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保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省政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带建设”月协商座谈会记述

2015-01-03王行宾

协商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干渠石漠化中线

◎本刊记者 王行宾

8月13日,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主持召开月协商座谈会,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带建设与委员、专家学者和各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为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50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个供水工程,更是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其建成通水将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建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省“四区三带”区域生态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郭庚茂书记、谢伏瞻省长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切实加大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力度和沿线生态带建设。近年来,省政协紧扣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多次开展视察调研,组织协商议政。今年,省政协又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带建设列入年度协商计划。叶冬松主席在座谈会上说,省政协多年来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开视察调研,并不只是为了保持工作的持续性,更是出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在此次月协商座谈会召开之前,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钱国玉带领由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省农工党、省直有关部门、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赴南阳、郑州、焦作、安阳等省辖市,进行了扎实的前期调研准备。

叶冬松在讲话中还强调要从政治、民生、经济、生态等方面,深刻认识生态带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助推生态带建设的自觉性和自动性,巩固扩大共识,推进沿线地区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池清水”北送,让沿线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资金不到位掣肘工作进度

“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绿化景观带建设工作,还需拆除房屋92.73万平方米,征迁群众4092户、1.6万人,建设安置房37万平方米,除农发行22.5亿元贷款已到位外,仍有资金缺口23.8亿元。”发言伊始,焦作市市长谢玉安就用数字列出了当前工程建设面临的最大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他说,目前,国家对南水北调的支持政策,主要针对水源区建设,一是支持水源区污水和垃圾处理、水环境监测等十大类项目;二是加大对水源区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启动了北京、天津等受水区对水源区的对口援助和互利合作。谢玉安说:“焦作在南水北调征迁和水质保护上都做出了很多牺牲,付出了巨大投入,我们在以地方财力予以保障的同时,还需争取上级支持,恳请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参照水源区政策对我市给予补贴支持。”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导致造林整地、栽植用工工价和苗木价格不断上涨。据测算,如果采用大规格苗木、高标准造林,每亩投资在2000元以上,而实际上,纳入国家工程的每亩补助才300元,而省级工程每亩只能补助200元,生态走廊建设还需增加土地流转费用,如此测算,资金缺口相当大,提高资金补助标准势在必行。

对于资金缺口问题,省南水北调办常务副主任刘正才指出,工程沿线生态带(不含工程管理区)建设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现有资金渠道给予补助,但补助多少,中央、省、市、县各级分别承担多少,还没有出台详细具体的政策措施。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国家现有资金补助力度不足,补助比例尚不足3%,且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带建设工作的开展。

“我省境内南水北调总干渠长731公里,是全国生态带建设任务最重的省份,地方财政面临巨大压力。例如,南阳市干渠185公里两侧生态带建设市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县乡财政投入1.5亿元,造林公司、承包大户共投入3.8亿元,共计投入5.4亿元。”刘正才建议,省有关部门应结合规划任务将本部门负责的水污染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农村环境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对我省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生态带建设规划区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参加调研并座谈的省政协委员花亚伟感受颇深。他说,自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以来,我省沿线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牺牲,各地财政压力很大,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通水,以保护水质为目的的生态带建设迫在眉睫,虽然各地都做了很好的建设规划,但关键是资金问题。花亚伟建议:一是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专项资金,国家、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按比例投入,专款专用;二是建立资金筹措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统筹发挥公共财政、支农资金、金融贷款、社会资金等作用;三是加大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各地的转移支付力度;四是探索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以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五是加强北京、天津等受水区和水源区、干渠沿线地区、主要是贫困区的对口援助和互利合作。

还有发言者指出,红线外生态带建设以地方为主,依据相关政策,可以从中央现有各类投资渠道中获得补偿,下步需要明确不同投资渠道的具体内容、补助数额、各级政府负担比例等,把各类投资补助整合在一起,根据各地实际合理选择发放。

如何解决资金困境,记者在翻阅省有关部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发现,这一问题都得到了积极回应。

省发改委表示将会同省财政厅、省南水北调办,积极争取国家将总干渠沿线县(市)纳入国家主要生态功能区补偿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总干渠沿线市、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省财政厅将加大统筹各类资金力度,整合林业生态提升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带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建设合力,提升整体效果。同时,运用新型城镇化基金、PPP模式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宽生态带建设的资金渠道。省农业厅将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两侧生态带建设规划》和农业部近期制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为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及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积极努力。农业厅同时建议省财政按照国家投入形式,加大省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南水北调河南段生态廊道建设。

