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概念辨析*
2015-01-03刘艳芹张矛矛
刘艳芹,张矛矛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概念辨析*
刘艳芹,张矛矛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群众体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公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定义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以人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草根体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以人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并对三者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
目前,有关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的概念界定还存在诸多问题,要准确的理解他们的概念,关键要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笔者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首先从“群众”、“社会”、“草根”等上位概念并结合逻辑学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它们的概念,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1 群众体育的概念辨析
1.1 群众的概念
在分析群众体育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懂“群众”的概念。群众一词在中国古代并无使用,一直到19世纪康有为、严复等把西方舶来的society一词翻译成“群”,从此中国学术界对“群众”一词进行广泛研究。笔者总结了中外学者对“群众”一词的研究(见表1)。
根据文献资料可知“群众”一词的概念很多,逻辑学认为一些词语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是不同的。例如,汉语词典解释“群众”为: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中国主要的群体理论认为:“群众”代表着中国的劳动者或者是出于中国下层的人们(与政治阶级是相对的)。汉语词典解释的“群众”概念主要从词的表面意义来分析“群众”,中国主要群体理论解释的“群众”的概念主要从政治角度来分析“群众”,所以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表1 国内外对群众一词的研究
1.2 群众体育的概念
根据逻辑学的二分法可以将“群众”分为正义群众和非正义群众,而处于“群众体育”这个语境中的“群众”应属于正义群众(masses)。理由:其一,“群众体育”一词在新中国成立初才被广泛使用;其二,建国之初为保护我国新政权维持内部稳定;其三,为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原因就如毛泽东所说的,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迫切需要体育来改变,所以大力倡导“群众体育”。由于当时经济水平较低,人民无心、无力自己组织体育运动,所以其主要的承办方式为国办,如工间操、课间操等,“群众体育”的兴起使中国人的体质得到大幅度提升。1985年后国家逐渐改变了“群众体育”只有国办的举办方式。
本文认为群众体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公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就是群众体育的主体是任何以公为本的人,而不是只局限于非官方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主要指某个群体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广播体操、工厂进行的工间操等都有利于改变我国现状,都属于群众体育。其一,从群众体育的主体出发,任何群体都可以是群众体育的主体,而不仅仅将群众体育的主体局限于非党员或者是非学校人员、非竞技人员。然而我们自有体育以来的二、三、四分法分别是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或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或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军队体育,因此从体育分法中也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其二,群众体育的外延非常广阔,从管理学角度它可分为社会体育和非社会体育(非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也就是说有的群众体育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如社会体育,而有的群众体育也不具有社会性特点,如学校体育。其三,笔者认为群众体育具有公益和自上而下的特点,也就意味着他所具有的公共利益比较明显,私利较弱。
2 社会体育的概念辨析
2.1 有关社会的几种定义
“社会”一词在我国最早是分开使用的。“社”表示用来祭祀的地方或志同道合所结成的人群,“会”表示聚合、相见或民间团体,“社”“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指在一个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祭神的庆典活动,或者指众多人聚集而结成的团体。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认为: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社会。现在西方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主要以迪尔凯姆、孔德等为代表。现代西方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不是社会,而是单独的个人,社会只是一个概念和名称,是对独立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主要以韦伯、吉丁斯等为代表。
肖云忠在国内外“社会”概念定义的启发下,把“社会”定义为占据一定地域空间并共享某种文化的人口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关系体系。对社会出现不同的定义可以根据逻辑学的定义方法分析,主要是对社会邻近属性概念和种差的分析出现分歧才会出现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肖云忠对社会一词的定义概念,由此可见社会的外延极其宽广,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体育外延的宽广性。
2.2 社会体育的概念
将社会体育的上位概念“社会”弄清楚后,社会体育的概念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社会体育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锻炼身体的目的逐渐以健身和娱乐为主,社会体育的属性基点也转变为主要以健身、娱乐为主,这与群众体育大为不同。现代体育的三分法和四分法认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是一种并列关系。笔者认为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校体育里也会有社会体育的部分,如果把社会体育按照三分法来进行划分,则与社会的概念有所不符。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产生的目的不同而且代表的国家发展状况也不同,所以也不能用社会体育直接代表群众体育。从社会体育的主体来看应该是所有的人民,而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而不是自下而上的不具有真正的主动性。综上所述,笔者把社会体育定义为一种自上而下、以人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就说社会体育的公共利益程度比较低,主要是以个人的健康、娱乐为主,但是个体的自主性意识还不强,主要靠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
