军防空火力的猛烈攻击,行动被迫放弃。行动的失败使得以色列方面确认,埃军一定装备了新型雷达,在以色列方面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现了以军机群并提早做好了战斗准备。这时,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给出了答案:埃军已经获得了一批苏制P-12“匙架”早期预警雷达,并部署在靠近苏伊士运河的沙德万岛、塞得港和拉斯加里卜角等地。这些雷达能够监视任何向苏伊士运河接近的以军飞机,大大提高了埃军防空预警探测能力。

苏制P-12“匙架”早期预警雷达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警戒雷达,“匙架”则是北约按照惯例给苏制武器装备起的绰号,原因是该雷达采用高增益八木天线阵,远远看去像是墙上用来挂钥匙的架子。P-12“匙架”雷达由5辆车组成,工作频率在2~3兆赫之间,针对不同目标的探测距离达290~350km,天线转速为每分钟6圈。该雷达安装有6部结构相同的厘米波发射机和接收机,使得其测距精度和分辨率大为提高,并且安装了“康奴所”测高雷达的外置显示器,测高精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正因为这些特点,P-12“匙架”雷达具有功率大、分辨率高、具备有效探测低空目标的性能,其对防空导弹系统的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能进行准确引导,可以大大提高防空系统的有效拦截能力。这种雷达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一种尚缺乏了解的新式装备,因此美国人也急于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其详细技术参数。

12月22日,以军通过航空照相侦察,发现了埃军设在拉斯加里卜角的P-12“匙架”雷达的准确位置。最初,以军打算使用空军对该雷达进行轰炸,以拔除这个“天眼”。但是,经验丰富的航空照片判读员耶希埃尔和拉米通过仔细判读,发现该雷达站防卫并不严密,只有少数埃军警卫人员。因此,他们建议使用伞兵突袭拉斯加里卜角,将埃军雷达拆卸并运回来(不知这两位照片判读员是否了解英军夺取德军雷达的战例而受到了启发?),这一建议得到了以军高层的同意,最终决定由以色列伞兵以空降突袭的方式夺取埃及的P-12“匙架”雷达。

突袭行动“主角”出场

在以色列军队中,“特种部队”一词所涵盖的范围要比我们通常理解的“特种作战部队”更广一些。以军的特种部队广泛分布在步兵、装甲兵、空降兵等各军兵种里,尤以伞兵部队最为突出。

以色列军队的第一个伞兵连成立于1948年6月,其成员有很多是在英军空降师内服役并参加过二战的老兵。1953年8月,以军为了对付阿拉伯军队的小规模渗透突袭,成立了以渗透侦察突击为主要任务的著名的“101部队”,其成员大多来自于伞兵部队。101部队在后任以色列总理沙龙率领下对阿拉伯人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报复行动,但也发生了“凯比亚村大屠杀”这样的丑闻。在舆论压力下,101部队被迫解散,但实际上是与伞兵连合并组建了890伞兵营。890伞兵营后来又扩编为202伞兵旅。因伞兵部队战功卓著,以军又以202伞兵旅抽调的人员为基干,组建了若干伞兵旅,其中就有后来突袭埃军雷达站的第35伞兵旅。

1969年12月24日,时任以军总参谋长巴列夫中将与空军司令、总参作战部长、作战部联合作战处处长及伞兵司令等人,共同研究后决定将突袭埃军雷达站的任务交给伞兵部队执行。伞兵司令艾坦准将遂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第35伞兵旅。随后,艾坦与第35伞兵旅旅长纳德尔上校、联合作战处处长科恩中校以及“超黄蜂”直升机中队长一起研究敌情,制定作战计划。根据情报显示,埃军拉斯加里卜角雷达站位于距苏伊士运河西岸10km处。雷达站北面约10km处有一座埃军营地,里面驻守有40~50名埃军士兵,雷达站与营地之间由一条小道连接;雷达站东面7km处有另一处埃军营地,营地内有6个大帐篷,并停放有装备机枪的车辆和自行高炮等14辆各型车辆。endprint

根据上述情报,以军迅速完成了突袭作战计划。以军计划由第35伞兵旅第50营抽调50名作战人员,与10名雷达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空军“超黄蜂”直升机中队的3架直升机、2架CH-53A直升机组成代号为“神鼠”的突击队。突击队指挥官由第50营营长齐敦中校担任。突击队按照任务分编为突击分队与拆卸分队,分别负责突击行动和雷达拆卸作业。其中,突击分队又分为3个小队,其中第1小队由15名伞兵组成,主要任务是以自身火力消灭埃军雷达站的警卫部队;第2小队也由15名队员组成,任务是与第1小队共同行动消灭雷达站内的埃军;第3小队由20名队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协助拆卸分队行动,并搬运、吊挂雷达设备。拆卸分队由10名技术人员组成,他们将与第3小队同乘一架直升机着陆,负责迅速拆卸P-12“匙架”雷达部件。此外,从伞兵学校调来的技术教员和照片判读员耶希埃尔也一同参加作战,前者主要负责吊运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后者则利用对侦察照片的熟悉引导部队作战。空军派出的“超黄蜂”直升机负责运送人员,CH-53A直升机则利用吊挂能力强的特点以吊挂方式将雷达运回。直升机将分为两个波次投入战斗,首先是“超黄蜂”直升机载运突击队投入战斗,待雷达拆卸完毕后,CH-53A直升机再进入雷达站吊运雷达。在突击行动展开的同时,以色列空军将出动15架战斗机,对雷达站附近的埃军阵地进行空中突击,一方面压制附近的埃军,使其无法增援雷达站;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迷惑埃军的作用。

