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手仁心好医生——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四妇科病房主任林蓓

2015-01-03李胜基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医生手术

文/本刊记者 李胜基

记者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四妇科病房人来人往的走廊里初见林蓓主任,顿觉眼前一亮:举止上,充满着不输年轻人的蓬勃活力;眉宇间,传递着母亲似的温暖;笑容里,洋溢着亲人般的情意;眼神中,闪烁着白衣天使的担当。记者习惯性地问:“林主任一定很忙吧?”“忙是应该的,我们就是要竭尽全力对病人好。”声音嘶哑的一句话从这位已年过五旬的医生口中说出来,由不得你不信,这是她坚守一生的承诺。

见采访对象嗓子嘶哑还接受采访,记者不由得产生几分愧疚感。林主任却微笑着说:“我这是职业病,声带结节。如果做这个小切除手术的话,半个月内就不能说话,可我的工作性质也不允许呀,既无大碍就挺着吧。”

“我是真的酷爱我的工作”

1987年,林蓓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之后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4年,林蓓获得了日本文部省的奖学金。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知识,她毅然离开了不满半岁的女儿,远赴日本学习。当她放弃了优厚的薪酬回国时,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提起这段往事,林蓓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我是真的酷爱我的工作,为之放弃多少都是无悔的。”林蓓现任盛京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妇产科部门工会主席、第四妇科病房主任,同时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滋养细胞肿瘤学组成员、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常务编委、《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务,200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007年入选百人层次。

多年来,林蓓发挥科研优势,凭着钻劲和干劲开拓创新,带领团队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新高峰,她先后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高等学校博士科学点专项科研基金2项,承担省、市级课题10余项,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人,发表妇科肿瘤相关的基础及临床论文120余篇,其中国际权威杂志SCI收录45篇,累计影响因子(IF)98.17分,研究成果获得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包括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三等奖2项。“科里现有30多名医护人员,他们多是我的学生。我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让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早日独当一面。我在成就学生们的同时,学生们也成就了我!”说起第四妇科病房的团队建设,林蓓满脸自豪。不但在病床前辛勤忙碌,林蓓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好大夫”网站为患者义务服务,个人网页浏览量达到68万余人次,已为近7000人答疑解惑。

“不管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林蓓每年亲自管理病人1500余人,为患者做手术近千例,门诊一天平均接诊患者60余人次,每天早上7点前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10余名患者复查、会诊,8点半准时进入手术室,晚上11点回到家是经常事。林蓓的爱人经常旁敲侧击地说:“这一周,我们又没一起吃过饭了。”一个“又”字的背后,不知藏着林蓓多少忙碌的汗水,不知饱含着爱人多少心疼与支持。

采访时,林蓓打开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多半瓶。记者见状问她:“真忙到连水都喝不上的地步吗?”旁边的一位医护人员接话道:“林主任的确忙得没时间喝水,一有时间就跟患者沟通,在单位经常一整天也不去一趟厕所。复杂手术时间长,我们时常在手术台上喂她喝水。她吃饭的时间更短,绝不超过10分钟,经常是下午两三点钟才往嘴里塞两个凉包子……”最多一天做12台手术,有时一个复杂的手术一做就是七八个小时,从手术台下来的时候脚肿得都穿不上鞋,林蓓干起工作来不分白天黑夜,是全医院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常年的紧张忙碌和不规律的工作状态使林蓓患上了偏头疼、胃疼病,时常在手术中发作,为了不影响手术,她就让一旁的医护人员把止疼药塞进她嘴里,继续手术。

2012年的一天,林蓓不慎摔倒,导致脚踝部软组织挫伤。她顾不上伤痛,喷上止痛药,缠上弹力绷带,穿着拖鞋,在同事的搀扶下走上手术台,一站又是十几个小时。手术结束了,她的脚已经疼得不能动弹了,几个护士用手推床像推患者一样把她推出了手术室。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都被她感动了,而林蓓却没把自己当伤员:“患者的事儿比啥都重要,手术决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躺在手术台上的每一位患者,其实都是一个家庭。他们那么信任我,把命都交给了我,我怎能不竭尽全力?跟这比起来,自己这点小伤真的不算啥。”

