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状况调查研究——以新郑市为例
2015-01-04焦万芹
焦万芹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郑州451150)
近代学校体育从初露端倪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发展历程,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其前期发展曲折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学校体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但受应试教育、升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胖墩”、“眼镜生”甚至“病秧子”等青少年学生,且出现上述情况学生的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令人担忧[2].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找出对策,希望能促使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状况为研究对象,以附近高中以及中专在校生(年龄在13-20之间)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关于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关期刊和资料30余篇,查阅各种期刊、体育报刊以及教育、体育专著,掌握与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质、青少年全面发展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2.2 问卷调查法
此方法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2.1 问卷设计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课题组经过向有关专家请教及反复修改后,设计了“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研究”调查问卷,而后向新郑二中、新郑三中、郑州华信学院、新郑中专学校的高中生和中专生随机性发放了调查问卷,以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
2.2.2 问卷回收情况
课题组于不同时间在上述学校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高一62份,高二56份,高三51份,中专31份,共回收175份.回收率87.5%,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9.4%(见表1).
表1 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表
2.2.3 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1)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调查问卷设计初稿后,征求有关体育专家、体育教师的意见,对问卷做出“非常合适、合适、一般、不合适、非常不合适”五级程度的定性评价,在问卷初稿征询了专辑意见后,经过数次修改,进行了专家组的问卷效度检验与评价(见表2).
表2 问卷效度统计表
从专家评价的结果看,调查问卷所列各题能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备进行本课题调研的有效性.
(2)信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所得材料的可靠性,对同一调查对象采用二次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信度检验.首先,在2010年9月份对新郑市三中的20名学生发放、回收问卷;之后,在时隔30天后再次用相同的问卷,对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第二次发放、回收问卷;将两次问卷所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处理,求得两者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R=0.882,证明调查结果的可信性(见表3).
表3 问卷重测后的信度检验
2.3 访谈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对有关体育专家教授和资深人士进行了访谈、咨询,对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研究的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请教,并就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核对、归类、取舍,并逐一登记,建立有效的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本课题的有效调查对象为174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97;14-16岁的学生64人,17-19岁的学生108人,19岁以上的学生2人.青少年是指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讲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它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实际上,目前通常意义上的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即满14岁不满18岁)这一期间的人,他们以学生为主,且也进入一种人生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人们重视的一个群体.
3.2 新郑市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3.2.1 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
这一项调查的目的主要从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方面着手.结果表明: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有影响的比重最大,为71.1%;认为一般的也占了较大一部分,占22.5%;认为对自身发展影响不大的占6.4%.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基本令人满意.
表4 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统计表
3.2.2 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为一次也没有参加过的占2.3%,每周一次的占27.0%,每周两次的占26.4%,每周三次的占12.1%,每周四次的占32.2%(见表5).
表5 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统计表
由表5可以看出,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占很少一部分,这是可喜的.但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参加锻炼学生的比重越来越少,一周参加三次的只占12.1%.参加四次至四次之上的之所以占32.2%,是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专生,上课时间较少,学习任务不重.四次及以上学生中,中专生所占比例为28.6%,高中生占71.4%(见表6).
表6 一周锻炼四次的高中生与中专生的比例统计表
学生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小于30分钟的占51.1%,大于30分钟小于45分钟的占38.0%,大于45分钟小于60分钟的占7.5%,活动60分钟以上的占1.1%,还有2.3%的从来就没有参加过课外活动,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虽然从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比例很小,在绝大部分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都不超过45分钟,长此下去学生的身体机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图1 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时间情况
3.2.3 课外活动学生参与的项目情况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生最经常参与的前六项课外锻炼依次为羽毛球、跑步、乒乓球、篮球、跳绳和毽子,最不经常参与的项目是排球、轮滑和体育舞蹈.从这项调查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多安排学生会经常参与锻炼的体育课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锻炼身体,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2.4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由表8可知,学生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最多,占35%;其次则是为了个人体育兴趣,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占25.8%;再次是为了增强自信心,磨练意志.
表7 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项目比例统计表
表8 学生锻炼目的统计表
3.3 新郑市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考察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由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周参加一次课外锻炼的达到27.0%,两次的占26.4%,三次的占12.1%,四次及以上的仅为32.2%.可见,经常参加课外锻炼人数所占比重甚小,这与目前国家要求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在频率上相距甚远,长此以往产生的后果令人堪忧[3].
从图1统计结果来看,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46.6%,而在30分钟以下的占53.4%,这也与阳光体育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时间上相差甚远.课外锻炼是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为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应规定相应的锻炼时间段,形成一项学校体育制度[4],这方面郑州华信学院也已率先做出这方面的规定,期望为提高学生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
3.4 影响新郑市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9 学生不愿锻炼身体原因统计表
从表9可以看出,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达到60%之多;其次是因为体育活动后感到疲劳,其实感觉疲劳主要是不经常进行锻炼导致的直接后果,也可见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不太坚强;再者是身体素质差,不适合体育锻炼,这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误差造成的,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5];最后,认为体育活动对自身体质的提高作用不大也是对体育锻炼价值认识的不足造成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小结
学校体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以发展身体为核心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上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应引起社会、家长、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本身的高度重视,保证青少年的体育课时,并且保证学生每天快乐锻炼一小时;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并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同时,体育教师要具有强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4.2 建议
4.2.1 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自觉性
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是组织青少年锻炼身体的首要条件.在体育教育和活动中,体育兴趣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它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6].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青少年学生经常锻炼、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等方面.
4.2.2 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学校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上几节体育课,必须与课外体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7].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体育活动课以及业余竞赛等,这些应该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复习、巩固、提高过程.另外,体育运动的安排时间间隔和强度也应该合理.曾有专家测定,体育课尤其是两操后学生呈现智力高峰,其知觉、记忆速度以及反应速度都比文化课后有所提高[8].因此,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科学安排非常重要.课外体育活动应发挥体育教师和其他有体育项目特长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拓展现代的和体闲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个性化和未来生活化内容的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把青少年学生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以确保每人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以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方式,树立终身体育观.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邓悦曾.谈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10-211.
[4]何祖新.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理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72.
[5]师小蕴,巴义名.论学校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46-47.
[6]李仲坤.学校体育与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0-152.
[7]张肖萍.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103-104.
[8]丁卫明.强化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新课程研究,2010,(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