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画,想要懂你不容易
2015-01-03林凤生
□ 林凤生
抽象画,想要懂你不容易
□ 林凤生
抽象画的奠基人
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画的奠基人,不过,他的创作灵感却来自一次偶然。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时,黄昏渐近,我完成了一幅习作,背着颜料箱回家,突然看到一幅美得难以形容的图画,整个浸透在由其内在散发出来的光辉中。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张我已经完成的作品,此刻它倒放着靠在墙角。第二天,我试图在日光下重新创作出前一天晚上的图画印象。但是,我只成功了一半,即使站在图画的侧面来看,我也总是认出物象,而那美丽动人的‘黄昏之花’已经消失不见了。现在,我能够清楚地明白是物象在破坏我的图画。”
于是,康定斯基开始了他的抽象画探索之旅。早期的作品还可以看出一点事物形象的端倪,如山峦、船舰、马匹等,后来就越来越看不到具象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康定斯基会对这样一种没有形象、缺乏主题、抽象难懂的绘画如此情有独钟呢?我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康定斯基是一位艺术天分极高、精神上有追求的画家。他不仅是画家,还是作家、音乐家。他觉得一味地模仿自然不能算是艺术,流淌的音乐虽然无影无踪,却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为什么?那是由于音乐家编创的美妙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在起作用。因此,他孜孜以求要用点、线、面和色彩来构造绘画中的旋律和节奏,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其次,康定斯基创作抽象画还在于他的宗教情结。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从小生活在宗教环境里的他,每次走进巍峨高耸的神殿,环顾金碧辉煌的壁画,耳熟能详的宗教音乐在空中回荡,此时一种敬畏、超凡脱俗之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正是康定斯基要找的,把它画出来是他梦寐以求的意愿。此外,康定斯基醉心抽象画还在于他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对科学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伟大的方程有所了解。科学方程的形式是如此抽象简洁,内涵是如此包罗万象,让康定斯基心驰神往、跃跃欲试。正是这些因素让康定斯基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耕耘在抽象画的创作园地里。他的作品色彩斑斓、热情奔放,称为“热抽象”。与此对应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画,称为“冷抽象”。
另一位俄罗斯画家马列维奇提倡“至上主义”,在画中消除一切具象元素,抛弃了任何与自然相关的元素,最终达到绝对的至上。有些艺术史把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特里安和接下去要介绍的美国画家波洛克称为现代抽象画的四大家。
潦倒的绘画大师
抽象画远涉重洋在美国开花结果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了。因为战后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他们迫切希望形成自己的、能与此相适应的、有美国气派的绘画风格,此时波洛克和他的滴画便应运而生了。
1912年,波洛克出生在怀俄明州科迪的一个牧场。1930年,他到纽约学画,后来以绘制壁画为生。繁重的工作和艰难的生活使他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并为此接受心理治疗。他清醒时沉默寡言,酗酒后狂暴粗野,丝毫不像个文化人。他创造的画法十分奇特:把画布放在地板上,用画笔或搅棒把颜料抛洒或滴到画布上,颜料铺了一层又一层,颜色换了一种又一种,画面上逐渐布满了杂乱无章的优美弧线,颜料滴出的线迹、泼洒的痕迹和色块没有焦点、没有构图,呈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个如波浪撞击出的水花般的能量场。他作画时情绪特别亢奋,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说:“在地板上,我更放松。我感到离画更近,更能融入画中,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动,从四面作画,真正地走进画中……我置身于画中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有在花了一段时间,‘了解’之后,我才会明白自己刚才干了什么。”《时代》杂志称他为“滴颜料的杰克”,也有批评家讥笑他干的是体力活。
他的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人问津,乡间的杂货商给他家提供折价商品,当赊账累计到60美元时,波洛克就拿了一幅“滴画”给杂货店老板抵债。那家杂货店就把它挂在店里,周围的人看后嘲笑不已,说这是波洛克用扫帚画下的东西。然而,这个杂货商在10年后以17000美元的价钱把画卖给巴黎的一个画商,老板用这笔钱给自己买了架农用小飞机。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波洛克渐次出名,挣了大钱的他有点忘乎所以,在1956年8月11日夜晚酗酒后驾着敞篷车兜风,因车子撞在了一棵大树上而当场毙命,时年44岁。一代绘画大师就此结束了他的生命,以及短暂的艺术生涯。
科学解读抽象画
对于波洛克的作品,人们有两种评价:有人认为是天赋的迸发,也有人认为是醉汉在嘲弄艺术。笔者非常赞同前一种评价。波洛克的画技平平,他甚至曾经痛苦地对人说:“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但是,他极富创造力,长期混迹于艺术圈里练就了一种对画面整体的良好感觉,而强健的体魄和亢奋的精神状态使他的创作极具爆发力,所以他的画能够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
波洛克的作品看起来好像是信手涂抹,实际上是长期构思、厚积薄发的结果。一次,他与收藏家古根海姆女士签订了一份合同,要创作一幅6米宽的大壁画。然而,他把画布挂在自己家的墙壁上,整整半年没有画一笔。直到合同到期的前一天,他一个晚上就把画布涂满了,而且画面气韵生动,让刚刚起床的妻子惊叹不已。
对于波洛克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物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认为他的画表现了物理学里的场,也有的认为画描写的是量子涨落。20世纪末,科学家在研究非线性科学问题的时候,注意到一种有趣的分形图像。这种图像具有“自相似性”的特征:就是把局部图形放大后与原来的整体图形十分相似。有物理学家把波洛克的画扫描进计算机里,并用网格盖在画上,进行缩小或者放大,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图像无论在任何的尺度范围内都是分形的,而且他的滴画的复杂程度在与年俱增。分形图像中描述图像复杂程度的物理量,称为分形维度,对于平面图形来说这个值在1到2之间,越复杂的图分形维度越接近2。波洛克1945年的画的分形维度是1.12,到了1952年为1.7,最高时达到1.9。
比科学家开始讨论自然界里的分形现象早25年,波洛克就在画分形了,而且花了10年时间来不断提高他的滴画技术,从而得到高维度的分形作品,这又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了!
(摘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