人心都是肉长的,林蓓全心全意对患者负责,患者也同样对她“负责”:“林主任,你得多穿一双袜子,脚别凉着!”“您快喝口水,润润嗓子!”谈起许多患者惦记着自己时,林蓓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觉得自己不管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林蓓(右一)与医护人员在病房查看患者影像资料

“当医生是件幸福的事情”

要问人和人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什么是最宝贵的,答案是信赖,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相互信赖。这两个字对于林蓓而言,有100余面锦旗、牌匾,200余封感谢信为证。每逢节假日,都是林蓓最幸福的时刻,她的手机会收到很多病人的问候,还有众多记不清楚的康复患者及家属发来的祝福短信。能获得患者如此的爱戴,源自于林蓓的字典里没有“脏”和“累”二字,有的只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承诺。同为女人,林蓓非常体谅患者的疾苦,真正把患者当作自己的姐妹、亲人。从偏远地区来的患者术后急需补充营养,林蓓就起大早熬粥带给患者吃;多数患者术前、术后都有心理恐惧感,林蓓就在忙完工作后不论多晚都会来到病床边查房,安抚患者。“像给患者清理粪便、擦洗血渍这样的埋汰活儿,作为科主任的她从不逃避,干得比谁都多。用她的话说就是‘让患者干干净净地离开手术台,干干净净地在病房康复,这不仅是出于对患者的尊重,也是我们白衣天使的职责所在’。”科里一位年轻护士这样说道。

“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也就是选择了奉献与付出。”两个月前的一天,病房收治了一位30多岁来自偏远农村的患者。林蓓在首次查房时,一掀被子发现患者术后大便失禁,满床都是排泄物,臭味扑面而来。林蓓二话没说,立即动手为患者清理干净。患者家属没有护理经验,只是在一旁尴尬地搓着手,不知所措。离开病房时,患者家属红着脸对林蓓说:“对不住林医生了!”林蓓笑呵呵地应道:“哪儿的话,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可是专业的!”

妇科手术是高风险的手术,但林蓓和她的团队从不惧怕风险。这无畏的背后,是医生对自己业务技术的自信,也是对患者的深情厚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患者害怕很正常,但我们医生不可以!”2010年年初,一位年轻的女士走进了林蓓的诊室,她患上了多发性子宫肌瘤,在别处就医时得到了“如果手术就无法保住子宫”的定论,可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位母亲。在手术过程中,林蓓倍加仔细地寻找,每一刀下去都深思熟虑,既要迅速快捷减少出血,又要把肌瘤剔除干净。要知道,稍不留神就容易损伤输卵管开口处,造成患者终生无法自然怀孕。经过4个小时的漫长手术,林蓓为这名患者切除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共计135个。如今,这名患者正准备生下第二个可爱的宝宝。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的照片,林蓓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当医生是件幸福的事情!”

还有一位年过七旬的爱美的老大娘令记者印象深刻。老大娘的老伴和儿子都早已去世了,她的手术复杂,术后住院近两个月。林蓓和医护人员把老大娘当成亲人般精心照料,直到她康复出院。每当定期回到医院复查时,一见到林蓓,老大娘总是上前紧紧地拥抱她。老大娘还经常跟人炫耀:“看林大夫给我做手术的刀口又细又直,多漂亮啊!”此言不假,一贯追求完美的林蓓每做开腹手术前都必须用尺画好切口,因为“手术台上的患者是医生的‘作品’,刀口就是医生在患者腹部上的签名”。

“对于医生来说,最大的宽慰来自病人的康复,而非其他。看到她们笑了,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林蓓如是说。多年来,林蓓婉拒的红包不计其数。一些患者术前心理紧张,一门心思就想送个红包,图个平安和放心,希望得到大夫的特殊关照。实在推辞不了的,林蓓就把钱交给住院结算处,替患者交住院费,或是手术结束后再把红包还给患者。“在我眼里,病人决不分三六九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从不想知道患者是干什么工作的,唯一的想法就是让她们早日康复。我见过许多父母、丈夫、孩子失声痛哭,如果谁再以医谋私,那就是对白衣天使形象的玷污。”林蓓的话语掷地有声。

“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沈阳市教科工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医德标兵”“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林蓓获得的荣誉称号还有很多,她的感人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但在成千上万的患者心目中,她的形象只有一个——妙手仁心好医生。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医生手术
最美医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