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演化路径分析—基于生产规模报酬变动的机理

2015-01-04陈广仁邓汝春副教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广州510515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报酬规模升级

■ 陈广仁 邓汝春 副教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 广州 510515)

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效应日益削弱、各传统产业亟待升级转型的关键性历史阶段,产业的升级转型具体实施到微观层面,则是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益的增长息息相关。因此,根据规模报酬变动的规律来研究令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生产效率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演化路径,可为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变动的经济内涵

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变动的相关理论来源于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西方经济学分支,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其对应的对象为企业厂商或者称为生产者,主要是研究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相关产出的数量关系,由此来确定投入-产出的最佳方式。

(一)生产函数曲线和等产量曲线

根据微观经济学给出的普遍性概念,“生产函数”是指描绘在投入不同组合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可能生产出来的最大数量的产品时,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产品数量的关系的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x1、x2、…、xi表示投入的生产要素组合的数量,y代表产出的数量,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分析,经济学家会简化成两种要素的组合,用图1所示的数学曲线来表示:

图1中说明随着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量先迅速上升,后升幅减缓,最后回复平稳,甚至可能产出会停滞不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正是规模报酬的变动带来的效应在生产函数曲线上的反映。

与生产曲线和规模报酬变动相关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指在给定的y产出量的情况下,以两种生产要素x1、x2进行生产时,其各自投入量的组合所构成的曲线。而且随着产量的上升,等产量线也呈现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

等产量线意味着什么呢?等产量线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即是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两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的组合可能会有多种选择,但可以有通过等产量线找出一种最佳组合,以保证资源能得到最优配置,从而使成本最低。反过来,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两种生产要素之间投入量的最佳比例,保证按这个比例的投入达到最大程度的产出,此涉及到以下所要解释的规模报酬变动理论。

(二)规模报酬变动的内涵

规模报酬变动是指在对两种生产要素x1、x2的投入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后,其产出量y的变动程度。从数理上的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种变动趋势。

1.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至原来的n(n>0)倍后,其产出量同样扩大到原来的n倍,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会同等比例扩大规模和产出,至少保持常规性的生产状态,不会造成不利影响,短期内平均成本不变。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生产函数为:f(x1,x2)=y,若生产要素投入增加n倍,则产出为:f(nx1,nx2)=ny。

形象地说,如果以1+1表示为两种生产要素的投放,则如果出现1+1=1的情况,说明两种要素生产成一种产品,其投入量增加后的比例与产出量增加后的比例是一致的。

2.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扩大为原来的n(n>0)倍后,其产出量少于原来的n倍,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的规模增长大于产出的规模增长,生产要素无法充分利用,会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平均成本会增加。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生产函数为:f(x1,x2)=y,若生产要素投入增加n倍,则产出为:f(nx1,nx2)>ny。

形象地说,如果以1+1表示为两种生产要素的投放,则如果出现1+1<1的情况,说明两种要素生产成一种产品,生产者按某一比例投入生产要素时,该比例要大于比产出量的比例。

3.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为原来的n(n>0)倍后,其产出大于原来产出的n倍,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扩大规模和产出,会对生产造成提升效应,平均成本会下降。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生产函数为:f(x1,x2)=y,若生产要素投入为原来的n倍,则产出为:f(nx1,nx2)

形象地说,如果以1+1表示为两种生产要素的投放,则如果出现1+1>1的情况,说明两种要素生产成一种产品,其产出量增加后的比例比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大。

综上所述,可列出规模报酬与平均生产成本变动对照表(见表1)。

生产的规模报酬变动机理分析

一个企业的生产经历了由试产阶段到走向正常生产的阶段,企业生产操作人员和设备使用以及管理人员的能力、生产要素的配置都经历一个由无规律到逐渐成熟和稳定的过程,该过程至少包括以下特征:

(一)生产技术或机器设备的应用方面不断完善

在生产初期,由于技术的应用仅仅在试产阶段,所以生产过程并不顺利,但随着技术应用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步入稳定状态后,其对生产的正面效应逐渐出现,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快速上升,一旦其使用效能达到饱和状态,生产效率便趋向稳定不变,随着时间的加长,出现磨损等情况,会影响到机器的正常运转,从而导致效率下降,规模报酬递减。

(二)生产工人操作技能的不断娴熟

生产工人作为生产操作的主体,通过在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其操作技能也会日愈娴熟,使生产的增长出现内生性溢出效应,生产效率也会上升,从而在生产的第一阶段,规模报酬呈现递增之势,但随着技能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规模报酬会逐渐趋于不变,最后由于生产要素的过分投入,从整体上反而会降低工人的效率,导致规模报酬递减。

