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绪论(上)

2015-01-03潘绍伟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25009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间操课间体育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25009)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绪论(上)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25009)

编者按:为厘清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来由和基本概念的界定,更好地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有的作用,特别邀请了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组组长潘绍伟教授为本栏目撰文,希望能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三十多年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在学习借鉴国外中小学体育有益经验和自我探索研究、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广大师生员工耳熟能详的用词,在全国各地、各校迅速推广与实施。正确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正确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正确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点是正确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前提与基础。只有在正确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健康地、可持续地、有效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厘清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基本问题、全面深入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问题,对于我国学校体育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79年。当时刘绍曾教授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日本中小学体育”的译文中出现了“课间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休息活动的方式。这是目前已找到的最早使用与“大课间活动”说法相近的资料记载。

我国1982年第1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文中,有了“大课间活动 (眼保健操除外)”的说法,这可能是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早出现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学校体育界开始将课间操称为“课间大休息”,1985年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体育活动》一书中就有对一所小学“课间大活动的安排”的介绍。

1999年教育部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间大活动”、“课间大锻炼”、“间操课”等不同的说法。如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教育局就曾下发文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为“间操课”,中学40分钟,小学35分钟,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求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文件要求执行。

参照国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根据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可以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为:中小学在学校作息时间表中明确规定的、时间相对固定的(通常是在上午第二节课后,25至40分钟)、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广播操为主的课间操是我国学校体育行之已久的课外活动形式。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中小学学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由于场地原因不能同时进行大规模、全校性的集体广播操,为此,一些学校在课间操活动时就开始了以多种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活动。如1977年3月份的《新体育》就有图片报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坪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活动。《江苏体育科技》1982年第三期报道,南京化学公司职工子女第一中学自1979年9月开始,课间操集中在操场上交替做广播操和自编的身体素质操、艺术体操等。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已初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端倪。

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引起了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1999年起,辽宁省鞍山市逐步在全市中小学中全面推广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部于1999年决定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001年在北京召开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时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对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时指出,“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凡是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课表,按时进行。各地学校要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2005年10月10日至12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同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在辽宁省召开“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与会代表观摩了鞍山市中小学的11节富有特色的体育课,并就如何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进行了大会交流。杨贵仁提出具体要求:“在开足和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具体安排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或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排入课表,保证学生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任何部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值得在非寄宿制学校大力推广。”

2007年5月7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2011年6月22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在保证中小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方面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中的重要环节,各地、各校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不断探索、研究、创新与实践,涌现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案例,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与创新,我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才有可能更为科学、有效地开展。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国近些年在传统课间操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1.参加对象的全校性

全校性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其他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比较最鲜明特点。大课间一般都是全校学生,甚至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如何面对众多的学生和老师,使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锻炼是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2.内容与负荷安排相对统一性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甚至是面向全校的师生,其组织形式往往分为全校、班级、小组、个人活动四个层次,又以前两个组织形式为主。所以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是以全校学生或师生同时活动为主,其次是班级活动和小组,最后才能考虑班级和小组活动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和选择性。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全校相对统一,至少是一个年级相对统一。运动负荷安排应以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为前提,既利于提高学生体能水平,又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选择内容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就成了搞好大课间活动的关键,也是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如何解决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一组织的局限性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又一问题。

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近些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创设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对于学校体育和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比较多地采用集体统一的内容与组织,有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多种身体练习、体育游戏、体育运动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通过一些集体操和团队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奋斗、勇于竞争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严密性、纪律性以及学校领导的领导艺术水平,并能通过集体活动改善班级学风,改善学校的精神面貌。

2.保健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体能素质。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在早上九点钟左右在户外进行,室外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享受到日光照射的同时进行一定量的体育活动,长期坚持锻炼,能提高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反应等体能素质;能消除学生固定坐姿造成的局部疲劳,使学生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和积极性的休息,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能起到保护学生视力的作用,大课间活动中学生大多在室外比较宽广的空间中活动,加上各种体育游戏、体育运动等都需要眼睛远近调节,并且眼睛必须不断地“运动”,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远眺,调节用眼方式,消除用眼疲劳,对保护学生视力具有积极作用。

3.调节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活泼、愉快、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对于以静坐姿势、在教室内学习了两节课的学生,以及在室内进行了两节课繁重脑力劳动的教师都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是学生和老师最好的积极性休息。通过大课间的调节,可以消除学生和老师的用脑疲劳,提高智力思维的效率,使上课精神更加饱满,课堂更加充满活力,真正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工”“八减一大于八”的效果。

五、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无论是单项体育活动,还是整体设计都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体现本校的特色与追求。为了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教育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它的教育价值。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活动融合进行,在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体育游戏、体育运动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竞争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未完待续)

特约专家潘绍伟

猜你喜欢

课间操课间体育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愉快的课间操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光明正大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