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行业产能“伪过剩”刍议
2015-01-04唐兴和
摘要:目前,各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这是因为:以产能利用率为指标评价产能过剩状况,其科学性需要商讨;当前我国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具有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和相对性等几个特征;基于我国现存的巨大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将有效释放过剩产能的判断,得出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伪过剩。在此基础上,立足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从控制新增、消化现存、淘汰落后等几方面提出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特征; 潜在需求; 化解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4)06003706doi:10.11847/fj.33.6.37
The Discussion of Capacity “Pseudosurplus” in Steel and Cement Industry of ChinaTANG Xinghe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is serious overcapacity in Chinas steel and cement industry. In my opinion, this point of view is debatabl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 assessing the situation of overcapacity by the rate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is questionable; second, the current overcapacity of steel and cement industry has periodic, structural, regional and relative features; based on the judgment that Chinas tremendous existing potential deman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real demand and therefore effectively release the overcapacity, I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urrent overcapacity is an illusion. From this analysis,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acroregula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overcapacity, including controlling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digesting existing capacity and eliminating backward capacity, etc.Key words:overcapacity; rate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features; potential demand; resolve
1引言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引起我国学术界、舆论界和政策部门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成为讨论我国宏观经济的焦点之一[1]。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我国包括钢铁、水泥在内的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过低[2],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障碍[3]。笔者认为,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观点值得商榷。
2以产能利用率指标判断产能过剩需要探讨
产能过剩是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的实际产量之差,一般把产能利用率作为测度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
[4]。产能利用率是指可用生产能力中被利用的比例。产能利用率如果低于“一定程度”,则认为产能过剩。美国和日本都把以价值量计算的产能利用率较长时间低于78%的状况认定为产能过剩,我国采用实物量计算产能利用率,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75%为产能过剩状态。各界以此为据,认为我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3]。笔者认为,以产能利用率作为判断产能过剩的指标需要探讨。
首先,由于经济体制不同,统计体系也不同,统计结果的同质性和适用性必然有差异,用其他国家的统计经验指标分析指导我国经济运行需要慎重,特别是以生产能力超过长期均衡的实际产量“一定程度”来判断产能过剩,这种使用归纳法整理经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规律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都需要探讨,而且我国现行统计方法需要优化改进。在此背景下,在由多层次、众多子系统组成、处于动态变化的复杂经济系统中确定的“一定程度”阈值,其准确性也值得商榷。而且,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历史阶段,难免出现一些不符合成熟经济规律、带有突发性和阶段性特征的经济现象,所以统计的产能利用率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产业实际运行状况,依据统计数据所确定的“一定程度”值,其科学性和参考价值更需要慎重对待。
唐兴和: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行业产能“伪过剩”刍议
Vol.33, No.6预 测2014年第6期
其次,产能利用率指标掩盖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各种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设计科学的指标可以准确反映区域经济内在规律。从我国以实物量统计产能的现实来看,产能利用率有可能掩盖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反映出经济非均衡发展状态下低度开发区域的发展需求,甚至有可能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例如,仅比较产能利用率值(如表1所示),可以得出2010年、2011年甘肃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而江苏产能利用充分的结论,进而可以从政策视角得出甘肃水泥行业面临抑制过剩产能的严峻形势[5],而江苏则有增加产能的空间。再分析城镇化率、人均GDP、水泥人均产量三个指标,甘肃均远低于江苏,说明甘肃的发展程度低于江苏,进而说明甘肃对水泥的潜在需求量远大于江苏(城镇化率和水泥人均累积消费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因为对城镇化率和水泥人均累积消费量进行同趋化处理,透过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水泥人均累积消费对城镇化率是富有弹性的,计算过程略去),甘肃水泥行业增大产能的必要性远大于江苏,前后两种分析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再次,在目前以产能利用率作为测度产能过剩指标无可替代的情况下,在使用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一方面,在研究被利用产能和可用产能之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分析需求,也就是说,认定产能过剩,必须在纵向对比产能增长速度及总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对应多大空间范围、多长时间跨度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依据产能利用率判断产能过剩状况并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但要考虑产能的有效数量,还要分析产能的质量,因为相同数量的产能,其效用、层次可能不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都不同。因此,只有对产能进行结构化细分,经过综合因素细分处理,才能使产能利用率既能反映产能数量,又能反映其质量。
目前,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体系,针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如果仅仅用产能利用率评价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其适用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在应用中要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对其进行优化。另外,当前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分析产能利用率必须考虑全球市场因素。
3现阶段我国产能过剩的特点
钢铁、水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对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这些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也使钢铁、水泥成为近年来防治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同时,由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定阶段、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出现了比较复杂的产能过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3.1阶段性