以军随即根据作战计划,在安德鲁空军基地进行了反复的战前训练。拆卸分队找来一部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苏制P-10雷达,进行拆卸训练,并将其吊挂在CH-53A直升机上进行运输试验。突击分队则根据航空照片资料,按照埃军雷达站的特点选择相似地形进行多次突击训练。一切准备就绪,总参谋长巴列夫即向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报告了这次代号为“雄鸡”的突袭行动计划,并得到了批准。12月25日13时30分,艾坦向突击队下达行动命令,下午突击队从安德鲁空军基地前出至西奈半岛中部的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待命行动。

突袭行动经过

12月25日晚21时15分,载着突击队全体人员的3架全黑色涂装、没有任何标识的“超黄蜂”直升机从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起飞,贴着水面超低空飞向拉斯加里卜角飞去。与此同时,空军的15架战斗机开始向雷达站北侧60km处的埃军阵地进行空中突击,以掩护突击队行动。21时40分,直升机群进入目标区域,在距雷达站以东6km处的预定地点着陆。突击队员立即按照事前分组,携带武器装备和作业工具分头向雷达站方向前进。接近雷达站后,突击队在埃军可能来援的道路上埋设了地雷,准备迟滞埃军增援部队的行动速度。就在此时,突然有2辆埃军卡车向突击队员的方向驶来,并停在了距突击队约2km的地方。突击队指挥官齐敦急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但不多一会儿,埃军卡车突然掉头走了。

26日凌晨0时30分,第1、第2小队向雷达站接近,雷达站发电机组的噪音成为突击队行动的有利掩护。到达距雷达站300m时,指挥官齐敦召集3个小队的指挥员在现地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第1小队直接攻击雷达;第2小队控制雷达旁边的一个地堡;第3小队尾随2个小队前进,待命对雷达旁边的一个可能是埃军宿营用的帐篷发起攻击。就在3个小队一步步接近雷达站时,突然被埃军哨兵发现,以军立即趁势发起攻击。由于埃军完全处于毫无防备的状态,以军只用了3、4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共抓获4名俘虏、击毙2人,还有3名埃军士兵趁暗夜逃走。突击行动异常迅速地结束,为下面的拆卸作业创造了条件。

埃军将装有雷达主要设备的2辆卡车安置在1.3m的深坑里,在上面覆盖着一层沙漠伪装网。雷达站内的埃军被消灭后,负责拆卸作业的分队立即投入工作,用了1个小时终于将雷达工作舱从卡车上拆卸下来。2时43分,指挥官齐敦向后方指挥所报告雷达已拆卸完毕。12分钟后,第1架CH-53A直升机飞到雷达站,将雷达舱吊挂后返航。但在返航途中,这架直升机的液压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只好迫降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拉斯萨拉提布。此时,另外一架CH-53A直升机奉命赶来接替,将雷达设备运回了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直升机运走雷达后,仍在雷达站的突击队员将雷达站剩余的设施——5辆工程车、发电机和防御工事全部炸毁,然后撤到不远处的预定撤离地点。4时,突击队在干涸的河床上发射信号弹引导3架“超黄蜂”直升机着陆后顺利登机。35分钟后,突击队乘坐直升机安全降落在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至此,以军突击队以零伤亡的代价,将埃军P-12“匙架”雷达夺取并成功运回己方阵地,再一次创造了“挖眼”行动的奇迹。

此后不久的1970年1月22日,以军再次出击突袭了埃军设在苏伊士湾沙德万岛上的雷达站,不仅顺利将之占领,而且再次夺取了埃军的另一部雷达并将之运回己方阵地。

突袭行动点评

与英军“哥曼德”突袭德军雷达站相比,以军此次行动除了具有情报保障准确、准备充分、部队训练有素等成功经验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强有力的佯动行动达成了吸引埃军注意力的目的,使得埃军在整个突袭行动过程中对遇袭雷达站未进行有效的增援行动

