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创新

2015-01-04副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流通企业

■ 王 婷 副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中国流通企业和国际化战略概述

(一)流通企业概述

流通企业从其本义上来讲,主要指的是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和流通的行业,按照本行业所涉及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流通企业。其中狭义的流通企业指的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商品流通企业,主要包括零售业、物流业和批发业,该定义下的流通企业多从事实体商品的流通与运输领域。而广义的流通企业除了包含以上三种行业以外,还涉及到了餐饮业、旅游业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形式,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和技术在网络上的传递和推广也被划为流通领域的范畴,因而该行业正在以更为广泛的形式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目前阶段来看,中国流通企业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经营活动以商品购销和运输业务为主。中国目前的三大产业中主要是以一、二产业的产品生产为主,服务业无论从水平和质量上来说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从而使得目前中国流通业的经营对象大多定位在实体商品的购销和运输方面。流通企业从生产者手中购得农产品和工业制品,通过包装和加工实现商品一定程度上价值的增值,继而其通过零售或者批发的方式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和批发商,从而通过商品的差价来满足自身对于利润的追求。

2.资本活动方式较为单一。目前中国流通企业的资本活动轨迹较为简单,该行业在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过程中,资本存在方式只发生了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继而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在这个流程中,商品所有权发生了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同时流通行业由于其付出的劳动而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从而可以用于弥补成本和费用的支出。

(二)国际化战略概述

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各国企业在满足本国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将自己服务和营销范围不断扩展到全球范围。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国家或者企业都有其自身相对优势的项目或者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封闭生产的情况下必然无法获得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通过全球分工和商品的交换流通便可以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国际化战略从发展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国际中心战略,每个国家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一)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

1.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所谓集团化指的是现阶段流通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物流和零售等领域,而是积极地与产业前和产业后的行业进行合作,继而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伴随着企业集团化发展的便是规模经济的形成,由于各个行业都在相关领域实行合并以及融合战略,使得企业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分工,从而流通企业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交易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外部转为内部。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资源便得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

2.连锁化经营。随着经济风险的增大和行业集中化的客观要求,许多流通行业都开始实施连锁化经营,多个流通企业或者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资本和组织形式的重组,在组成一定形式联合体的同时又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并且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服从最高决策团体的统一指挥。这种发展形势固然能够降低企业的经济风险,但统一指挥所带来的无形枷锁也限制了各个分店在行动和决策上的灵活性。

(二)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

1.管理效率低下且组织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中国流通企业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间逐渐扮演着必不可少的媒介角色,同时它也是商品实现其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途径。虽然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流通企业在规模和服务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扩展,但是与国际化背景下的外国大型流通企业相比,中国流通业则主要表现出了管理效率低下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落后现状。

2.流通企业服务功能不完善。流通企业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商品交换和流通的集体和组织,该行业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工农业、供销、外贸和图书发行等方面。目前中国流通企业在协调和稳定经济发展方面仍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居民无法在该行业中做到真正放心与舒心地消费,长此以往则必然造成市场需求的不足以及流通企业规模上的萎缩。

中国流通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能力差且竞争能力弱

图1 流通企业长期物流平均成本曲线

2006年国外的知名流通企业家乐福的销售总额为1071.7亿美元,净利润率达到了3.1%,全球的总体连锁店数量达到了12547家。相比之下北京华联在同期只有27.59亿美元的销售量,净盈利率只有1.39%,连锁店数量仅为76家。对比可以看出,国外流通企业在全球的发展中已然形成规模经济,在较大的规模之下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如图1所示,中国流通企业由于进入国际市场较晚,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所以平均到每一运输单位上的成本较高,这一情况在图1如A点所示。但是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大型流通企业在运输商品数量和市场拥有量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国流通企业,所以其平摊到每一单位运输产品上的成本较低(见图1中B点),从而沃尔玛等知名流通企业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优于我国企业,从而提高了中国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和难度。

(二)国外政策限制

马来西亚早在1995年严格限制了直销公司的设立,该国规定外资比例不得超过30%,产品国产化程度不得低于80%,外国流通企业所有产品的提价都要经过国内贸易和消费者事务部的批准。此外,法国还出台了相关规定,限制国外流通企业在本国范围内建造大面积的店铺。这一政策从马来西亚方面来看,是对于其国内流通企业的保护,防止国外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抢占本地市场。但是从中国流通企业角度来看,这种强制性的壁垒政策会使得进入该国的流通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资金链的断裂必然会使得公司的运营能力下降。同时对于流通企业规模的限制无法让企业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如图1 B点所示),进而导致企业规模的萎缩并最终退出国际市场。