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受我国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和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决定,受近年国际经济低迷、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挡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钢铁、水泥需求量增速放缓,使产能因利用不足而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受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唯GDP”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土地等要素价格扭曲的影响,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投资“动力”,以各种手法“消解”中央的宏观调控,导致钢铁、水泥产能脱离市场需求畸形增长。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市场细胞的钢铁、水泥企业,全国、全球市场视野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短视或者盲视行为,例如在钢铁、水泥产业目前已经出现“拥堵”的情况下,依然对市场看好,为了保证经济好转、需求量增大时及时充分供应,虽然利润空间遭到挤压,但其仍然选择降价而不是减产,也是造成当前我国产能阶段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深化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好转,我国钢铁、水泥消费必将大幅增长,产能过剩的状况一定可以得到缓解,所以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
3.2结构性
现阶段,我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表现在钢铁行业就是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代表的先进钢铁产能自我供给能力很低或者供不应求依靠进口(如表2所示)。例如,石油用管市场国产占有率仅60%,冷轧薄板和汽车用钢板市场仅50%,冷轧硅钢片材进口需求旺盛等。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外延式增长,高度依赖投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低,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维持和扩大投资率的过程中,因投资领域局限导致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低端制造环节产能快速增长;同时,模仿式的技术追赶导致产业结构灵活性差,不能及时适应需求结构升级要求,导致供需结构失衡,形成了一定程度低水平产能过剩而高水平产能不足的结构性过剩。
3.3区域性
笔者分析了部分省(市、区)2010年、2011年水泥年产能利用率[5]和GDP总量(数据略去)的相关性,201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232,2011年为0.7319,两者在0.0001的置信水平下高度线性正相关(计算过程略去),即GDP总量越大,产能利用率越高,反之则相反。而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经济总量等方面各地差异明显,钢铁、水泥的需求效应以及产品销售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需求—时间坐标图上表现为不同区域到达需求拐点的时间不同,说明我国各区域所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存在差异,我国的产能过剩具有区域性特征。
3.4相对性
产能过剩可分为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绝对过剩是指供给能力大于被开发得很充分的需求,相对过剩是指供给能力大于尚未充分开发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说明我国现阶段不可能出现绝对产能过剩。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内需消费严重不足、出口阻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导致当前我国钢铁、水泥现实需求不足,对产能释放形成巨大压力,产生相对过剩。
首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比西方国家的供给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通、住房、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供给严重短缺,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巨大。例如,美国1916年铁路里程达到40.6万km[6],2012年末铁路营业里程27万km,人均拥有0.86m,而我国2012年末铁路营业里程只有9.8万km,人均拥有量仅0.07m,是美国的1/12。据有关统计,全国仍有8%的行政村不通公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路的问题比较普遍,还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等等[7]。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也严重制约了对钢铁、水泥等基建产品的需求,抑制了产能的释放,导致产能相对过剩。
其次,消费内需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限制了内部经济循环系统的形成,以廉价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压缩了工资增长空间,居民收入比重持续较低,加之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我国消费需求长期不足,近年还有下降的趋势,使消费品产能释放受抑。据统计,目前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75%,高收入国家达到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8],而我国2011年居民消费率仅34.4%,比全球32个国家的平均消费率(59.3%)低25个百分点,我国2009~2011年平均消费率约34.3%,比美国同期均值(69%)低35个百分点,比印度(67%)低33个百分点(资料来源:根据《2012国家统计年鉴》),比我国2000年(46.7%)和2005年(38.1%)分别低了12和3.8个百分点,严重的消费不足使产能相对过剩。
再次,出口下降使产能过剩加剧。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新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增多[9],我国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等,都使得我国出口贸易受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产能释放通道。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都使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表现出明显的相对性特征。
4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伪过剩
虽然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但随着我国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特点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相对于巨大的钢铁、水泥潜在需求,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是伪过剩。
钢铁、水泥作为基建领域截至目前难以替代的重要材料,其消费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钢铁、水泥消费量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具有显著的内在规律。假设纵轴变量为区域钢铁、水泥消费量,横轴变量为以时间表示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则区域钢铁、水泥消费量变化呈不规则的倒U形(如图1所示)。
图1钢铁、水泥消费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如图1所示,钢铁、水泥消费量在区域经济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时缓慢上升,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高速上升,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在后工业化阶段达到饱和,并开始下降直到处于大致均衡状态。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10],距离钢铁、水泥消费量达到峰值所处的阶段尚有不小的距离。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可以判断,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与之相伴生的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钢铁、水泥消费量会继续快速增长直至出现峰值,故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存在较大的产能释放空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4.1从城镇化进程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来分析
