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2015-01-04杨忠东
杨忠东*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成都 610091)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这给思想活跃、追求积极向上但缺乏社会经验的在校大学生带来很大影响,在其性观念状况方面尤为显著[1]。为全方位认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选取四川某职业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4份,回收率为97.33%;被调查者涉及人文社科、理工、医学等多个专业,年龄20岁左右;问卷调查方式为无记名但涉及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
1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
课题组主要从恋爱认知情况、性爱认知情况、贞操认知情况以及同性恋认知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
1.1 对恋爱的认知
作为个体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恋爱是大学生日益成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一般都具有与异性进行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恋爱现象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大都持认同态度,近9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进行恋爱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对谈恋爱的目的持不同的态度:49.1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目的应该为“建立专一的爱情”,13.18%的大学生选择了“建立家庭”,2.91%的大学生选择了“填补内心空虚”,还有4.62%的大学生选择了“满足性欲”。关于恋爱的质量问题:14.46%的大学生认为是“真爱”,18.25%的大学生选择了“游戏”,35.41%的大学生选择了“爱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恋爱较为注重恋爱质量,并对不文明的恋爱行为有所抵制;对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恋爱结果的看法差异较大,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态势。总体来看,大学生恋爱观状态良好,但仍存在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表1 大学生恋爱认识观的调查
1.2 对性爱的认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益成熟,大学生已经产生了性爱需求。在性冲动方面,12.44%的大学生回答自己“经常有”,48.57%的大学生选择“偶尔有”。同时,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各种性行为基本具备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如对“恋人之间的性关系是否一定具备婚嫁条件”的回答,28.42%的大学生选择为“一定”,46.23%的大学生选择为“不一定”,6.16%的大学生选择为“绝不”,另外4.11%的学生选择了“自己不一定做,但可以理解他人”。对于婚外性行为,76.37%的学生认为婚外性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会给家庭与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抵制。23.63%的学生认为婚外性行为“基于爱情”“基于配偶的谅解”或者“基于家庭性行为的和谐程度”等是“可以的”“无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对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判断性行为的能力,对婚外性行为大都持反对态度且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示对婚外性行为可以包容。
表2 大学生性爱认识观的调查
1.3 对贞操的认知
对于贞操这一涉及个体性行为纯洁性评价的道德品行,大学生有着自我鲜明的认知态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婚前不破身”“婚后从一而终”的传统性观念不再认同,且认为贞操应当包括男生与女生。对于男女同样需要保持贞操这一问题的回答,56.51%的大学生表示赞同,仍有11.48%的大学生选择了“对男生无所谓”。对于恋人婚前曾发生性行为相关问题的回答,绝大部分同学并不认为这是恋人不贞洁的表现,而是表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根据两人是否真心相爱进行评价;仍有23.29%的大学生认为“会因爱而谅解,但心中终有不适”,有20.20%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会立即终止恋爱关系”。可见,大学生所持贞操观念基本上与社会状况相符,但是他们对贞操的认识仍然肤浅且呈现多元态势,并且女生对于贞操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男生,这集中体现在对“恋人提出性要求时,你如何应对”的回答上。68.42%的在校女生选择了“冷静地断然拒绝”“委婉拒绝且帮其克制”,这相对于男生41.94%的比例要高出很多。
表3 大学生贞操认识观的调查
1.4 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
相对于西方社会,我国对同性恋的认知相对较晚,且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于西方并不宽容,在态度上呈现多元化。调查发现,大学生大都认为同性恋是“变态行为”“社会不道德的重要表现”等,另有34.64%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部分人的正常行为,他们有真爱”,即表示宽容与理解。对“身边好朋友存在同性恋倾向时,你如何处置”的回答,61.58%的大学生选择“不加以排斥,对其进行安慰、劝其去看医生”。可见,对于同性恋现象,大学生大都能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且持以宽容理解态度。
表4 大学生同性恋认识观的调查
2 大学生性观念的特征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具有多元、冷漠、矛盾以及开放等多重特征。
2.1 性观念多元化特征明显
所谓性观念主要是人们对性问题所持各种看法、态度的总和,包括个人的性观念,也包括个体对性问题的评价与态度等。大学生性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明显特征,但总体状况良好。敢于追求高质量的爱情,认为进行恋爱、发生性行为应以双方良好的感情为基础,需要采取健康、文明、和谐的恋爱行为方式;坚持性爱必须以感情为基础、男女都应当坚持贞操观念等,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同时,调查发现,他们对恋爱、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贞操观以及同性恋等的认知,存在多样看法,很多甚至截然相反。
2.2 性观念存在一定的淡漠性
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会产生社会后果、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爱情生活是人类相对于动物的重要区别。恋爱是以异性结合为主要目标的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直接关系到双方的利益关系,故而两性之间的性行为需要坚持以情为基、以爱为本,需要在合法婚姻的范围之内,实现情、性与婚三者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性行为才合情合理、合德合法。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恋爱是可以理解的,尊重双方感情就可以发生婚外性行为等,这看起来是大学生在追求爱的权利,彰显自我爱的主张,但实质上是在躲避责任、规避谴责,是内心淡化道德、漠视法治的重要表现。
2.3 性观念具有矛盾性
体现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有的大学生比较认同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爱情,但是又存在“是否是真爱”的疑惑;他们注重追求爱的权利、彰显自我爱的主张,但又不愿承担爱的后果与责任;他们强调对不健康、不文明恋爱行为的抵制,但是又常常在校园内有各种“不检点”的行为。
2.4 性观念具有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高质量爱情的勇气与能力,对待爱情不再像以往那么矜持与羞涩,而是非常大胆热烈,甚至很多学生把谈恋爱作为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有爱就可以有性,将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视为个人私事,视为自我追求幸福与美好的抉择与追求;对于婚外性行为、同性恋等问题有较前卫的认知,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对情爱、性爱强调自主与自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3 大学生性观念状况归因
