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15-01-02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流通

■ 李 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5)

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贸流通业扩内需功能凸显。商贸流通业,即服务产业,具体包括批发零售业、仓储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效率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到了9.78%,较上年同期增长12%。2014年,全社会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1.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26.2万亿元。事实上,商贸流通业是联结生产、消费的中间环节,作为纽带而存在,是拉动GDP增长的主引擎。据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每增加1%,就会促进金融业、房地产业效率分别增加0.73%和0.261%,由此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声音,如任保平(2012)认为商贸流通效率并不能直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而是通过产出、投入对其产生促进作用,且效果并不明显。长期以来,我国推行“重生产、轻流通”的发展模式,是否能与现代经济增长相适应,以及商贸流通效率与GDP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由此,为了深入分析商贸流通效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随后采用协整分析、Granger 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T)、居民价格指数(CPI)与国民生产总值(GDP)变量间的关系,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增长的政策建议。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规模呈现持续扩大格局

近几年,随着国内商品的不断丰富、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宽,促进商贸流通业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格局。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到了9.78%,销售总额达到60.8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47%。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崛起,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更是呈现出繁荣景象,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达到了26.2 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3.9 倍(见图1)。2005-201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了15.51%,2008年增速更是高达21.6%。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10年起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逐步放缓,至2014年下降至12%。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交易更是异军突起。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 和网络零售)达到了13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而2006年这一数值仅为1.3 万亿元,八年间增长了近10 倍。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主体呈现以内资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我国商贸流通企业中,长期以来内资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见图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共有法人企业185042家,较上年同期增加7.6%。内资企业占比96.25%,较2009年下降了0.6%;其中以私营法人企业为主,占比57.66%。这与我国改革开放较晚、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相关。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物资匮乏,国有企业在商贸流通业中处于垄断地位,控制着商品流通;随着改革开放影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私营、民营企业进驻商贸流通领域,为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丰富商品、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食盐作为关乎公民民生的必需品,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垄断,2014年食盐专营体制“破冰”,定于2016年由“专营”变为“特许经营”。自我国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进驻我国商贸流通领域,且比例逐步增大。2014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比1.64%,较2009年增加0.28%;外商投资企业占比2.11%,较2009年增加0.32%。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外资进入商贸流通业领域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短时期内,以内资企业为主导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表1 2005-2014年各变量序列的ADF 检验

表2 Granger 因果检验

(三)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近几年来,依托于Internet 技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商贸流通业被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模式单一、服务水平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纵深发展,民营、外商资本的不断涌入,我国商贸流通业日益走向连锁化、网络化、电子化。第一,我国商贸流通业连锁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增至24.31万家,从业人员近823 万,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左右。第二,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批发零售业中,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79.4%;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的企业比例为48.3%;使用网银在线的企业比例为63.8%;开展在线采购活动的企业比例为24.6%。第三,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B2B、B2C、C2C 交易额分别达到了72938 亿元、3729 亿元、7938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03年仅为1390亿元、6 亿元、12 亿元。在交易额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电子商务产业的强势崛起。截至2014年,规模以上电子商务网站总量已达到22039 家。

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实证研究中选择如下变量:商贸流通效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T)表示;国民经济增长用国民生产总值(GDP)表示;居民消费能力用居民价格指数(CPI)表示。选取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同时,在研究中为了剔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提升实证分析的有效性,对三个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即Ln(CT)、Ln(GDP)和L n(CPI)。

(一)单位根检验

为准确判断时间序列的平衡性,首先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所采用的是ADF检验法。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Ln(CT)、Ln(GDP)和Ln(CPI)的统计量均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为非平稳序列。经一阶差分后,统计量均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为平稳序列。故变量Ln(CT)、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I(1),满足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二)协整分析

协整分析的目的在于在两个以上非平稳时间序列中找寻一种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G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用OLS法估计回归模型。以Ln(CT)为被解释变量,Ln(GDP)和Ln(CPI)为解释变量,得到结果如下:Ln(CT)=0.509131+1.022750 Ln(GDP)+1.328193Ln(CPI)

其中:R2=0.983823;F=2384.938;Prob(F)=0.0000。Ln(CT)与Ln(GDP)、Ln(CPI)呈现正相关关系,且解释度达到98.38%。

第二步:检验残差项的平稳性。采用无截距项、无趋势项进行检验,得到在5%置信水平下T 检验值为-1.768393,低于临界值-1.294294。说明是平稳序列,Ln(CT)与Ln(GDP)、Ln(CPI)是(1,1,1)阶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检验)

通过协整分析可看到,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与国民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采用Granger 检验(见表2)。