以水泥行业为例,美国水泥人均消费量达到峰值(432kg)(括号内为水泥人均消费量峰值,下同)时的城镇化率为76%,法国(566kg)为70.4%,西欧(600~700kg)为97%,日本(715kg)为75%,东欧(650~780kg)为64%,德国(800kg)为80%,韩国(1000kg)为90%,我国台湾(1332kg)为80%。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水泥人均消费出现峰值时的城镇化水平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城镇化率达到或者超过70%时水泥人均消费出现峰值[11]。按照城镇居住人口统计口径(包括常住城镇但没有城镇户籍人口约1.6亿),我国2012年末城镇化率仅为52.57%,如果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口径,我国城镇化率仅为35.29%,这样的城镇化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泥人均消费达到峰值时的城镇化水平,而且低于当前发达国家平均城镇化水平(80%)。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要达到70%[12](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为城镇户籍人口,下同)的城镇化率,将会驱动巨大的钢铁、水泥及其他行业投资和消费需求,而钢铁和水泥为互补品,消费具有关联效应,钢铁(水泥)消费增长必然带动水泥(钢铁)消费按一定比例增长。从投资看,每新增1个城镇人口会引致至少10万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则城镇化率提高到70%将新增城镇人口约4亿(总人口以2012年末13.54亿计),总计能够增加40万亿的投资需求。同时,从消费看,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约为3.3∶1,随着农村居民市民化,会大比例地拉动消费增长,也必然驱动消费品投资大幅增长。
因此,随着以“集约、智能、低碳、绿色”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必然会释放出大规模的需求潜能,同时必将有效化解钢铁、水泥过剩产能。
4.2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分析
我国正处在钢铁、水泥消费量快速上升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如图1所示),要在2021年左右实现工业化
[13],将需要巨大的钢铁、水泥消费支撑,必将快速释放大量的钢铁、水泥产能。
4.3从生产角度来分析
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发达国家发展历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钢铁人均产量变化呈现不规则的倒U形(形状如图1所示,纵轴、横轴表示的变量分别为钢铁人均产量和以时间表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从实证来看,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见表3)工业化进程中钢铁人均产量峰值平均为734kg,而我国2011年、2012年钢铁人均产量分别仅为508kg、529kg,远低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峰值,意味着我国钢铁人均产量存在较大提高空间,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距离达到成熟期还有不小的距离,也意味着我国存在巨大的钢铁产能释放空间。另一方面,参考表3中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钢铁人均产量峰值平均值734kg,我国2012年末钢铁产量峰值应该为9.94亿t,而我国2012年钢铁产能约10亿t,意味着支撑我国钢铁人均产量达到峰值的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为99.4%,这需要极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产能利用率提高有限的情况下,意味着我国的钢铁产能还有一定的增加空间。
4.4从消费角度来分析
首先来看钢铁行业,据已实现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钢铁人均消费量变化呈不规则的倒U形(形状如图1所示,纵轴、横轴变量分别为钢铁人均消费量和以时间表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2011年钢铁人均消费量为459.8kg,2012年钢铁人均表观消费量为497kg,均小于表4中发达国家钢铁人均消费峰值,参照发达国家钢铁人均消费峰值,可以判断,我国钢铁人均消费量处于上升阶段,距离峰值尚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将极大释放钢铁产能。再看水泥行业,发达国家水泥消费达到峰值时人均累积消费量为20t[11],也有专家认为是25t[5],而我国2011年水泥人均累积消费量仅15t,距离达到峰值(发达国家经验值)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而且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部分地质结构建设难度高,建筑物使用年限短,房屋结构、居住偏好等也不同(如欧洲国家由于木质房屋较多,水泥消费量显著小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水泥消费达到峰值时的人均累积消费量应该比发达国家更高。
4.5从行业盈利能力来分析
产能过剩行业一般都出现价格下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破产企业增加等特征[14],但是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却表现出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商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个别时段企业盈利能力还有所提升。从钢铁行业来看,2006年前三季度,国内重点钢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9%,户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1%。钢铁价格在2007年1月~2008年7月及2008年11月之后一段时期明显上升。从水泥行业来看,2011年1月~5月全国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25%,利润同比增长170%,行业毛利率达到20%,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
在以上分析中,城镇化、工业化、生产、消费四维指标均显示未来我国钢铁、水泥需求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未来机械制造业发展升级、国防力量加强等也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为支撑,随着这些巨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现阶段过剩产能将被逐步有效化解;另外,行业盈利能力个别时段不降反升,这些都说明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是伪过剩。
5主要结论与启示
5.1结论
第一,针对我国钢铁、水泥产业现状,仅用产能利用率指标评价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其适用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在应用中要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对其进行优化。
第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对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这些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受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定阶段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第三,无论我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还是钢铁、水泥的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均显示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伪过剩”,有其宏观和微观的必然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巨大的潜在需求得以释放变成现实需求,必将有效化解目前的过剩产能。
5.2启示
为有效应对和化解产能过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以控制新增产能为目标,严格市场准入。应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和“唯GDP”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科学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抑制地方政府盲目追求规模的投资冲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厘清并强化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违背市场规律的投资偏好,使投资行为符合市场理性,同时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的市场理性约束,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利用管控金融资本流向、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等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产业规划强制性约束力;完善产能统计监测、信息发布、投资引导及预警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对投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引导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防止因投资风险外部化而盲目扩张。
第二,以消化产能为目标,积极扩大内需。应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15],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过剩产能释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特别是培育更高水平的农村消费市场,提高有效消费能力。