大学生性观念总体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为大学生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3.1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
性观念是文化建构的重要结果,会伴随时代发展、社会演进而有所改变,它并非独立,而是与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社会风习等紧密相关。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成长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多元文化取代单一主流文化的文化演进态势,人们思想经历传统与新兴观念的交互碰撞。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传统的性文化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比如:1)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力推行、避孕与流产的合法盛行,使人们加深了对性行为的认识;2)性知识在社会上的迅速传播与日益普及、色情电影录像数量骤升,使性传播的禁忌被完全打破;3)社会舆论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与理解、对婚外性行为以及商业性行为的宣传报道,使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性观念。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性观念,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性观念发生了变化,如贞操观念弱化、性享乐意识的增加”[2]等等。作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感生活十分丰富但社会经验相对匮乏的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性观念、性行为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碰撞时,往往感到彷徨与迷茫,即对同一问题认识各异,导致其在性道德以及性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
3.2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迅速普及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技术成长的群体,网络媒体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生好奇心强但缺乏社会经验,而网络以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信息内部的海量性、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系列消极影响。网络使在校大学生得到学习知识、传播信息的“利器”,他们通过网络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真正做到了“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因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自由化等使自我隐私得到保护,自己不愿与父母、老师进行交流的问题可以借助网络予以解决,而不需要顾忌他人的眼光;他们因网络而获得了学习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使自我性观念日趋现代化,满足了自我对性知识的渴求。但是,在网络世界中,那种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男女性爱,缺乏真诚与责任的情感满足虽然满足了其性需求,却导致了自我情感日趋多元化,进而影响了自我性观念的伦理价值导向。同时,网络上大量的低俗网站对性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尚需调适的大学生而言,其消极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3.3 大学性教育薄弱
当前,高校性教育严重缺失,据了解,全省只有乐山师范学院和成都工业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设了性健康课,但也仅仅属于公选课[3],这不利于对大学生性观念进行引导。1)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性观念引导的主导型作用还不够。作为开展性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习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性教育工作虽已有所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来说:高校性教育的内容计划性不强,在全面性与系统性方面尚需提高,这难以满足大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等需求;高校性教育在方式上略显单一,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高校性教育授课教师在知识、能力以及责任感等方面尚需提高,教育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效果。2)家庭性教育对大学生性观念引导的积极主动性尚需提高。很多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只注重子女智力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其综合素养、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并不重视。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性观念、个人知识以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并未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性观念的引导。当子女进入校园后,很多家长认为学校应当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故而导致家庭性教育工作的严重缺失。3)社会性教育在科学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是推动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社会性教育中,社会舆论媒体引导存在诸多不足、社会道德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逐步弱化、社会性教育评价体制机制的缺失、社会上各种低俗生活方式以及色情文化的传播等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均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失德性事件频频为媒体曝光和大肆宣传[4],对原本就相对薄弱的学校性教育和家庭性教育工作起到解构效应。
3.4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且掌握了相对丰富的性知识,对性存在相应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西方性观念在国内的大肆传播等,性对他们来说已不再神秘,他们所接触有关性的描写不再是委婉的表达,而是直接生动的描述。但是,由于性心理成熟程度不够、接受的性教育相对匮乏、世界观与价值观仍处于塑造阶段、社会经验严重匮乏等,他们经常会对性问题产生困惑,并且可能在行为上出现一系列的尴尬状况。
4 结语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性观念、性道德伦理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应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演进状况加以高度关注,需要“从性教育主体机制、内容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全面改进”[5],强化性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1]王明真.中国传统性伦理思想对大学生性教育的影响[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1):67-68.
[2]黄碧蓉,彭林珍.某校高职大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117-120.
[3]李凤莲,李国强,刘纲华.试论大学生性教育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变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6):96-98.
[4]阮鹏,伍兴阶,朱德超.以失德性事件为反面教材的大学生性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5(1):104-107.
[5]邓秀华.四川省大学生性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