(三)管理人员对资源的配置日益优化

在生产起初阶段,由于管理人员通过试产和探索式学习,不断改善各种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机器性能等资源的配置,导致生产效率在短时间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随着对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的不断优化,企业内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潜力最后会到达极致,从而使其规模报酬呈现稳定不变状态,最后阶段由于其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反而会导致管理上的效率下降,出现递减状态。

以上分析过程可以凭借生产函数曲线来分析,企业生产的普遍规律是经历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这和机器设备的应用、工人技能的成熟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关,表现在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曲线上,此三个阶段可以由图3表示。

由图3可知:在第一阶段,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大于1,说明投入1单位生产要素组合(x1和x2)的产出y大于1单位;在第二阶段,曲线的斜率等于1,说明投入与产出呈现相同比例的变化;在第三阶段,曲线的斜率小于1,但没有转变为负,说明投入增加后产出也有所增加,但产出增加的比例低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相反,随着投入的过分增长,有可能导致产出效率下降,产量到达某一极限,此时曲线的斜率=0,变成水平直线,意味着产量无法提升,停滞不前,此时增加的要素投入都属于无效资源。

综上所述,可列出规模报酬与生产函数曲线斜率变动对照表(见表2)。

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路径:以生产规模报酬变动机理为范式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国,更是凭借雄厚的人口红利的实力,成为全球经济的“制造工厂”,经济也经历了近达30年的高速增长,年增长平均达9%。但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经济开始出现逐步回落的调整期,由此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迅速回落。制造业的倒闭或迁移到其他国家的迹象开始显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广东有1000多家鞋厂和相关供应商停产,停产厂商约占广东全省鞋业厂商的10%,这一趋势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变得更加严重。政府近年也明确提出了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布局规划,谋求实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国家创新战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全国范围推动行业特别是制造行业的升级转型,包括出台强制和引导削减过剩产能、加强行业技术创新、甚至扶持企业进行内部的精细化管理等扶持政策。无论是业界还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一致认为,中国经济以及传统行业进入了升级转型的阵痛期。

(一)升级转型的概念与内涵分析

那么,何谓“升级转型”?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升级转型的研究非常普遍,综合而言,理论界对升级转型的内涵阐述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从国家战略规划的宏观经济层面的角度分析。从我国过去的“十二五”战略规划中已经表明,升级转型是指对原来落后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以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自主创新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表现在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重新界定以及战略规划的方向与重点转移,其终极目的是增强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保持全球性的竞争优势,平稳而保持经济增长,保障就业和防止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

2.从产业或区域中观经济层面的角度分析。从中观经济层面的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升级转型往往涉及到一个产业或区域的经济竞争力的转移以及产业的重新布局或区域内重点产业的调整,特别是在不同区域的产业同质化严重而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产业竞争过度的现象,过度竞争会造成区域性经济结构的失衡。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人文、社会、经济特征而导致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性,为符合这种差异性,从经济结构的平衡性的前提下考虑,必然要求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的投资密度有所不同或不同区域的产业重点有所偏向。但各地方政府在单纯追求高增长的经济指标如GDP的增长的动机驱动下,往往会在经济决策方面出现趋同效应,也就是单一地发展同一产业,而不顾及区域性的经济特征,结果自然会出现单一性的经济结构,表现为严重依赖某一支柱产业,经济增长不稳定且薄弱。如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从煤炭需求看,2014年国家继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煤炭需求增速持续放缓,这对煤炭企业和山西经济而言打击很大。又如东莞作为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杭州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等,都在近5年以来经济发展都遭到了困境,亟待升级转型。

3.从企业或市场主体微观经济层面的角度分析。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由各区域(通常表现为省区、直辖市)中观经济总量或不同的产业产出总量构成,而不同产业的经济总量则是由构成该产业的产业链上互相衔接的不同行业组成,再往微观经济的层次分析,行业是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个体单位构成的。所以从微观经济层面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市场参与的微观单位,是构成中观产业经济乃至一国宏观经济的基础,其升级转型更是关乎到国家经济的战略是否有效,一国经济的升级转型从根本上往往取决于作为经济微观主体——企业的升级转型。

而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对企业升级转型的研究侧重于分析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企业对其内部价值链的优化以及重构,以达到在同等成本下,产出的经济效益更大。所以通过剖析我国企业升级转型的困境,进而提出升级转型的策略,最后为企业推演出升级转型的演化路径,以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地实现升级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价值。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困境剖析