第三,以扩大产能出口为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应提高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特别要提升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开展国际合作与援助,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外转移我国过剩产能。
第四,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退出机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路径,加快推进土地、环境、金融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慎用补贴措施,防范企业成本外部化,完善优胜劣汰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促进落后产能改造升级;突破地方保护,支持产能全国范围内整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采取对高污染、高耗能等产能过剩行业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等措施,使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与监管效率,确保国家产业调控政策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付保宗.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1,(5):9093.
[2]马泽民.理性结束水泥产能过剩之争,着力探索抑制产量过剩之路[J].中国水泥,2012,(11):4245.
[3]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4]王兴艳.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1213.
[5]高长明.关于我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之我见[J].水泥工程,2012,(4):14.
[6]马超,郭军利,等.美国铁路发展历史及现状[J].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9):5861.
[7]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N].新华每日电讯,20081112(6).
[8]赵健.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J].经济经纬,2008,(4):3234.
[9]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4045.
[10]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
2426.
[11]昃向祯.关于中国水泥消费峰值的探讨[J].中国水泥,2009,(5):1419.
[12]杨庆蔚.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687.
[13]陈佳贵,黄群惠,等.工业化发展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698.
[14]阿甲.产能过剩面面观[J].装备制造,2009,(12):9394.
[15]张新海.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与分类治理[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052.
4.5从行业盈利能力来分析
产能过剩行业一般都出现价格下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破产企业增加等特征[14],但是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却表现出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商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个别时段企业盈利能力还有所提升。从钢铁行业来看,2006年前三季度,国内重点钢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9%,户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1%。钢铁价格在2007年1月~2008年7月及2008年11月之后一段时期明显上升。从水泥行业来看,2011年1月~5月全国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25%,利润同比增长170%,行业毛利率达到20%,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
在以上分析中,城镇化、工业化、生产、消费四维指标均显示未来我国钢铁、水泥需求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未来机械制造业发展升级、国防力量加强等也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为支撑,随着这些巨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现阶段过剩产能将被逐步有效化解;另外,行业盈利能力个别时段不降反升,这些都说明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是伪过剩。
5主要结论与启示
5.1结论
第一,针对我国钢铁、水泥产业现状,仅用产能利用率指标评价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其适用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在应用中要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对其进行优化。
第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对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这些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受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定阶段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第三,无论我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还是钢铁、水泥的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均显示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伪过剩”,有其宏观和微观的必然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巨大的潜在需求得以释放变成现实需求,必将有效化解目前的过剩产能。
5.2启示
为有效应对和化解产能过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以控制新增产能为目标,严格市场准入。应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和“唯GDP”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科学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抑制地方政府盲目追求规模的投资冲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厘清并强化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违背市场规律的投资偏好,使投资行为符合市场理性,同时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的市场理性约束,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利用管控金融资本流向、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等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产业规划强制性约束力;完善产能统计监测、信息发布、投资引导及预警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对投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引导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防止因投资风险外部化而盲目扩张。
第二,以消化产能为目标,积极扩大内需。应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15],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过剩产能释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特别是培育更高水平的农村消费市场,提高有效消费能力。
第三,以扩大产能出口为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应提高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特别要提升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开展国际合作与援助,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外转移我国过剩产能。
第四,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退出机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路径,加快推进土地、环境、金融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慎用补贴措施,防范企业成本外部化,完善优胜劣汰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促进落后产能改造升级;突破地方保护,支持产能全国范围内整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采取对高污染、高耗能等产能过剩行业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等措施,使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与监管效率,确保国家产业调控政策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付保宗.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1,(5):9093.