Granger 因果检验显示,在临界值5%置信水平下:商贸流通效率(CT)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不构成双向的Granger 因果关系。商贸流通效率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 原因,即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对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反过来,经济增长并非商贸流通效率的Granger 原因。商贸流通效率(CT)与居民价格指数(CPI)之间构成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会直接促进居民价格指数的增长;反过来,居民价格指数的上升,也会直接促进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为进一步检验Ln(CT)对Ln(GDP)、Ln(CPI)是否存在短期均衡关系,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三个变量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矩阵:

其中:L=[Ln(CT) Ln(GDP) Ln(CPI)];VECM=[1-3.2984.328]。VECM 的对数似然函数Ln(θ│x)=89.372;AIC、SC分别为1.281和1.368。可见,用VECM模型估计的解释度较强。同时,Ln(CT)对Ln(GDP)、Ln(CPI)存在短期均衡关系。

(五)实证结论

本文利用2005-2014年间商贸流通效率(CT)、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价格指数(CPI)的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商贸流通效率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即社会商贸流通业的迅速繁荣,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都将直接刺激居民消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事实上,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贡献作用;同时,还对其他产业有着溢出作用,对上游制造业有着拉动作用,对下游服务业有着推动作用。居民价格指数对商贸流通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商品需求增大,势必导致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增长对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甚微。说明我国推行“重生产、轻流通”的发展模式,已无法与现代经济增长相适应。长期以来对商贸流通业发展不重视,已导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滞后。

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并消除体制性障碍

近几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效率并不高。如居民价格指数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持续不减。进一步分析,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技术、资源潜力未完全挖掘,法律体系不健全,体制改革不彻底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路径入手:

第一,深化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商贸流通体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着眼于市场需求,发挥市场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对商贸流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效率提升;着力推进市场自由化,解决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问题,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公平竞争氛围的营造;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推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多元化发展;政府应减少干预,让有实力的企业自行联合重组、并购,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型商贸流通集团。

第二,转变思维,促进“生产、流通”齐头并进。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根深蒂固,极大地阻碍了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贸流通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产业。由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商贸流通产业为主线,促进“生产、流通”齐头并进;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重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形成以商贸流通业为“链主”的价值链管理模式,促进上游制造业的整合,引导下游服务业的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重心逐步转向商贸流通业。

第三,健全与完善商贸流通领域的法律体系,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竞争环境。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然而,商贸流通领域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空白盲点。由此,相关部门必须着力于健全与完善商贸流通领域的法系体系,从而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促进对全社会商贸流通业的统一管理;规范竞争秩序,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统一法规的更新或调整,促进从无序竞争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有序竞争;规范市场制度,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增长与效率的提升。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商贸流通业前沿技术水平的提升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前沿技术的进步更是滞后,严重阻碍了全社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加强技术创新与持续升级,促进商贸流通业前沿技术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要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进步,可从以下方面改善:

第一,重视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的主体。由此,必须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倡导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引入复合型人才,建立专门的研发队伍;加大研发投入,获得最新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商贸流通技术的升级与扩散;开发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

第二,着力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具体包括:设立商贸流通企业技术研究推广机构,促进创新技术的相互交流、协作;建立科技服务机构,为商贸流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指导与服务;增强机构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为商贸流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作为中间“桥梁”,促进中外技术成果的交流与学习。同时,建立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的通力合作,既能够促进商贸流通业的技术创新,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益。

(三)制定有效的区域商贸流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等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当前东部发展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明显发展滞后。由此,必须重视商贸流通效率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的作用。实施区域产业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针对地区的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予以分类指导。我国幅员广阔,受历史、位置等影响,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由此,在促进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时,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其一,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发展迅速,具有优势地位。在保持优势资源的同时,通过体制、制度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其二,中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发展趋于平稳,适当引入前沿技术,将有利于促进TFP 的提升。在保持技术效率的同时,逐步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中部经济的崛起。其三,西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发展严重滞后,应作为重点扶持地区。引导资源、要素流入,促进其技术创新,加快前沿技术进步的速度。

图1 2005-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名义增速(单位:万亿元)

图2 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企业主体结构

第二,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逐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对中西部现有的商贸流通资源进行一体化配置,适当引入人才、技术等,促进商贸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具体包括:增加财政投入,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注重劳动力培育,促进其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加快推行市场化、自由化,营造公平、和谐的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源流向中西部地区,如资源禀赋、技术人才等。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1.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8)

2.吴爱东,褚俊玲.商贸流通业与天津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32(6)

3.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4.褚艺华.我国流通业增长的经济外部性及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4(15)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流通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