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的新思考——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

2015-01-02钟慧安

金融与经济 2015年10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钟慧安

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源于英文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始用于联合国 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我国自中国小额信贷联盟最早引进这个概念以来,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坚持民生金融优先,让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贫困、后进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总体要求,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着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覆盖面。

(一)普惠金融快速发展,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各地结合自身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性特征,以“三农”、扶贫、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为主战场,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支农、支小、支实、扶贫”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内容,先后发放了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保障性安居住房贷款、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等。近年来,为盘活农村资产、破解农村融资难题,各地在林权、农民住房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相继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农房抵押贷款,弱势群体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末,全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占各项贷款比重28.1%;全国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9个百分点;全国扶贫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高出全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4.9个百分点。

(二)金融机构数量增加,服务主体日益丰富。近年随着普惠金融的推进,国有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金融机构逐步转变“抓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经营理念,调整工作重心,纷纷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下岗失业人群等弱势群体的信贷投入,并且针对行业、产业特色加大专营机构建设,如各地农业银行相继设立的“三农金融事业部”、各行设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中心或信贷部门,甚至有的根据行业、产业特色设立了专营支行,如科技支行、花卉支行等。同时,各种普惠金融创新业态大量涌现,社区银行、小贷公司、担保机构、股权投资类机构快速发展,而在广大农村,以往农信社一枝独大的状况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壮大,目前,已基本形成金融机构、农信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性担保、保险在内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元化发展的普惠金融体系。

(三)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增强普惠金融可获得性。结合地方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特色信贷业务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成为信贷支持的新途径、新举措。从点上看,有的按照一县一产品、一县一标杆、一县一特色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创新工作,找准突破点,凸显地方特色,创新了一批能复制、能推广的“三农”信贷产品。从面上看,有的开展金融综合改革金融试点,如浙江的“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安徽开展的“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全面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积累了经验。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构建投融资网络电子服务平台、创新融资服务中心等,增强借贷双方信息沟通,提高融资效率,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约为55.11%。二是创新融资模式,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等的发行,较好缓解了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三是提升金融基础建设的覆盖面,加强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目前,各地基本实现助农取款POS机具村村全布放、银行卡账户农户全覆盖、电子结算涉农金融机构全运用的目标,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一是发挥信贷政策引导功效,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支持涉农和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等多种措施,促进农村金融和微型金融的发展,使金融服务更多惠及弱势群体。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管理办法》,不断完善风险补偿,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量资金投放当地。三是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通过搭建“政府领导、部门牵头、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强化信用信息运用,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虽然十多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深化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破解,普惠理念、组织体系、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等都有待健全完善,尤其与普惠金融强调人人平等,广泛惠及最广大群体、最广大地区的目标尚存一定距离,如金融资源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平等、协作以及共享等诸多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问题,两者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推动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金融广覆盖是二者融合的基础。普惠金融强调服务的包容性和广覆盖,尽可能公平地惠及社会所有群体的合理金融服务需求,这是普惠金融的本质要义。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迅猛发展,拥有广大的客户群体,截至2014年末,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达到9.09亿户,同比增长19.11%,手机银行个人客户数达到6.68亿户,同比增长30.49%。201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374.22亿笔,金额达24.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43%和137.6%。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社会各群体可以平等地进入并获得金融服务,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具有广泛的基础,能为推进普惠金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金融低成本是二者融合的关键。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更多的是低收入客户群体、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等,这些弱势群体想要获得的是合理的甚至是低成本的服务,这与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原则产生冲突。互联网金融除前期人力、资金投入较大外,后期更多的是依赖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服务客户数的增加,在达到足够大规模后,单个客户边际成本则变得较为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

(三)互联网金融高效率是二者融合的保障。传统金融模式下,受多种内外部因素制约,金融机构不断撤并县域农村地区网点,金融机构空白点仍未消除,导致在这些地区出现金融真空。即使是在有网点设置的地区销售推广金融产品,往往由于管理体制,须层层授权,通过多个节点转换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产品复制推广的速度较慢。而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时空局限,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灵活快捷的网络,直接面向客户,实现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点对点的交易,大大缩短销售链。根据测算,网点柜台办理单笔业务需要3分钟,而通过个人网银只需0.5分钟,互联网的便利快捷有利于提高普惠金融粘度和效率。

(四)互联网金融创新性是二者融合的动力

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存在门槛和制度约束等问题,存在业务模式固化、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位一体,使更多的阶层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品种,及时满足客户的诉求,增进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良性互动,形成新的客服关系及商业模式。客户群结构的改变,则会倒逼银行改革,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转变服务方式,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借助互联网金融,地域偏、信息少、成本高、风险大的弱势群体,其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将大大提高。

三、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

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的独特优势,金融机构需要及时转变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金融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推动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加强规划指导,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结合普惠金融联盟等国际组织要求和我国实际,积极做好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确定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同时要明确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互联网金融成为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规划打造统一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

(二)建设数据平台,注重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当前,我国已迈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价值贡献越发显著,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降低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靠网络解决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局限,降低了金融机构服务客户的成本投入。因此,依靠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更加重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通过建设电商平台或者是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信贷融资、客户咨询、资信评估、支付结算等,以拓宽信息积累的渠道。同时,要提高对信息分析的重视程度,对现有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扩大对客户分析的维度。

(三)做好风险管理,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创新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在积聚,为此,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一方面,从立法、行业自律等方面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严格执行银发 [2015]221号文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使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成良好的规范。另一方面要给互联网金融创造合适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互联网金融探索合适的运营模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更好服务普惠金融发展。

(四)加快创新步伐,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模式,采取多渠道综合化经营策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将银行与便利店、加油站和邮局等非金融零售网点联结,如巴西、墨西哥的代理银行;肯尼亚的手机银行等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典型经验,依靠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电子渠道的建设,通过开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电商平台等,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半径。

(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深化普惠金融教育内容和形式,建立普惠金融教育长效机制。加大金融知识教育培训,安排教育培训计划,监督计划落实情况。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微信、微博等开展各种形式有效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重点开展信贷政策、金融产品、征信、支付结算、反假币、消费者权益保护、保险等金融知识的宣传,突出宣传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宣传受众的接受度,充分发挥宣传效果。

[1]娄飞鹏.金融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5,(04).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