英军“哥曼德”突袭德军雷达站行动中,英军并没有组织相应的佯动行动,而是仅仅凭借突袭行动的突然性就达成了作战目的。此次以军突袭埃军雷达站时,以色列和埃及双方正处于不宣而战的“消耗战争”期间,可以说双方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实施突袭行动单靠突然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实施一定的佯动行动分散埃军的注意力才行。同时,还要考虑避开埃军P-12“匙架”雷达的侦察。这是因为P-12“匙架”雷达是一种远程低空早期预警雷达,作用距离较远而且对低空目标探测能力较强。以军使用的直升机虽然能够紧贴地面和水面飞行,但谁也没有把握完全避开埃军雷达的探测。一旦埃军雷达发现有以军直升机向自己方向飞来,必然提高警戒水平,配置在雷达站附近的部队就有可能迅速向雷达站靠拢,这就会大大增强雷达站的防御力量,给以军的突袭造成严重困难。当时,以军方面对抗埃军消耗战的主要战术手段是空军的对地突击,对此埃军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以军在使用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搭载伞兵实施突袭行动的同时,还派出空军的15架战斗机对将要袭击的雷达站北侧60km处的埃军阵地进行攻击。这样一来,埃军P-12“匙架”雷达首先会探测到高空飞行的以军战斗机,而忽视对贴地飞行的以军直升机的探测(由于地球表面曲率的限制,高空飞行的战斗机即使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距离相同也会被先发现)。埃军雷达发现以军战斗机后,必然以为这又是一次以军的报复性空袭行动,其注意力也就会放在跟踪这批以军战斗机并引导防空兵器进行抗击上面。P-12“匙架”雷达除了完成引导地面防空兵器抗击以军战斗机的空袭之外,会将注意力放在继续探测可能的后续攻击波次上,对低空目标的探测必然受到影响。这样,以军直升机群就可以趁虚而入,迅速将部队投送到距雷达站只有6km的预定地点,也就达成了突袭行动的突然性。endprint

就在以军突击队悄悄向雷达站接近的同时,埃军的注意力则完全放在抗击以军战斗机的空袭上面。如此一来,以军突击队的行动也就获得了最好的掩护。这一佯动的出色效果从整个突袭行动中,埃军并未组织对雷达站的增援行动上就可以看出来。距埃军雷达站10km和7km的2个埃军营地的埃军在长达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毫无反应(以军大约在凌晨1时之后发起攻击,到4时才组织撤离),从而使得以军从容组织了对埃军雷达站剩余设施的爆破作业以及撤退行动。

第二,以军充分利用直升机更为高效地完成了突击队的投送任务和雷达设备的运输任务

众所周知,直升机是特种作战行动中极为重要的作战平台和运输工具。而在二战时期,直升机还并没有投入战场使用,因此,英军“哥曼德”突袭德军雷达站时采用了突击队乘坐改装过的轰炸机进行伞降和拆卸雷达装上快艇运输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大的缺点,如伞降容易受到气流影响造成突击队员着陆分散,难以及时集中投入战斗;使用快艇运输雷达设备需要进行人工倒运才能装上船只,需要的时间长,容易贻误战机。实际作战行动中,正是由于伞降造成的人员分散,英军未能及时控制住退往海滩的通道,险些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这些缺陷随着直升机的发展和投入使用,得到了很大改观,而以军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以军突击队的组成人员都是从伞兵旅抽调的,但是,这些伞兵并没有实施伞降方式,而是采用了直升机机降方式投送部队。直升机机降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部队成建制同时到达预定着陆区域,随后就可以在统一指挥下同时投入战斗,这也是其相对于传统的伞降方式最大的优势。事实也证明,以军使用直升机机降方式进行突袭行动,对于顺利达成目的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此外,以军还根据现有直升机平台的技术性能特点,合理利用其功能,最终顺利将埃军雷达运回

此次突袭行动中,以军投入使用的直升机有两种,即法制SA321“超黄蜂”运输直升机和美制CH-53A重型运输直升机。“超黄蜂”运输直升机是一种7吨级中型运输直升机,可执行运输、搜索、救援、扫雷等多种任务。该直升机的标准陆军和空军型SA321H空重为6.702吨,最大起飞质量为13吨;而CH-53A重型运输直升机空重为10.69吨,最大起飞质量为19.05吨。两下对比,后者的载重能力要超出前者50%。因此,以军确定以CH-53A直升机作为吊挂雷达设备的机型。“超黄蜂”运输直升机虽然载重量较小,但其载员能力可以达到30人,因此用于载运突击队人员是非常合适的。以军使用3架“超黄蜂”运输直升机运载50余名突击队员。此外,以军安排两架CH-53A直升机吊运雷达也保证了一定的灵活性。实战中,第一架吊运雷达的CH-53A直升机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只能迫降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另一架备用机及时接手,将雷达运回己方阵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伞兵雷达站突袭
突袭51区,拯救外星人
暴雨突袭
听话的伞兵
暗夜突袭(下)
暗夜突袭(上)
伞兵,就要从天而降
雷达站
紫帽山雷达站防雷系统几个关键参数分析
地球上最高的雷达站
新中国第一代女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