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场以外的现场

2015-01-04小雨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潮白河燕郊年轻一代

小雨

2014年8月23日的夜晚,8000双夜光的脚印闪烁在潮白河接近京平高速的河床上,星星点点的足迹营造了亦真亦幻的诗意,这是“潮白河计划”中,艺术家陈凌杰的作品《一河两岸》。诗意之外,作品的主题却道出了略带伤感的生存现实—8000,不仅仅代表数目的巨大,也指涉了潮白河东岸河北燕郊地区单位面积的平均房价。由于京冀房价以及相关政策的巨大差异,大量的上班族选择白天从河东一路西行前往北京工作,夜晚再回来睡觉,东岸的燕郊因而被戏称为“睡城”。这条流经北京东北部并作为与河北省分界的河流,正是此次“潮白河计划”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的母体和出发点。展览以国内罕见的大地艺术的方式,邀请任何可能的观众置身其中,创造了一个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制度之外的现场,从这个层面讲,“潮白河计划”的初衷或许有一定开拓意义。

“潮白河计划”是由地处燕郊的非盈利艺术空间ON SPACE发起并以公开征集作品方案的方式实现的一次群展。ON SPACE位于北京燕郊一个略显逼仄的复式公寓里,由五位年轻艺术家自主筹创与经营。此次展览,他们走向了户外,并成功地在展览中实现了创作过程的可视化。

23件参展作品不仅涉及行为、装置,同时也包括大地艺术的成分。张永基《大地的重合》通过置于干涸的潮白河河滩中央面朝河北燕郊背对北京的四面大镜子,使得燕郊和北京在视觉上融为一体,呈现了这条河作为地域的分界给艺术家的心理边界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同样以更生涩的方式表达出来,唐弈伟直接在河床的中心砌出了一块本不存在的界碑,有趣的是,界碑的一面写着“北京”,而另一面则标注着“外地”,作品略显粗暴地指明了这种地缘边际的差异,或许此般非此即彼的逻辑正是北漂一族内心的真实写照。

河流作为自然的意象本身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相互寄托也在展览中多有呈现。李天琦的装置作品《寄居潮白河》将取自大自然的植物盆景再重新置于自然环境中,提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人化的自然”,机智地呈现了现代都市人对所谓“自然”的浪漫想象,以及这种想象与现实自然危机之间微妙的镜像反差。梁浩的《借用与归还》同样体现了关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思考,艺术家将潮白河水冻成巨大的冰块置于纸上,待日光融化冰块,河水又归于泥土,纸面上沉淀出抽象的痕迹,行为的过程带有徒劳无功的意味,让人联想到宋冬等老一代实验艺术家的影子。而艺术家万亿的作品《回音》在河床上一片小小的湖泊周围构筑起似冰柱又似利齿般的“抗体”,意图借以预示或许无可逆转的自然危机,又或者,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家自己对社会规训的抵制态度,作品流露出女性艺术家的气质,较强的设计感与视觉性占据了主导。参展的作品大多即兴且临时,似乎这也成为青年一代整体的创作特质,除此之外,蒋同、王将、程鹏和宋兮的作品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污染、色情产业、垃圾处理以及沙尘暴等现实的生态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边界与身份,焦虑与迷惘,入口及其出口之间,“潮白河计划”实现了一个有限的艺术展,这种限制既源于拮据的物质条件,也根植于这种自力更生的独立立场。在层出不穷的自我组织的艺术现象背后,是无数充满理想与幻灭的青年乌托邦,这些乌托邦群体在极为狭小的可能性之中舞蹈,舞步虽不轻盈,并略显稚嫩,但却与商业味浓厚的青年艺术家群展保持了足够的距离。或许此类没有多少观众观看的蜉蝣群展,将会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打开一个全新的出口。

“潮白河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游弋间将观众带入现场以外现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实现了一件件作品或一个展览,更试图突破当代艺术圈由画廊、美术馆和拍卖行等资本机构共同建筑起的日渐密不透风的墙,将通常于白立方中展示的艺术重新放归空气与人群之中。同时也可能由此引发更多不同领域的观众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反思,这或许才真正是当代艺术应该发声的现场。新一代青年艺术家们不同于上一代,他们在对抗与逃避之间,找到一条用最少牺牲实现最大理想的生存之道,以及一种更为主动的人生态度。面对潮白河的生态问题以及艺术圈的生态问题,解决的办法也许就在问题之中。把问题本身当作一种状态去面对和突破,也许就会开拓一片新的空间。ON SPACE试图通过这一集体行动开启年轻一代艺术家对生存现状和身份认同的理性反思,积极面对非理性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用诗意与浪漫的情怀柔软粗砺的现实,既不对抗也不合作,或许正是年轻一代的风格。

猜你喜欢

潮白河燕郊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这历史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城镇河岸带植物色彩对视觉疲劳的影响
京沈高铁潮白河特大桥连续梁合龙
各行各业的炫富摔
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潮白河密云水库上游径流影响分析
激发年轻一代梦想 共创可持续的城市未来——科思创举行2017公众开放日活动
燕郊:急剧膨胀的大城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