政策不配套绊住建设步伐

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国家到省级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国家和我省也出台了一些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的规划和文件,但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及实施方案。比如,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相关规划,干渠两侧生态带建设和耕地保护矛盾凸显,我省主干渠已经占地31万亩,生态带建设占地18万亩,其中15.3万亩为基本农田。目前,国家并没有变更基本农田用途的土地调整政策。其他诸如主干渠两侧污染企业处理问题、干渠沿线失地农民保障政策、拆迁补偿政策、占地补偿标准等配套政策都不明确。有资料显示,我省总干渠水源保护区面积较大,达3054.43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共有工业企业3406家,污染企业2591家,其中一级保护区内273家,二级保护区内2318家。保护区内污染企业关闭、搬迁或转产,触及利益多、工作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国家尚未明确总干渠两侧污染企业关闭、搬迁补偿等相关扶持政策。再有,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是针对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地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的总体建设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各地的自然条件、生态分布各有差异,因此,出台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刘正才建议必须加快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配套政策。他说,目前可以将生态带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家《规划》制定我省生态带建设专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责任主体、项目投资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重点解决土地用途变更、居民拆迁、地方政府资金匹配等问题,制定生态带规划区内群众拆迁安置、地表附属物、土地占用、有机肥使用等补偿标准和办法,以及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措施等。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吴明作认为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中线生态带建设重大制度中的关键制度。他建议,尽快调整土地利用类型,把一级保护区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为生态红线,并严格配套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使生态红线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一致,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对于企业而言,吴明作建议要积极建立企业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机制。企业通过承担环境责任,主动参与区域环境治理,可增加公众认可度,宣扬绿色价值观和企业形象。政府也可选择对投入资源服务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企业进行奖励,切实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建设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参与模式。

同样,花亚伟也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他说,一是进一步明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目标、责任主体、资金支持、规划实施、土地变更、补偿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在不违反现有法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允许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的基本农田通过置换等多种方式变更为林地;三是进一步明确红线外生态带建设补偿的具体数额、各级政府负担的比例等政策;四是尽快启动渠首和丹江口库区石漠化治理项目。

花亚伟还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实施方案。他认为,实施方案要以保护水质安全为目标,结合水源保护区及干渠沿线各地的区域地理、地质、气候、资源、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背景,统筹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城市建设、农业和林业规划、农民增收致富等措施,将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带建设成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带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鹤壁市在书面发言中提出要尽快明晰土地流转有关政策在不违反现有法律规定、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允许涉及的基本农田通过置换等多种方式变更为造林用地。应抓紧制定出台我省生态带建设详细规划,对生态带树种选择、经营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明确,确保实现生态带建设规模与质量、生态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省环保厅指出,随着我省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急需建设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如西气东输、石油管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项目,由于南水北调中线由南至北贯穿我省,这些项目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及其保护区。因此,亟需从法律层面上对此类项目加以规范。

石漠化治理为安全清障

在座谈过程中,石漠化治理也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据百度文库,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特别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由此可见,石漠化对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对供水的威胁是现实的也是严峻的,对其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介绍,2014年我省完成了石漠化监测工作,结果显示我省南阳9县和邓州市存在石漠化问题,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12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高达140万亩。南阳市(含邓州市)是国家林业局认定的我省唯一石漠化地区。石漠化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影响丹江口水库安全和降低水体质量。目前,淅川县已完成石漠化治理试点0.3万亩,为石漠化治理全面启动探索经验打下基础。

花亚伟在发言时说,石漠化区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周围和单江河、灌河、淇河、滔河等河流沿线,石漠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将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和南水北调调水水质。目前,国家尚未将渠首和丹江口库区石漠化治理纳入国家生态工程建设范围。他建议国家尽快将丹江口库区石漠化治理纳入国家生态工程建设范围,尽早全面启动石漠化治理项目,国家和省财政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据测算,石漠化治理亩均造林需投资3000~5000元,依靠当地市县有限的财力,势必影响石漠化治理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国家及省财政应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花亚伟说。

据统计,石漠化区域年均土壤侵蚀39.5吨/公顷,大量的砂石进入丹江口水库,以保持丹江口水库库容与水质安全为前提,周边石漠化治理模式也应该不同于一般区域,有必要针对其特殊性,成立专门的科研团队开展持续研究。

省政协委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俊华为此建议相关部门提请在河南省成立国家级石漠化科研院所,或者联合大专院校与相关科研单位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吸纳高端人才,获得国家经费支持,针对丹江口水库周边这种特殊区域石漠化治理问题开展持续研究。同时可通过申报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开展攻关,建立试验基地,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把石漠化治理引入科学、可持续研究的轨道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出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

创新机制为持续发展护航

“目前全省共计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生态走廊建设320余公里,累计造林9.1万亩。”刘正才介绍了当前建设成就,在他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沿线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带建设新模式的结果。他说,沿线各市县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以国家规划作为政策倾斜和补贴依据,以土地流转、政府补贴、大户承包、生态林和经果林相结合的机制为导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民营企业、种植大户投入到生态带建设。比如南阳市明确干渠沿线造林用地由县(区)政府统一垫付资金承租,再由县(区)政府或乡镇政府统一对外发包,返租给企业、大户,由企业栽植和管护。并列出专项资金对公司及大户进行绿化补贴。许昌、郑州、安阳、焦作等地分别出台补贴政策,按照每亩600元—5000元的标准,采取一次性补贴或连续多年补贴等形式,对参与生态带建设的大户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随后,南阳市市长程志明详细介绍了南阳创新机制的基本做法。他说南阳始终坚持把土地流转放到首要位置来抓,从解决机制入手抓造林。市委、市政府明确干渠沿线造林占用土地全部采用租用的方式,由沿线县区政府(管委会)统一承租,租金每亩600~1200元/年,然后由县或乡镇政府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统一对外发包,返租给企业或大户造林,由企业模式购苗、整地、植树、管护,当地群众参与务工,获取相应的报酬。各县区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做好造林用地征租工作,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经济效益最大化。淅川、方城、镇平、卧龙、宛城、高新区、南阳新区等县区都采取多种措施,搞好土地流转,积极协调造林公司、大户承包造林。目前,干渠两侧有137家造林公司、大户参与承包投资造林绿化。