图1 生产函数f(x1,x2)=y曲线图

图2 等产量线图

表1 规模报酬与平均生产成本变动对照表

图3 生产函数规模报酬变动阶段图

表2 规模报酬与生产函数曲线斜率变动对照表

图4 生产规模报酬递增-企业升级转型演化路径图

令人担忧的是,发于2009年的金融危机倒逼我国制造企业的升级转型提速,因为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发生改变,而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禀赋要素已开始丧失竞争优势。因为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一方面依靠解放思想的开放政策,引进大量外资,特别是给予外资企业土地优惠政策,快速推动经济进入快车道;另一方面依靠数量巨大的适龄廉价劳动力,为我国带来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无可比拟的人工低成本优势。此两方面的资源禀赋令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黄金增长期,但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红利而导致人工成本上升,自从2003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作为长达11年的支柱产业的战略导致了土地成本的攀升,所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由此可见,企业的升级转型应该着重于通过创新或变革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否则企业就会面临危机。

现阶段我国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正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逐渐转变,但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将会长期存在,所以研究传统制造企业的升级转型,并且应用生产规模报酬变动的机理推演其演化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分析我国制造业自金融危机以来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规模化或低成本竞争型产业转移的加剧。规模化或低成本一直是我国多数主要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一度促进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腾飞,从而令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代名词,但是以规模化和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并不会持久,因为具有该竞争优势的产业会促使其相关构成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最后由于路径依赖的内化,导致参与到产业的各行业都陷入惨烈的低价竞争格局甚至全行业的整体亏损,如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为防止经济下滑而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支持政策,就在随后短短2-3年间再度将原已过度的产能急剧扩大,尽管当年的经济增长得以保持,但其后遗症相当严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基建投资的相关要素产业,如钢材、水泥、建材等,由于企业追求规模化和低成本,不断地扩大产能,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造成行业的竞争无序。

更进一步分析,规模化和低成本产业往往在卖方市场经济环境中具有优势,其基本属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在近几年以来企业人工成本迅速上涨的严峻压力下,企业特别是原在中国拥有低成本优势的外资企业,已纷纷将企业转移到其他亚洲或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而导致需求的减少则相应地对供应链上作为供应商或外包商的内地企业造成经营压力,引致本土中小民营企业的业务大幅下跌。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群受到的冲击最大,如广东东莞的玩具行业、鞋业、服装制造业等。

2.技术创新陷入困局。在2008年底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竞争过程中,便早已暴露出偏低端制造、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三低”型行业特征,从而在价值链中处于最少创造商业价值的低端产业环节,而其中最大的根源在于多数企业在短短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严重依赖以低成本和大规模生产来获得优势,没有重视技术创新。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格局形成后,已没有足够的时间甚至空间令企业从容地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我国多数本土企业无法参与竞争,而作为附属产业存在,无法顺利升级转型的原因。

3.企业管理粗放。我国本土制造业在外部环境受到行业产能过剩甚至全球性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同时在企业内部环境也受到管理粗放而导致的效率低下、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的强大压力。据统计,我国本土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则长达40年。种种研究表明,民营企业能实施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程度并不高,而缺乏战略指引的短视经营思想影响下,多数企业主往往为逐利而进行各类投机性行为,忽视对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从而无法有效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由于缺乏管理规范性的思维引导,企业要实现升级转型,短期内很难奏效。

4.全球化竞争加剧。2009-2013年,我国吸引外资的投资总额仍逐年增加,表明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是全球范围最受重视的投资区域,但外资投资额的增长率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如2011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88.7亿美元,同比下降6.2%,2012年FDI金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有分析认为,外资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外迁,并且原属于中国投资的部分产业开始转移到亚洲或非洲国家如柬埔寨、越南等,说明全球化竞争开始加剧,而从另一方面分析,我国本土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空心化”的威胁,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亟待转型为技术型或服务型企业,以在产业价值链中提供更多的商业价值,否则会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5.政策红利和制度创新效应不显著。我国传统企业特别是本土制造企业是否能有效、合理地升级转型关系到整体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中,升级转型作为重要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此国务院对制造业、服务业等出台了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扶持政策,并责成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财政、税收、金融机构、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本土企业升级转型的支持力度,以释放政策红利和促进制度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根据对近几年来政府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分析,尽管部分行业得到了支持,但整体效应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调控作为“有形的手”,无法对市场的经济主体行为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容易因信号失真而决策失误;二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始终取决于企业的自主能动性,政府的推动往往只起到资助作用,难以将升级转型内化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中,最终难以深入推动企业的变革。

