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黑龙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015-01-03刘文军

北方经贸 2015年6期
关键词:助力农产品农业

刘文军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76)

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农业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须制定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阐释“互联网+”时指出,在现代农业方面,可以把全部绿色、有机种植的数据都展示到互联网上,体现龙江农作物绿色、有机的核心竞争力;销售环节可以把产地、自然条件、渠道、产品品牌全部融入线上线下销售之中;奶牛肉牛养殖过程可以把养殖环境、检测数据与产品销售实现“点对点”对接,并与渠道保障、物流配送相结合,增强消费者对龙江鲜奶、牛肉品质的信心。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润儿在最近的调研时指出,推进“互联网+农牧业”,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政策所指、企业所求、机遇所在,对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延伸农业生产链条、提高系统经济效益十分必要。

一、“互联网+农业”对于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首先,它将助力智能农业实现大提升,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这也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其次,“互联网+”构建的农业产业创新,对消除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流通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统筹国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还将加速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此外,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互联网+农业”能够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广大农村,提供跨城乡区域的服务,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二、“互联网+农业”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命题,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容易一哄而上、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体协调推进。亟须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格局。从国家层面,搞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

基础设施是又一大挑战。据统计,目前全国仍有五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必将经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两个阶段。在当前阶段,应当借助“宽带中国”战略,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互联网+农业”大有可为

“互联网+”可以渗透到“三农”领域的各个方面,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全新变革。在战略层面之外,如何全方位谋划“互联网+农业”的具体行动?

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实施“互联网+”促进智能农业升级行动、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助力农业生态建设行动等四大行动。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监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通过建立全国农业用水节水数据平台、农资产销及施用跟踪监测平台,实现水肥农药用量的智能化控制,建立全国农业环境承载量评估系统、农业废弃物监测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要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行动、助力农业走出去行动、助力“六次产业”发展行动。要集中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要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此外,还要构建“六次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助力休闲农业,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方面,要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助力农村“双创”行动、助力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可以研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认证考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推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让农民在网上就能获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破解城乡数字鸿沟难题。

要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解决好农业生产中干部重“种”不重“卖”、部门管“种”不管“卖”、农民会“种”不会“卖”的问题,让黑龙江的粮食既“种得好”更能“卖得好”。

在刚刚结束的2014-2015粮食购销年度中,黑龙江省粮食收购总量和政策性粮收购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粮食购销量达到1442.6亿斤,同比增加241.6亿斤。 2014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粮食总量实现十一连增,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十分之一。但由于粮食企业加工效益不景气,黑龙江省上一粮食收购年度中企业自营商品粮仅为413.6亿斤,同比减少110.6亿斤。“市场化购销不畅,政策性收购成为主体。”黑龙江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刚刚过去的粮食收购季全省启动了1090个政策性粮食收购库点,满足了农民售粮需要。截至4月末,全省国家政策性粮收购达到1024亿斤,占收购总量71%,同比增加347亿斤,仅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就收购945亿斤临储粮。

据悉,国家在黑龙江省执行的最低收购价水稻每斤1.55元,临储玉米每斤1.11元,基本高于市场价格。受产量增加和价格提高影响,黑龙江省农民卖粮比上年增收92.2亿元。

2003年,五常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明确五常市全部24个乡镇所生产的四十多个品种大米都叫五常大米,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266。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算了笔账: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220万亩,按亩产1500斤水稻计算,年产水稻150万吨。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计算,全年大米产量也不会超过105万吨。秦利明说,五常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大米企业为292家,产能达到400万吨。也就是说,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销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如此严重的掺杂使假,使消费者逐渐对五常大米失去消费信心。如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五常大米的生产、销售过程全程网络化,消费者一目了然,就可以极大地控制假“五常大米”的泛滥。

黑龙江大学教授郑亚楠与她的研究生以淘宝网知名农产品店“陈大力稻花香米店”店主陈洪力为样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不仅让本该进城打工的他与土地的关系近了,也让他与同村其他青年的关系近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性为陈洪力这样的农村青年颠覆命运提供了可能。新一代青年农民对移动互联网的拥抱体现了劳动致富、结社自强的含义,这种自我组织不仅是经济需要,同时也是心理需要。依靠网络售卖让人信得过的大米不仅是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更让农民们与外界形成独特的交流平台。

适应规模农业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被应用。特别是在精准农业领域,我国已经在新疆、黑龙江、吉林等7个省份建立了26个农业数字化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在黑龙江某示范基地进行的一场试验显示:示范区内的大田作物产量提高15%至20%,经济效益提高了10%。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小农经营距离“互联网+物联网”的生产模式仍有距离。

要尽快搭建平台。建立完善包括商品交易、金融收付、农机租赁、仓储存放、物流配送、质量溯源、信息服务、田间管理及智能服务在内的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体系,链接更多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要不断活跃交易。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期货”和现货、批售和零售、鲜货与干货的农产品交易,促进农产品交易上网“触电”。要推进设施建设。建设和加强冷链、码头、仓储、加工等设施及电信系统基础设施,把农产品、互联网与千家万户连接起来。要拓宽服务领域。发挥网络联通功能,呼应涉农行业、企业、网民需求,加强沟通、联系、服务,号召和鼓励企业、农户参与其中,搞活农产品流通。要抓紧普及知识。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让涉农行政单位、企业、农民朋友等熟悉互联网,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运用互联网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农牧业”发展。

[1] 赵 霞,吴建强,杜永林,傅坚列,王平涛.林初有.李柱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6).

[2] 王大庆,聂 颖,王 玲,李翠霞.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物联网应用平台战略构想[J].生态经济,2010(12).

[3] 陈 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探讨 [J].农业与技术,2013(8).

[4] 夏 晶.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5).

[5] 王文静,宋秀英.基于物联网的烟台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2).

猜你喜欢

助力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助力成功七件事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