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015-01-04王七苟江西科技学院南昌330013
■ 王七苟(江西科技学院 南昌 330013)
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分析
(一)走法治化城镇建设道路,确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从西方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都严格遵循两个原则:其一,走法治化城镇建设道路。欧洲国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加强全社会法制建设。意大利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由国家对相关事务施加干预,通过建立严格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监督。如对公共房屋建设、基础设施等都有严格规划与监督体系,确保城镇化建设进程始终沿着法治化道路前行。其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事实上,国家城镇化发展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更要求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镇化推进背景下,人口聚居、密度增大、人口流动性增强,随之而来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住房紧缺、社会治安、城市环境、公共卫生等。例如美国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在20 世纪60 年代爆发了“城市危机”,城市大规模兴起、社会变迁过快,种族隔离、犯罪猖獗等问题严重。为此,美国从人与社会融合、人与城镇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采取规划引导、形成合理体系、主导产业推动城镇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促进城乡一体等手段,成为全球经济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必须促进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经济城市。如工业革命就间接推动了英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英国本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广泛设立、扩大生产规模,有力推动着乡村迅速向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迅速向大城市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推进和实现城镇化的国家。另一方面,推动城镇化建设时,需依据各国情况选择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如日本在1956-1973 年间,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既实现工业化,又促进农村现代化,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又如美国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农产品出口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金积累,二者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镇化建设步伐
从美国城镇化建设经验来看,完善的交通体系建设促进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美国是全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同时,美国是世界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纵观其城镇化建设历程,每一次重大的交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如美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横贯美国大陆,自东、中部向西发展,截至2014年底总里程达到627.6 万公里。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约8万公里,占全球高速公路的三分之二。公路网的延伸大大刺激了资源型产业,如水泥、沥青、钢铁、建设等行业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城镇化进程。总体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推进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外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也曾付出过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美国一度推行郊区化,城镇化推进呈现产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的趋势,导致城市无序蔓延、能源消耗过度,尤其是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美国在经历惨重教训后,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于将“环境监测”作为规划审批的首要环节,尤其是对绿色用地严格监控,注重城镇景观环境、建筑物外观设计,营造温馨、和谐的城市环境。另外,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如加拿大是西方八大工业国之一,其人均能源消费也位居全球前茅,但其空气质量居于全球前列。分析其环境保护有力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第二,政府对企业排放、汽车排放有很高的标准。
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明显
在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二元结构明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富裕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备力量。然而,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日益严重,贫富差距过大。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较多,如四川大凉山区、甘肃会宁等,严重阻碍了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其二,城乡分割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8元,导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长期远高于农村。从目前中国城镇化建设来看,更注重于形式,如城镇地域的拓宽、人口数量的提升,受区域、城乡发展长期不均衡的影响,在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提升中还存在着一定缺陷。
(二)土地制度存在弊端,未统筹全局进行规划
土地对于农村居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中国土地制度的弊端,导致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为城镇化的建设带来障碍。土地流转制度不规范,导致农村居民陷入两难的格局,仅依靠土地收入有限,难以提升生活质量,辗转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又享受不到城市公共资源与服务。同时,土地产权不明晰,阻碍了农村居民向城镇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快速转变。另外,从政府的规划体系来看,未统筹全局,过多倾向于城镇,忽略了农村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乡建设难以有机结合,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正是政策未统筹全局进行规划,加剧了城乡矛盾,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三)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带动城镇化建设
从国外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带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尽管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传统产业过多、结构不合理、发展滞后等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西部省市,生产力低下、产业发展更是严重滞后。第一产业农业资源丰富,但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无法打入高端市场。第二产业工业以农副产品粗加工、高能耗为主,现代化、高科技工业更是少之又少。第三产业集中于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部分西部省市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但如IT、金融等产业几乎没有,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基础。长期以来,西部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劳动力吸纳能力持续下降,制约了西部城镇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更多的劳动力涌入东部省市,从而形成了西部省市人口密度低的情况,阻碍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四)城镇体系功能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大且后续发展乏力
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城镇体系、功能不完善。具体表现于:其一,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来看,往往由大城市为支撑,辐射周边中小城镇,发挥联动效应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反哺城镇化建设。中国目前部分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周边缺乏大城市的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其二,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从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来看,往往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镇连成片,通过形成特色产业链发展经济。中国城镇地区无法有效利用本土农业经济,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且与周边经济联系不足,难以形成产业链经济,甚至呈现出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发展。其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功能欠佳。如部分城镇公路建设滞后,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对中国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一)加快户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首先,应该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再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放开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在户籍改革进程中,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的管理制度,如对于农村居民在城市居住满一定年限便可优先办理,投资移民给予优惠政策等。另外,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改革规划管理制度。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全局,推行城乡一体的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农村倾斜,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其二,明晰土地产权,建立规划的流转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用地,逐步探索多元化的土地流转形式,使农村土地能够真正为农村居民谋福利。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活跃地区经济发展
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可以说,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源动力。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对于发展地方经济、缩小区域差距有着积极意义。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地方政府尽可能通过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牵头调动社会、金融机构、民间投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其二,鼓励民营企业进驻地区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大多不愿意进驻地区建设,由此,政府可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融资扶持等,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其三,招商引进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与技术理念,盘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三)推动城乡产业化,奠定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推动城乡产业化发展具体可从两条路径着手:其一,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事实表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难以增收,依靠农业致富难以实现。科技致富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政府牵头,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指导农民种植,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着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其二,强化农业经济的核心地位,因地制宜地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避免滞销给农民造成损失。强化农业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步建立地区特色产业群,繁荣农业经济。通过强化产业带动效应,发展农村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美丽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由此,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联合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监督企业排污情况。根据情节严重,直接取缔、停产整改、罚没财产等。同时,全社会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其中,促进企业严格遵守排污标准,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其二,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倡导绿色出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汽车数量增多,给环境保护带来较大的压力。可借鉴加拿大的做法,逐步提高汽车排放标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1.蒋贵凰,钟少颖,刘亚清.谈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及新型城镇化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5)
2.张绍红,王雷雷,阎东彬.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4(2)
3.翟国方.欧洲城镇化研究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5(3)
4.徐君,张娜,王育红.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