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视角的薪酬发放制度研究
2015-01-03黄扬嘉伍兆丰连莉莉
黄扬嘉,王 梦,王 枫,伍兆丰,连莉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
近年来,国内政府不断推出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而与此相对《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邹至庄(2013)认为,如果消费率下滑与基本行为方式有关,而刺激消费政策很难改变消费者的基本行为方式,这一政策将难以奏效。而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政府亦不宜过度干预市场,否则将会破坏市场自身的生理机能,如消费潜能被过度透支、企业肆无忌惮地扩充产能等。此外,国外已有研究显示,薪酬发放频率对个人边际消费倾向具有较大影响。如今,90后作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已进入职场,这一群体有较强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力,这一特征为我国结合薪酬制度改革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心理账户的相关理论研究
心理账户最早是由RichardThaler在1980年提出,是用来解释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为何会受“历史成本”影响而做出非理性行为的一个概念。随后Thaler在《mentalaccountingmatters》中(1999)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此之后心理账户的概念被运用到不同研究领域,如消费者行为领域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HershShefrin&Thaler,1988),金融投资领域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MeirStatman&HershShefrin,2000)等。研究表明人们对结果的感知与评价过程与其说是追求理性的效用最大化,不如说是追求情感的满意度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李爱梅、凌文辁、方俐洛和肖胜(2007)从收入、存储和支出三方面对国人心理账户的结构进行研究,阐明国民的收入账户包括工作的常规收入账户、非常规的额外收入账户和经营收入账户;存储账户包括安全型保障账户和风险型存储账户;支出账户包括必须开支账户、家庭建设与个人发展开支账户、情感维系开支账户和享乐休闲开支账户。
二、薪酬支付方式的心理账户
综上所述,尽管众多学者从财富来源方面对心理账户结构进行了部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太过侧重于财富的来源,却忽略了不同财富的来源具有常规性与重要性。而在不同收入来源中,薪酬收入是个人财富最稳定和主要的来源之一,但国内外的研究都简单地将它归类到同一个心理账户上,忽略了薪酬支付体系的多样性。事实上,不同企业的薪酬支付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向员工支付薪酬的方式各有不同,如件工制、时薪制、周薪制、月薪制等支付方式。这些一段时间内薪酬收入虽然具有绝对的可加性,但在员工内心可能会根据心理上的重要性形成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个体对这些账户具有独立的估价法则,且这些法则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有必要对薪酬支付方式的心理账户进行独立研究。另外,在大多数国内外心理账户的研究中,学者更关注对结果的认知与心理估价过程,却对薪酬支付方式心理帐户的计量机制研究不足。事实上,探讨个体对薪酬支付方式的心理计量对优化个体消费决策效率意义重大。
三、理论分析
(一)非替代性效应下薪酬发放期限形成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
先看看Thaler(1999)举的实例:一对夫妻外出垂钓,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但是这些鱼在运输途中丢失了,为此运输公司赔给他们300美元。于是这对夫妻拿着钱去了大饭店吃了一顿花了225美元。但是他们以前却从没在这种饭店花过这么多钱。而如果换一种情况,这对夫妻一年的工资增加额300美元,他们就不会到饭店大吃一顿。从金钱的绝对值上看,不管是运输公司的赔款还是年工资总额的增加量,这对夫妻获得的都是300美元,为什么他们的消费行为差异如此大呢?上述案例在现实中很常见,但却与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替代性原则相背离。按替代性原则,款项不会被贴上其他标签,是以它具有替代性。但在心理账户的理论中,金钱会被不同消费者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同时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在上述案例中,这对夫妇是把这300美元分别划入“意外横财账户”和“工作所得账户”。在“工作所得账户”中这对夫妻所得的300美元是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能随便花,而“意外横财账户”中的钱类似于彩票中奖可以挥霍,所以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差异。由此可见在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时,人们把不同来源的钱分得很清楚,飞来横财和工作收入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人会把工作收入存起来不舍得花,而人会把一笔飞来横财,很快花掉。同理,改变薪酬发放频率所造成的客观效果是,员工会把不同发放频率的工资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为薪酬发放期限越长会对员工造成“这些前都是我辛辛苦苦赚回来,不能随便乱花”的心理暗示;而薪酬发放期限越短则会对员工造成货币幻觉,让员工觉得手头上的钱多了,就像中了彩票一样;这样造成的实行月薪制时,员工会把工资归入“工作所得账户”,然而实行周薪制时,员工会把工资归入“意外横财账户”,造成的客观效果是不同的薪酬发放期限会导致员工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下薪酬发放期限形成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HershShefrin&Thaler,1988)中消费者根据生命周期不同将财富划分入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使用的“现金收入账户”,“现期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根据收入所处账户的不同而不同。三个账户中,由于现金收入账户消费的诱惑力最大,对应消费者储蓄这个账户的收入而不是消费的心理成本也最大;而现期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的消费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分别居中和最小。由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不同,所以,消费者倾向于较多地通过现金收入账户消费,而较少通过现期资产账户消费,几乎不通过未来收入账户消费。不仅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心理账户,其中的财富余额不同,对消费者的诱惑也不同。财富余额越多,诱惑越大。而把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薪酬发放期限中,不同的薪酬发放期限可以归为不同的收入账户。以周薪制和月薪制的对比为例:在一个月内只发一次工资2 000元,那么员工很可能会把2 000元大部分都归入“未来收入账户”中,但同样是2 000元/月的工资,按周薪制来发放,就会变成500元/周,这时员工就会把500元归入到“现金收入账户”中,经受不住诱惑把现金账户的收入都拿去消费。因此不同的薪酬发放期限越短会导致员工越愿意的把收入用于消费。