省政协委员张允久建议应建立南水干渠两侧生态廊道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水质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她说,要按照国调办环保〔2014〕108号国务院文件规定,认真落实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生态廊道建设。对各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对基本农田不能完全转换成林地的区域,推进生态绿色农业种植,严禁使用国家明文规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农药,不得新建、扩建高污染严重的工厂及废水排污口等化工项目,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监控,加快对天然林和植被的恢复,对水土流失进行生态治理,建立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设机制。同时,要建立南水水源地及沿线城市水质预警、预测及应急监测体系,为水质的保护和监督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决策依据,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对突发性水质污染要确保第一时间应急处置,以防受污染水源扩散,切实提高突发污染事故应急保障处置能力和水平。

要保障处置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监测力量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选项。为此,民革河南省委宣传处处长刘倬林建议要有效整合不同系统的监测力量,实现各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建共享、“数字南水北调”。他说,未来的“数字南水北调”要克服碎片化的管理方式,打破系统壁垒,实现各相关系统的数据共享。在河南运用现代数据库管理技术,建成一个应用于大型人工水利工程的“数字南水北调”基础数据库,与“数字南水北调”有效对接。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作规划”的展开,南水北调研究的重点也将有所转移,后工程时期的地方社会经济转型,中线工程管理与区域管理相协同的管理制度制定,都需要新的科研成果为其提供技术支撑。他还建议河南段生态走廊建设应与城市规划、新农村生态走廊建设相结合。尤其应该把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走廊建设也看成是新农村生态走廊建设,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走廊建设为契机,强调生态优先原则,着力做好河南段生态走廊地区的综合利用与整体开发,全面带动和促进我省农村积极统筹协调发展,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吴明作发言时也强调要加强对重大专项研究的支持力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建设,是一项宏伟而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有许多理论和技术的瓶颈需要突破,应对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环境的能力还较低,科研支撑能力和生态治理体系仍然偏弱。因此,在顶层设计上,我们需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在专项关键问题上,需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他说,“如在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石漠化快速治理工程技术、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有机农业经济技术、生态带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技术、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等,都是关乎生态带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

吴明作还建议建立企业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机制。他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环境责任,主动参与区域环境治理,可增加公众认可度,宣扬绿色价值观和企业形象。政府也可选择对投入资源服务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企业进行奖励,切实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建设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参与模式。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形成了一条由水库、隧洞、倒虹吸、明渠等多种建筑物构成的新时代人工大运河。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富集不同朝代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张俊华建议在发展南水北调中线旅游事业的同时,把调水主题工程设立为弘扬时代精神,展示国家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参观学习。

在与大家互动交流时,省政府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许甘露表示,大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工作中认真采纳,落实好有关政策措施,做好生态带建设和水质保护的各项工作。

听取大家发言后,叶冬松主席作了讲话。他强调,生态带建设是推动发展、造福人民的现实需要。从政治上讲,可以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落实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做出的政治保证,兑现向受水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从民生上讲,可以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和饮水质量较差的现状,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从经济上讲,可以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潜在生产力发展,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带;从生态上讲,可以充分发挥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的作用,有效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屏障,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水源区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

叶冬松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围绕生态带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认真协商,通过多种履职形式献智出力。一是围绕完善协调机制提建议。对加强南水北调办、建管局、林业、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各部门及沿线各省辖市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工作衔接,提出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推动各部门、各省辖市在省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既做好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二是围绕推进重点任务想办法。着眼增强工作的协同性、长效性和整体性,就全面落实生态带建设的“五大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生态带建设的土地、资金、技术、项目等问题,促进生态带建设与当地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等,继续调查研究,查找问题症结,提出措施办法,促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围绕编制发展规划出主意,组织住豫全国政协委员通过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和会议发言等方式,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同时,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在科学制定我省生态带建设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将生态带建设纳入我省及沿线各市县“十三五”规划及年度计划等方面,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编制、工程建设、移民致富等工作。四是通过政协渠道及时反映存在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资金支持。大力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推进情况,巩固扩大共识,推动大家形成共识,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带建设。

叶冬松强调,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高度,从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高度,充分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把助推生态带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发挥优势,履职尽责,为确保优质丹江水永续北送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干渠石漠化中线
浅谈景电干渠梯形土渠改造措施及质量控制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课本内外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