综观上述企业在升级转型方面的种种困境,清晰地表明了企业的升级转型殊非易事,企业的升级转型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出实施路径,才能将升级转型的效益实现,降低经营风险,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生产的规模变动机理,则可作为一种参与范式推演出升级转型的演化路径。

(三)以生产的规模报酬变动机理推演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路径

那么,企业生产的规模报酬实现连续递增或至少保持不变,这必然成为制造企业生产者在生产方面的理想目标,从而实现升级转型。通过分析规模报酬形成的机理可知,生产者要想实现“1+1>1”的递增效应,可以实施在技术应用、人员技能培训、管理提升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企业的升级转型,具体而言,可遵循以下演化路径,如图4所示。

为了充分体现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改善以保证生产平均成本的持续下降和规模报酬递增、促进升级转型的策略,本文应用图4简便清晰地展示了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从由易到难,由递增速率低到高的演化路径,相关升级转型策略由实现的难易程度排列可分为三种方式,从而形成“提高技能-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的升级转型演化路径。

表3 规模报酬递增-升级转型演化路径对应策略

1.升级转型初阶策略——以培训劳动力技能提升生产效率。制造企业的生产者可培训劳动工人提升生产相关工作技能,这项策略能在生产中取得即时效应,并且具有成本低、时间短、应用快的优势。对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通常会发生在新的生产线或生产系统启用的初步阶段,此阶段中企业应该集中力量通过培训工人的操作技能来提升生产效率,短期内可快速促进规模报酬递增,长期内也可使工人通过总结经验、技能日趋成熟来实现内生性增长,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升级转型的目的。

2.升级转型进阶策略——以管理精细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制造业的生产者通过培训工人的生产技能来提升生产效率的措施,尽管见效快、成功率高、风险低,但其效应会因为技能的应用成熟而很快达到极限,如果不能跟随实施其他策略,规模报酬将很快由递增下降到稳定不变的状态,甚至由于机器设备的老化等因素而出现递减,进而阻碍升级转型的实施。在第二阶段,生产应该实施以管理精细化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的策略,以保持递增速率持续上升。管理精细化是通过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生产工人、生产要素等资源进行精细化匹配,以保持总体生产成本最低,而产出最大化。这种策略属于中周期措施,实施的难度更高,并且常常出现沉没成本,成功后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时间长。

3.升级转型高阶策略——以技术创新应用提升企业生产效益。最后一个策略是制造业在经历了提升工人技能以及管理精细化后,生产效率由于资源达到最佳匹配和机器设备的性能达到饱和运行状态后,规模报酬将进入由递增变为不变的阶段,并且随时可能下降到递减的状态。此时企业应致力于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以技术创新来推动生产系统的更新换代,进入下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循环周期。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大、成本高、时间长的措施,但一旦成功将对企业生产系统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所以技术创新成功后,对原有生产系统的规模报酬递增而言其速率将急剧上升,生产成本实现显著性下降,其效果远远超过前两个措施的应用。

以上规模报酬的演化路径可以总结为如表3所示的对应策略。

结论

从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出发对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动相关研究,从而为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演化路径。但升级转型而导致规模报酬增加仍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从边际替代率和边际递减的内涵以及技术路线的视角入手等,都会得到合乎数理逻辑的结论,并可为制造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升级转型提供决策。在此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制造业而言,产出最大化不是升级转型的最终目标,而效益最大化才是有效的目标,所以产出在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制造业生产者关注与生产相关的显性和隐性成本、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生产经营最终的目的必然是服务于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实现效益最大的经营目标,从而提升因升级转型而带来的商业价值。

1.罗伯特·S·平迪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EB/OL].国家统计局网,2014-1-20

5.陈功,贺军.失败过程中的中国产业转移[J].战略观察,2008(89)

6.郑晓奕,齐中熙.中国经济述评:直面阵痛促转型.新华网,2013-8-1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2011-12-30

8.高立萍.山西酝酿煤炭“救市新政”年减负将超135亿[N].第一财经日报,2014-7-7

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2003-8-12

10.国务院.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中新网,2008-11-9

11.老钱庄财经.2012年FDI数据出炉,三年来我国FDI首次同比负增长.2013-1-17

12.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微观经济学:不确定性与研发[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报酬规模升级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医生的最佳报酬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谁没领到报酬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