综上所述,当企业改变薪酬发放期限时,不同发放期限的薪酬会让员工形成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具体而言:薪酬发放期限越长,员工越倾向于把工资归入“工作所得账户”与“未来收入账户”;薪酬发放期限越短,员工则越倾向于把工资归入“意外横财账户”与“现金收入账户”,进而薪酬发放期限越长时员工会倾向于储蓄,而薪酬发放期限越短时员工会倾向于消费。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消费增加的时候,通过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能通过把我国企业原有的月薪制改变为周薪制来取得增加社会消费的客观效果,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四、国内外推行周薪制的现状
在国内,杭州人大代表胡小平(2009)首倡,他认为周薪制的实施有助于增加消费,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拖欠工资问题。而国内一些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始进行周薪制的探索和实施,这算是中国企业在薪酬制度上的一个大的改变。
上海赛洋科技发展公司是最早在公司内部推行周薪制的企业之一,主要是利用薪酬发放频率的加快和绩效挂钩,将业务绩效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则实行弹性考核机制,按任务完成度考核之后发放工资,完成任务者就可以领到周薪和奖金了,对于未完成任务者则意味着下岗甚至被解雇。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潜力,实现人力资源节约化。
除此之外,有国内保险公司也开始对保险代理人等这类金融行业业务员岗位实行周薪制,根据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在传统月薪制模式下,代理人拿到佣金一般是在做完一笔保单后50天,因此部分代理人容易形成惰性,经常会出现到月末或者季末才开始冲击业绩的情况,这样以来可能保单及客户服务质量方面难以保证。而变成周薪制之后,代理人的工作绩效可以一周一评估,可以有效提升业务员的积极性,激发工作潜力。
总体来看,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企业内部率先实施周薪制度,一般是金融销售业务员岗位,快消行业,或者外来务工人员之类的行业为主,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实行月薪制,这是我国的目前国情所致,除了现有的养老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尚未完善之外,如果要在我国普遍实行周薪制,我国的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因为我国现行的薪酬福利体系都是以月薪制为基础来设计的。
在国外,周薪制在欧美等国家是一种普遍的薪酬发放制度,截止到目前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发展到现在,在建立规范的内部人才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方面都趋于完善。以实行周薪制的澳大利亚为例,每周四为发工资的日子,周四到周日是消费的高峰期,周一到周四则安心上班。据统计,2006年澳大利亚人的平均周薪为806.70澳元,折合成人民币三千到四千。
但是在欧美国家,实行周薪制的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实行周薪制的企业效益比较好;二是内部管理基础好;三是劳资双方没有矛盾,工会力量比较强大。领取周薪制的员工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员工职业化程度高;二是技术娴熟;三是讲职业道德。
五、推行周薪制的意义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刺激消费
首先实行周薪制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周薪制相当于提高了薪酬的发放频率,与此同时,企业的绩效审核机制也相对应由之前的一个月加快到一周,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有一定业绩要求的快消保险行业等,这种薪酬和绩效挂钩的工作,周薪制也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相对应提高,使公司各方面资源的流动加快,人工成本的“零库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对劳动者来说,相对应月薪制来说,周薪制使得他们可以拥有更灵活的现金去流动,这样可以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实现内需与内供的较短周期的平衡。对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二)可以解决拖欠薪资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对雇用的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周薪制”的薪酬发放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因为一般外来农民工所工作的岗位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种工作多是劳动量可以在短期内估算以计算报酬的,同时这类正式欠薪高发的行业,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对雇用的外来务工人员,强制实行“周薪制”的工资制度,可以解决企业拖欠薪资的现象,降低劳动者讨薪风险。退一步讲,即使发生了企业欠薪问题,被拖欠的工资数额也不会很大,加之可以及时向企业追讨,劳动者因企业欠薪而遭受的损害程度和维权难度也大大降低。
[1]周丽洁.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决策的有限理性——与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比较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李爱梅[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3]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与薪酬激励效应的实验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及其运算规则[J].心理科学,2004(4).
[5]Richard H Thaler.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Anatomy of a Failure[J].Marketing Scienc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