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交往中的文化霸权现象及其产生的阻碍因素
2015-01-03鲁勇威杨微
鲁勇威 杨微
中西方文化交往中的文化霸权现象及其产生的阻碍因素
鲁勇威 杨微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的显著趋势,其表现的不可逆性及多视角的特性也同时触碰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期间,全世界各个民族间文化的广泛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都不可否认的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藉此,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针对不同文化的热议和研讨。其中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包含并深刻反映着各种充斥博弈的因素:政治权利,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地域身份,民族认同等多方面的文化结构,这是因为民族文化交流背后也牵绊着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权利的角逐和纷争。当下,只有文化交往与平等交流才意味着无羁绊的思想交流,和最终的广泛的共识。为此,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强大的国家机器,先进的科技水平及无所不在的经济影响力极力鼓吹并标榜自己民族文化为世界性的,且为最先进的文化,并大肆进行文化的扩张,输出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意图树立西方的文化霸权。
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意大利共产党著名思想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这一概念。“文化霸权是一种文化强权,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统治形式”他认为,在当前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存在着文化霸权,它也是一种文化殖民形式。它具体来说是指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强迫行径。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霸权实则是应该坚决加以反对的强权统治的反映形式。在整个西方社会里的各种媒体,媒介都充斥着多种多样的西方文化的产物。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向世界宣传,灌输文化意识形态的最赤裸裸的,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高速发展的因特网为主的网络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活动的国际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然而同时,不同民族文化的自主权和发展权完全受到了这种以高科技为主要媒介宣传手段的文化霸权排挤和攻击。由此,这种文化霸权的实质就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及互动的粉饰下,充分利用先进的文化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悄无声息的,神不知鬼不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别有用心的同化。以期达到骗取民意,搅乱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培养为自己的利益发声的政治代言人,进而达到通过各种强硬甚至军事手段达不到的目的。在大多数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中,以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媒体传播等领域实力最为强大的美国一手主导国际社会规则的制定和更替。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希望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权,发展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世界文化崭新格局。然而这种平等发展的理想诉求确很难实现,因为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强势文化集团对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对这种占据主流的强势文化形式的改变需要长期的过程。
西方文化霸权对于当前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与发展产生了诸多的阻碍因素:
1、当代国际化的占支配地位的西方价值观正日益加剧并深化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矛盾甚至冲突
就国际政治经济来看,反映西方文化价值观及取向占主体地位。总体上说,近乎全球的涉及国际经济秩序的各种规则全部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体文化凭借其强大而又无处不在的经济,政治,贸易往来和传播媒介的优势,向全世界进行不对称的文化侵略和同化,着力改变双向互通的文化交流为单向输出模式,这也就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在这一层面的交流的不平衡。与此同时,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与跨越式进步,我国经济尽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广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突飞猛进,这一切都堪称世界近现代以来国家发展模式的奇迹之举。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毕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极为短暂,与其他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秩序其实就是“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从这点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流强国主宰整个经济,文化交流的游戏规则并且在军事,政治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大部分都代表了西方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主张,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却很少得到体现与顾及,这对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有失公允的,这也与文化间平等交流这一广泛受到认可的国际交流原则相悖。而我们中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损害,进而显现出了发展的局限性和劣势,从而加剧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失衡甚至矛盾丛生。
2、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所体现的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传播面向世界时具有信息取向的优先权。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的科技优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凭借此种方式谋得更大的现实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民众在西方强大媒体信息的宣传影响下,将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困惑与动摇;长此以往,这种趋势就会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
其次,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也对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形成冲击。西方文化产品主要指印刷制品,音像制品,各类电子游戏,动画,漫画制品等技术先进,画面逼真,层层渗透的西方文化商品,不仅夺取大量钱财更潜移默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人民意志及对本国的文化层面的忠诚度。从而使文化扩张和渗透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人们日常消费这些产品时,就会受其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就会忽视本民族的固有传统,动摇甚至丧失了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最后,西方学术话语影响着中西方学术方面的深入交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已毋庸置疑,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的差距,即英语和汉语的差距。从使用人口上看,汉语是强势的,但从传播主导来看,英语是强势的。它使母语是英语以外的人有一种极大的压力:在未来,如果想更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要熟练运用英语。另外,由于英语具有的强势的地位,使得我国学术领域无法有力的表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章节,甚至未来也可能我们中国优秀灿烂而极为丰富的学术思想不为大部分人所知晓。反观,英语却以简单实用,易于沟通而不断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术话语中来。
相对于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我国在科技交流与发展领域仍然居于守势。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领域,存在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关系密切的信息科技技术方面,中国有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几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科学信息技术方面发展的资金有限,这直接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空间的扩展。再者就是人才流失严重。一种是显性流失,即人才出国留学,后为他国所用;另一种是隐形流失,即人才虽未流失,但却为驻中国的外企所用。
总的来说,全球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不但拥有着难得的推动力和广阔的机遇,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西方严峻的阻滞力和强大的羁绊,形成了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层面与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的强国间的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阻碍因素。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来说,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个推动力,从西方文化的霸权重围中积极突围,成功地巩固与发展新世纪的中国先进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鲁勇威,吉林省长春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法及西方文化史研究;通讯作者:杨微,吉林省长春人,讲师,主要从事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