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集聚、出口行为和企业生产率关系分析

2015-01-04孙大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州51063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生产率出口效应

■ 孙大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广州 510632)

引言

城市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城市中集聚发展的企业,既得益于区域内人力、资本、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效应,又可能受到成本上升、创新惰性等负外部性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加强或抵消,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作用,这就是生产率的集聚弹性。

经济学界对集聚效应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一般来说,由于人力资源流通形成的劳动力池、专业化要素投入品以及产业发展产生的知识溢出等因素的作用,城市集聚会促进生产率提高(Marshall,1890)。进一步地,集聚效应在企业层面上集中体现为资源交换、要素中介和干中学三种机理(Duranton和Puga,2004)。Ciccone和Hall(1996)利用美国经济数据测算出美国的平均生产率集聚弹性为6%,即城市规模提升一倍会使企业生产率提升6%。国内的张妍云(2005)、刘修岩(2009)、徐肇涵(2012)等人分别从省际、城区、行业面板等不同角度支持了上述观点。

相同集聚环境下,不同企业的业绩表现也千差万别,原因就是企业在所有权、营运方式、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异质性。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异质性会影响企业对溢出效应的利用,从而影响企业的最终绩效和产出水平(Melitz,2003)。在这些异质性特征中,企业出口行为被认为是影响比较显著的一个因素。对于我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国内学界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类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较高,以唐宜红和林发勤(2009)、钱学锋等(2011)为代表;一类则以李春顶(2010)为代表,认为中国企业存在出口的“生产率悖论”,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要低于非出口企业。

总结已有文献,学者们主要着眼于集聚或者出口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单一影响,但对于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出口行为对于企业生产率集聚弹性的内在影响则研究较少。张公嵬和梁琦(2010)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对出口、集聚、生产率进行研究,分析出口与集聚对不同行业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但没有考虑单个企业的生产率变化。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侧重研究单个企业出口频率变化对生产率集聚弹性的影响,力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我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出口、区域发展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置

本文围绕出口、城市集聚变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展开研究,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并参考以往学者的实证假设,设置函数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TFPit为工业企业当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解释变量drt为企业所在城市的集聚程度,EXit为企业当年出口状况。drtEXit为两解释变量的交叉乘积项,用来测度集聚和出口间的相互作用对生产率的影响。ctrlsit为表示企业异质性的一组控制变量。εit为残差项。

表1 实证结果

表2 分样本的实证结果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构造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企业层面包括252758个企业样本的内、外部信息;城市层面包括企业所在的283个地级市的人口、面积等信息。变量构造方面,被解释变量TFP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总值、从业人数等指标,通过Levinsohn-Petrin估计法(LP法)计算而得。解释变量中,城市集聚指标drt选用城市非农业人口密度衡量,即当年城市第二、三产业的人口除以市辖区面积,并对结果进行对数化处理。相比于非农总人口或者市辖区面积,非农人口密度可以更客观地反映企业所在地区的城市集聚状况。企业出口行为EXit以当年企业出口交货值来衡量。

控制变量中,选取的变量反映了企业的一些关键异质性因素。其中,国有控股、外资控股情况为虚拟控制变量(是否为国有/外资企业,是为1,不是为0),反映企业所有制形式对生产率的影响。企业规模用企业当年职工人数衡量。创新能力选用企业当年研发费用来衡量。劳动力质量指标则采用企业平均工资,可以较好反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上控制变量中,除研发费、平均工资、虚拟变量之外,结果均取对数。

实证分析

针对数据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或是随机效应模型(RE)的问题,分别用两种方法对函数回归并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拒绝了RE模型,即样本具有固定的个体效应而非随机产生。另一方面,由于所取时间区间较短,时间变化因素作用不明显。因此,本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三列分别为完整模型、只加入集聚变量、只加入出口变量的回归结果,三列结果相差不大,显示出模型较好的稳健性。其中,集聚变量对生产率显著正相关,每增加一倍对TFP贡献达到7%以上。出口变量及交互项的回归结果也非常显著,但系数较小,仅呈现出对技术效率的微小促进作用。

上述对全样本的分析,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之前的猜想,但不能显著证明企业出口对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在集聚环境中,频繁的出口行为能否给予企业足够的正向激励,促使企业生产率提高,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验证。因此,接下来采取分样本检验的方法,按照企业的出口频率将全样本分为从不出口(无出口记录)、偶尔出口(有一年出口记录)、经常出口(有两年以上出口记录)三类。通过三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对比,深入挖掘出口行为对企业的生产率集聚弹性的内在作用。分样本的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三列分别为从不出口、偶尔出口和经常出口企业的样本。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集聚弹性为6.5%左右,而偶尔出口企业和经常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集聚弹性分别为10.1%和9.2%,明显大于非出口企业。由此证明,出口行为能使企业有效地利用周围的集聚环境,加强自身的生产、管理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实证结果反映出偶尔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集聚弹性要大于经常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集聚弹性。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范剑勇、冯猛(2013)提出的“出口密度适中的企业生产率高于出口密度强的企业”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偶尔出口企业经营方式更灵活,其多样化的生产销售渠道使自身对集聚环境的“学习效应”更加明显;而经常出口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方式比较单一,集聚造成的同质化竞争也比较激烈,导致生产率提升缓慢。

其他异质性变量对企业生产率也存在影响。所有制方面,国有控股对企业生产率促进作用明显;而随着出口频率的增加,国有控股指标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也说明出口行为可以产生互补效应,有效拉动民营经济的技术提升。企业规模、平均工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规模越大、从业人员素质越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优势越明显,这种优势也因企业出口行为而日益深化。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城市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在大城市集中对企业技术的提升十分明显。二是企业出口行为能够促使企业对集聚的正外部性进行吸收,通过扩大市场和多样化销售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技术效率的大幅上升。三是企业规模、劳动力质量和国有股权集中度等指标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生产率。本文的结论对于宏观政策制定及企业发展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首先,要巩固城市集聚的正外部效应,加强区域良性循环发展。对于大中型城市,完善产业布局优化配置,建立科学、有序的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使集聚优势得以辐射至周边地区;对于小型城镇,要借助周边大城市的带动效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打造类似珠三角“专业镇”的特色经济,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连动,盘活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要利用出口新形势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保证出口规模稳步加大,出口质量稳定提升。通过加强出口信用支持体系,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等措施,大力促进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出口。目前,跨境电商交易和专业市场采购贸易等出口新方式方兴未艾,民间小微企业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相关机构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和财政创新,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发挥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作用。

最后,要鼓励出口企业多样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业务单一,仅靠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是缺乏竞争力的。只有加强产品附加值,拉动内需和外销协调发展,才能逐步适应多变的消费者需求。我国企业要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利用产业链整合来降低外部成本,提高品牌价值,真正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1.Gabor B.,Harasztosi.Agglomeration Premium and Trading Activity of Firm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3(43)

2.张公嵬,梁琦.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2)

3.徐肇涵.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8)

4.范剑勇,冯猛.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J].管理世界,2013(8)

5.王良举,陈甬军.集聚的生产率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1)

6.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7)

猜你喜欢

生产率出口效应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