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2015-01-03

北方经贸 2015年5期
关键词:素质体系职业

刘 宁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经济主体的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变化成为不变的永恒主题,能够适应变化,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重点。相对于过去而言,今天的就业压力已转变成了综合素质的竞争。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目前学生仍然存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不理想的现象,不能够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仍然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黑龙江职业学院为蓝本,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有效地约束和激励手段,帮助和引导学生拥有专业特长,提升自身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升社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区域市场范围内的相应人才需求。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学校应在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形成学校统一的校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形成立体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独立评价机构,形成立体考核机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参照职业能力总体评价标准和行业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来确定各自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与方式方法。在各项教学改革中把潜在的职业素养要求、先进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贯穿于日常的行为管理及课程教学中,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符合职业能力形成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二)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在系统、科学的前提下体现可操作性,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参数的设定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反应评价标准,各级指标的分解和设计要科学合理、真实有效,更应注重操作过程中对比、计算和描述的便捷。评价体系的数据统计要易于采集,方法要相对简单,便于操作和执行。

(三)导向性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评定,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养成的引领和约束。通过公示评价标准、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可以引领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在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逐渐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新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四)激励性原则

通过有效的评价活动,采取正向激励手段,通过奖励积极向上的学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挖掘内驱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自评和总结的行为习惯,认识不足,看到差距,增添学生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五)立体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即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辅导员、实习企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教师,甚至是同学和家长。这样使学生自评与他评的结合,既要主观上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还需要其他同学或教师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价不准确。

二、评价体系组织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该过程主要包括成立校、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督导小组),组建以学生管理部门、专业教研室、教辅人员、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讨论制定评价方案,向全体宣布评价方案,由学生评价小组负责收集每个学生的相关信息,分项进行测评。

(二)实施阶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过程统计中运用分段集中汇总的方法,搜集、整理及分析统计数据,得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评价者按照评价标准,根据指标的分级,在各级指标中给出一个具体分数,并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最后,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学生本人及学院的相关管理部门。

三、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现代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特点,评价内容要放在动态的社会、职业和生活情境中,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关注评价对象的生存能力,更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人才需求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各级指标权重的分布体现了不同的行业、岗位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差异性。但不同行业企业人才需要具有一些趋同的特征,黑龙江职业学院将其提炼总结为:第一,具有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跨界整合的能力(协作力);第二,具备学会学习、信息处理、创新创作的能力(学习力);第三,具备责任承担、社会关怀、人文涵养的能力(责任力);第四,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力);第五,具备掌握技术、运用技能、岗位管理的能力(专业力);第六,具备遵守规范、忠诚职业、适应变迁的能力(发展力)。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就业导向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其在不同岗位和行业之间的迁移能力。通过拓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素质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