(三)不了解当地市场且仅依靠国家财政支持

凭借政府支持走向国际的天客隆项目,当时国家政府出资1000多万美元购买了莫斯科新阿尔巴特大街地块,但是天客隆并不了解当地的市场容量和具体的产品标准和需求结构。导致在初入市场的头一年就被处以巨额的罚金,最终导致企业领导层的不断重组和更换,天客隆店开始走下坡路。国家的直接补贴和财政支持显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增强流通企业的资金实力,但是得到支持的流通企业仅仅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其资金拥有量,从长远来看,进入国外市场的流通企业缺乏配套的管理人员、适当的管理机构以及对于目标市场的定期调查和追踪决策,这样仅靠“大输血”来维持经营的企业必然是缺乏活力的。

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了解目标国家市场需求,使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外国市场对于本国产品的需求是中国流通企业进入国际舞台的重要前提,如果外商对于我国产品没有任何需要,那么商品即使到达国外也不会产生任何收益。因而在商品流通之前,企业应把对于外国市场的基本调查作为公司的第一要务,了解当地居民的饮食生活和日常禁忌,以此来保证我国流通企业能够运输给外商适销对路的产品。此外,我国企业应保证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对于质量未达标商品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所发生的环节,以便于企业能够及时纠正查漏补缺。另外,我国应积极申请国外权威质量标准部门的产品认证,减少流通企业在销售和物流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繁杂程序,加快产品和资金的周转速度。

(二)合理进行组织设计,积极开展追踪决策

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除了要考虑到外部因素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之外,也要思考自身企业管理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困境。因此要在企业进入国外市场之前就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方法。其中影响组织结构形态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两个方面,管理幅度是决策者在有限能力范围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管理层次则指的是由于任务委派而形成层级结构,两者共同的作用可以形成锥形组织结构和扁平组织结构两种企业形态。对于变化迅速的国外市场应采用扁平组织结构以便管理决策能够快速传达给直系下属,而对于本国稳定熟悉的市场环境应采取锥形组织结构以便减轻管理负担,从而决策者能够搜集到更多的产品信息。此外,对于流通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计划不应通过一次性决策就确定为组织的行为准则,而应采用追踪决策的方法对于变化的环境做出适时的调整,这样一来中国流通企业才能在海外拥有生存空间。

(三)建立紧密的产业联系,积极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社会纵向一体化分工使得商品的生产环节分配给不同的企业和个人,从而使得具有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的群体能够从事自身专长的经营环节。而横向一体化分工又使得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同时完成数量庞大的商品生产。分工的目的并非让各个企业独立于其他行业之外,而是为了整合生产力才将它们暂时独立。因此,在中国流通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中,企业不应将眼光仅仅限制在商品的流通领域,而应积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产业间联系。例如: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可以建立地方生产基地+配送中心+流通企业+连锁商铺的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交易费用由原来的流通企业外部转为内部,这便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这种合作制度也保证了商品的质量和信息的流通,从而能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流通服务。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流通企业的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市场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更重要的一面在于流通的速度和效率,而这种流通速度和效率的提升就得依靠技术的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中国流通企业要想提高自身在国外的市场占有率,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运输的效率问题,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特有的属性导致其在物流渠道中容易腐烂,从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商品快速高效地输送到消费者手中才是流通业存活的关键。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于码头集装箱装运系统的创新改进,开通铁路和航空运输新航线,积极拓宽本国商品的输出渠道。此外对于贸易壁垒的设置,企业应使商品质量达到国际权威部门的检验检疫标准,而对于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家则应培养相关法律和贸易人才,从根本上去维护中国流通企业在国外的合法权益。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侯曼.信息时代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防范与控制[D].陕西科技大学,200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孙志毅,乔传福.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4,5(8)

5.彭金荣.流动企业中主动消费服务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3(6)

猜你喜欢

流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图说十八大以来的粮食流通
美国的蔬菜流通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