[2]马泽民.理性结束水泥产能过剩之争,着力探索抑制产量过剩之路[J].中国水泥,2012,(11):4245.
[3]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4]王兴艳.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1213.
[5]高长明.关于我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之我见[J].水泥工程,2012,(4):14.
[6]马超,郭军利,等.美国铁路发展历史及现状[J].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9):5861.
[7]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N].新华每日电讯,20081112(6).
[8]赵健.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J].经济经纬,2008,(4):3234.
[9]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4045.
[10]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
2426.
[11]昃向祯.关于中国水泥消费峰值的探讨[J].中国水泥,2009,(5):1419.
[12]杨庆蔚.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687.
[13]陈佳贵,黄群惠,等.工业化发展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698.
[14]阿甲.产能过剩面面观[J].装备制造,2009,(12):9394.
[15]张新海.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与分类治理[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052.
4.5从行业盈利能力来分析
产能过剩行业一般都出现价格下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破产企业增加等特征[14],但是我国钢铁、水泥行业却表现出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商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个别时段企业盈利能力还有所提升。从钢铁行业来看,2006年前三季度,国内重点钢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9%,户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1%。钢铁价格在2007年1月~2008年7月及2008年11月之后一段时期明显上升。从水泥行业来看,2011年1月~5月全国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25%,利润同比增长170%,行业毛利率达到20%,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
在以上分析中,城镇化、工业化、生产、消费四维指标均显示未来我国钢铁、水泥需求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未来机械制造业发展升级、国防力量加强等也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为支撑,随着这些巨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现阶段过剩产能将被逐步有效化解;另外,行业盈利能力个别时段不降反升,这些都说明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是伪过剩。
5主要结论与启示
5.1结论
第一,针对我国钢铁、水泥产业现状,仅用产能利用率指标评价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其适用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在应用中要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对其进行优化。
第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对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这些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受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定阶段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第三,无论我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还是钢铁、水泥的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均显示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伪过剩”,有其宏观和微观的必然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巨大的潜在需求得以释放变成现实需求,必将有效化解目前的过剩产能。
5.2启示
为有效应对和化解产能过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以控制新增产能为目标,严格市场准入。应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和“唯GDP”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科学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抑制地方政府盲目追求规模的投资冲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厘清并强化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违背市场规律的投资偏好,使投资行为符合市场理性,同时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的市场理性约束,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利用管控金融资本流向、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等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产业规划强制性约束力;完善产能统计监测、信息发布、投资引导及预警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对投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引导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防止因投资风险外部化而盲目扩张。
第二,以消化产能为目标,积极扩大内需。应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15],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过剩产能释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特别是培育更高水平的农村消费市场,提高有效消费能力。
第三,以扩大产能出口为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应提高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特别要提升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开展国际合作与援助,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外转移我国过剩产能。
第四,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退出机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路径,加快推进土地、环境、金融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慎用补贴措施,防范企业成本外部化,完善优胜劣汰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促进落后产能改造升级;突破地方保护,支持产能全国范围内整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采取对高污染、高耗能等产能过剩行业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等措施,使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与监管效率,确保国家产业调控政策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付保宗.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1,(5):9093.
[2]马泽民.理性结束水泥产能过剩之争,着力探索抑制产量过剩之路[J].中国水泥,2012,(11):4245.
[3]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4]王兴艳.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1213.
[5]高长明.关于我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之我见[J].水泥工程,2012,(4):14.
[6]马超,郭军利,等.美国铁路发展历史及现状[J].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9):5861.
[7]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N].新华每日电讯,20081112(6).
[8]赵健.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J].经济经纬,2008,(4):3234.
[9]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4045.
[10]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
2426.
[11]昃向祯.关于中国水泥消费峰值的探讨[J].中国水泥,2009,(5):1419.
[12]杨庆蔚.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687.
[13]陈佳贵,黄群惠,等.工业化发展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698.
[14]阿甲.产能过剩面面观[J].装备制造,2009,(12):9394.
[15]张新海.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与分类治理[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