现在体育的分类基本上是以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分法为主,笔者认为学校体育、军队体育不是社会体育,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又是社会体育,因为学校体育与军队体育主要是以公为本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应属于群众体育,但是在特殊条件下又属于社会体育,这主要看它的本质是以公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如果在两种目的都存在的情况下就以它们的主次来区分。
3 草根体育的概念分析
3.1 草根的定义
草根(grass roots)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词典》中翻译为群众的、基层的、根本的。草根还蕴含着一种顽强性与重要性,如白居易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充分体现了草根的顽强性。我国的社会学、民俗学家艾君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其一,草根一词代表着一种基层的、大众的人群;其二,草根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一种静止不动的概念,它代表着某一时期的人民群体。具有强大的广泛性这是由“草根”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草根永远处于不断的生长、变化中,可以代表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草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影响性,只有对社会产生影响才会体现出草根的意义从而成为草根。草根的影响性分为三种:从草根对社会产生影响后从未消亡过一直存在;从草根对社会产生影响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消亡;草根具有顽强性或稳定性。
3.2 草根体育的概念
草根体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以人为本的体育活动。从创造人群上看,既可以是上下层人民也可以是上层人民,所以在界定草根体育时不应该将草根体育局限于某一群体,这样容易将草根体育的概念变窄。从主动性上看,草根体育比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更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下而上进行的而不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运动,这是与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最大的不同。从延续上来看也可以是延续的也可以是不延续的,并不一定只有流传下来的才是草根体育。从稳定性上看,草根体育比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更具有稳定性,这是由草根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4 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组织形式由自上而下(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形式向自下而上(草根体育)的形式转变;体育的属性基点主要从以公为本(群众体育)向以人为本(社会体育、草根体育)转变。其一,说明我国经济发生重大转变。其二,“体育”是西方舶来之词,之前的体育主要是一种借鉴,目的是为国争光和保家卫国,现在主要目的是健身、娱乐。笔者认为“体”从字面来看是“人”、“本”的结合体,其“体育”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身体活动,最主要的目的也应该是健身和娱乐。体育的属性基点主要从以公为本(群众体育)向以人为本(社会体育、草根体育)转变,也正是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本质回归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从参与的主体上看,是从正义的群众(群众体育)向全部的人民(社会体育、草根体育)的演变,体育本身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动就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其二,从参与体育的目的上看,主要是从保卫新政权维持内部稳定向主要以健身、娱乐为目的进行的,这也是向体育本质回归的一种体现。其三,从参与体育的原因看,建国之初人民体质较弱的原因主要是连年战争以及人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导致的,然而近30年人民体质连续下降却主要由文明病造成,如肥胖病、高血压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民营养过剩,他们认识到体育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从而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其四,从组织结构上看,人民从需要有组织领导(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向无组织领导的(草根体育)发展。这些都体现着体育本质属性的一种回归。
5 结束语
群众体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公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定义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以人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草根体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以人为本开展的体育活动。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草根体育组织方式与属性基点的变迁,表明了经济的变迁是导致体育变迁的重要条件,社会的整体变迁是体育变迁的根本动因。
[1]秦永生.“群众”概念辨析[J].公共论坛,2014(4):014-01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高冬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航.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演变阶段与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5):28-31.
[5]孙庆祝.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协同效应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18-21.
Concept Analysis of Mass sport,Social Sport and Grassroots Sport
LIU Yanqin1,ZHANG Maomao2
(Sport Dept.,China Mining Univ.,Xuzhou 221116,China)
The paper compares the concepts and causes of mass sport,social sport and grassroots sport.The mass sport is top-down and public oriented sports practice;the social sport is top-down and people-oriented sports practice;grassroots sport is bottom-up and people-oriented sports practice.The paper also expatiates on the natures of the three concepts.
mass sport;social sport;grassroots sport
G80-05
:A
:1672-268X(2015)04-0070-03
2015-04-23)
中国矿业大学科研平台项目“徐州体育赛事文化研究院”(5R1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