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图书利用的信息化路径和效益增进分析
2015-01-03龙春芳
龙春芳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100)
专业图书利用的信息化路径和效益增进分析
龙春芳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100)
现代图书馆要持续发展,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所遭遇的瓶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提高效益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完善提供有效依据。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策略
图书馆是信息汇聚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图书馆要想更具发展前景,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图书馆人才培养机制等。本文对专业图书利用的信息化路径和效益增进的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瓶颈分析
1.1各地区图书馆发展差异化显著
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发展呈现差异较大,各地区的图书馆在发展方面也呈现较大的差异化局面。大部分图书馆的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这主要受到信息化建设缺失的影响,同时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及管理规划作为保障。改善各地区图书馆发展差异化现象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2经费投入不足
图书馆经费大多数是依靠政府拨款,在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影响下,这一经费投入形式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了极大阻碍。部分图书馆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在运营方面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技术设备无法引进等。资金的局限性无法为技术设备的购进提供保障。
1.3缺乏图书馆人才培养机制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能力强的管理者,也需要技术高超的专业人才。而目前大部分图书馆主要呈现的问题是人才引进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较为匮乏。图书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无法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有效支持,使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2.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提高效益的有效策略探究
2.1做好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储存信息及知识,然后对信息完成有效处理。比如对扫描技术、磁电储存技术等加以利用,进一步使文献储存得到有效完成。而对于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处理,通常所利用到的技术为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的编码及解码技术等。需要充分注意的是,在对图书馆信息化文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同时,还需要对传统文献资源与数字化文献资源间的资源共享进行有效处理,并使各图书馆之间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以此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
2.2做好虚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虚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来说,主要途径是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网络链接进行构建的同时,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为读者提供虚拟资源导航,使读者能够获取丰富的虚拟信息资源。在虚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需具备强水平的专业知识,比如对网络资源的获取方法加以掌握,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访问及资源共享等技术,使图书馆的虚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具有效性。除此之外,在图书馆中对虚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完善也具备诸多实质性的效益。在使图书馆数据库的标引广度及深度得以扩大的基础上,对数据库的功能进行优化,实现全方位虚拟资源信息化建设。
2.3积极与政府合作,获取充足的信息化建设经费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经费投入上。图书馆方面需积极与政府合作,为图书馆争取充足的信息化建设经费。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支持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合理规范政策,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使图书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社会效益。图书馆在获得巨大经费支持的基础上,便能够为信息化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4引进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
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但需要能力强的管理人才,还需要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为使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具有效性,引进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有着实质性作用。对于管理人才来说,要了解并掌握图书馆基础业务,合理分配人员,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具备各种技术能力,比如网络资源开发及挖掘技术等。除此之外,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图书馆方面还需要开展培训工作,比如举办培训班及开展座谈讲座等,以此使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具有效性。
3 结 语
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提高效益便显得极为重要。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比如做好文献资源及虚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积极与政府合作,加大图书馆建设经费;引进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等。相信做好以上这些,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为我国图书馆的稳健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汉平.体育专业图书资料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71
G251
A
1673-0194(2015)08-0222-01
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