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如何做人与读书?
2015-01-03秦悦
◎秦悦
李大钊先生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
李大钊小传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 月29 日。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 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 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 年3 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 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 年3 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 年4 月6 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 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 月28 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 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 岁。
诚实谦和的李大钊
在《〈守常全集〉题记》中,鲁迅曾生动描绘了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字守常)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我最初看到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不知道他其时是否已是共产主义者。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五四前驱之一的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1918年2月由章士钊推荐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西行漫记》第4章)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发表《五一节杂感》,指出这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的日子”。“直接行动”,无异于给即将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发出了战斗号令。据高一涵回忆:“五四游行,守常和学生一道参加。有一次,为了救援被捕学生,大家集队往政府请愿。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守常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大家赶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
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22号发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指出仅仅痛恨曹、章、陆等卖国贼,仅仅以抱侵略主义的日本人为仇敌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的世界仍然是强盗世界”,“这强盗世界中的一切强盗团体、秘密外交这一类的强盗行为,都是我们的仇敌。”文末他强调了“三大信誓”: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陈独秀被捕入狱后,李大钊立即设法营救。9月16日陈独秀获释,李大钊在《新青年》6卷6号发表了《欢迎陈独秀出狱》一诗,说陈独秀的影响“好比花草的种子,被春风吹散在遍地。”为了陈独秀的安全,李大钊跟高一涵等商议,先把他安排到王星拱家中暂避。1920年2月中旬,李大钊化装为外出收账的商人,雇一骡车,亲自将头戴毡帽的陈独秀送至天津。旅途中,两人商谈了建党的问题。此后,陈独秀从天津乘外轮去上海,开始了建党的筹备工作。
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后来指出,“这是中国全国学生膺惩中国卖国贼的纪念日,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这是国民的学生的日子。我们在今天应该把国际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痛史,细数从头,把五四的精神,牢牢记住,誓要恢复国家的主权,清洗民族的耻辱。”
读书不唯书的李大钊
日本教育家清水安三回忆住在北京与李大钊的交往说:“李大钊的阅读量之大令人吃惊。罗素访问中国时,我只读过其《自由之路》《形而上学》和《哲学问题》等三部著作,李大钊却把其所有的著作都读过一遍,而彼时很多书根本未译成日文。李大钊还用英文读了布尔什维主义的理论。”“他固然是读书家。但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活动家一类的人物,具有能让青年献出生命的人格魅力。”李大钊确实是认为“工作以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李大钊在幼年时读过的《锦字笺》、手抄《重译富国策》、手抄《黄石公素书》: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时使用过的教材《法学通论》《刑法讲义》,上面有较多的批注;李大钊参与翻译、写作和出版的《〈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李大钊和张润之合译的日本法学博士今井嘉幸著《中国国际法论》,这些已在李大钊纪念馆展出,并且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李大钊全集》第一卷和第二卷。
李大钊说:“知识是引导人生的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他反对死读书。认为念书而不思考有可能变成蛀书虫,好学生不能死啃书本,对世界上的事情毫不关心。对子女就提出了:“不要光在课本上兜圈子,你们也应该学着看一点课外读物,把眼光放远大一些。开阔开阔视野才好。”
李大钊读书,总是和思考现实相结合,写在书上的是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思考成果,而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从未停滞,如何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性,变成了读书时必须的思考。
李大钊指出:“国人第一弱点,在凡事皆以感情为主,不以理性为主。上至军国大计,下至私人交际,但见感情作用,不见理性作用。”“国人第二弱点,在凡事好依腕力而争,不依法律而争。”李大钊认定,对国人心理结构的改造将是伴随着物质资料提供的丰盈程度而发生渐进演变的过程,只有经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实现。
矢志不渝的李大钊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关了22天。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20位革命者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内被张作霖秘密绞杀。4月29日的北京《晨报》披露了李大钊遇难的详细过程:“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20名已被绞杀决矣……闻看守所中只有一架,故同时仅能执行两人,而每人约费时18分始绝命,计自2时至5时,20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不久前从荷兰一家博物馆发现的前留下的遗照,印证了当时的报道:大钊先生目光和悦,泰然自若,宛如平日。
李大钊的灵柩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座寺庙整整6年后,蒋梦麟、沈尹默等北大13位教授伸出援手,为李大钊举行公葬。13位发起人每人捐款20元,另外,北大教授李四光、郑天挺各捐10元,马寅初等每人捐20元,梁漱溟等每人捐50元。外地故友鲁迅捐50元。国民党的一些要人也出钱捐助。
采访中,记者听到北京一些老人说起烈士当年出殡的情况,让人感叹。1933年4月23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李大钊出殡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送葬队伍最前面是用白纸黑字写的一副巨大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
一路上,虽有宪兵弹压,仍有无数群众参加了送葬,举着花圈、挽联的队伍长达一公里。
发工资时领回一把欠条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工资140块大洋,后来他任教授又涨到200块,再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在250块至300块大洋。”李亚中说,“但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以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
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钊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组织的活动经费。此外,只要有穷学生向他张口,他都会仗义疏财。李亚中记得姑姑李星华曾回忆,每到发工资时,李大钊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后来,为了不让李家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直接交给李夫人。
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感染了许多人。不论政见是否相同,人们都对李大钊抱有衷心的崇敬之情。李亚中说,在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募捐中,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也捐了1000大洋。曾因“问题与主义”与李大钊进行过论争的胡适,在《胡适文存》第四卷的扉页上写道:这一卷献给李大钊等四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