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及重要途径

2015-01-02周频

当代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建设

○周频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8)

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及重要途径

○周频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8)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今天,低能耗、低污染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热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新形势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必然。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其低碳建设与发展的潜力和路径值得研究。文中对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城镇低碳化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小城镇 低碳发展思路 低碳建设路径

一、前言

我省的小城镇多数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交错地区,与农村、农业、农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户迁移的重要作用,为解决我省的“三农”问题作出贡献。由于小城镇大多是一、三产业的布局,不同于大中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是节能减碳技术与零碳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其低碳发展的重点在于资源(山、水、林、矿、历史建筑与古文化)的有效利用与产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商贸业、旅游业)的合理布局,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产增质增效,带动城镇与乡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铸就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生活新局面。

具体而言,小城镇的低碳建设与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方面,还涉及到政策法规、城镇用地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监督等方面。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湖北省的小城镇面貌有了一定改观,道路、公共绿地、市政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镇区居民及农民新建房屋的质量和数量也不断提升。但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

二、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

1、小城镇总体建设呈现的面貌不理想

从镇区规划来看,大部分的小城镇镇区用地开发呈现沿一条主干道展开的带状布局,用地集聚性差,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较低,整体环境较差。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由于不少小城镇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促进镇区经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方面,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整体建设水平较滞后,交通、水、电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文体、卫生医药等服务设施数量也均位于下游水平。从产业发展来看,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难以弥合,各自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生产,导致产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难以进行有效地引导与规划;本地产业优势与特色不明显,其现代化、规模化、集聚化程度及经营竞争力小,技术装备落后;招商引资项目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结构也不合理,排污多数不达标。从城镇形象风貌来看,全省小城镇建设规划雷同,形象风貌趋同,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设计、城镇街景与绿化的设计都十分单调。

2、小城镇低碳技术运用和研发创新能力有限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和内生性研发创新能力有限是限制小城镇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引进非常有限,且多数国外的先进低碳技术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技术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在国外先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依据本国地形地貌、自然禀赋、气候条件等自身特性自主研发适应性的低碳技术和先进科技。但是相对于小城镇的经济现状和人才储备来说,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3、小城镇能源消耗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我省属于“无煤少油缺气“的自然资源现状,地处于太阳光日照4级的地区,地方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重较低,同时大部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相关企业生产也主要是以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不可再生能源为主,限制着小城镇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

4、小城镇居民低碳理念意识淡薄

当前小城镇居民多数来自与农村的转移,文化程度平均水平不高,对低碳的总体认知还非常浅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理念。随着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生活的高碳消费趋势也正在不断上升,衣、食、住、行都与生活能耗的增加息息相关。还有人们长期形成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也给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污染带来了一定影响。

5、政府相关支持的力度不够

低碳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当前我省相关绩效考核体系的不甚完善,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等还需进一步健全。如相关管理部门虽然制订了一些关于低碳经济研发的鼓励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也因难以实行而废弃,节能减排合理利益补偿机制也相对缺乏,金融系统对小城镇低碳项目支持也不够,导致低碳项目发展资金相对紧缺。

三、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

1、小城镇低碳发展的基本理念

走低碳发展之路,应确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型理念,其基本内涵在于:第一,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不仅不会恶化,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第二,发展是主旋律,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向生态环境要效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一定的条件下,绿色就可以成为金色的财富。

确立新的发展理念,须打破“GDP中心论”。小城镇建设观应由数量扩张型、经济引领型转变为质量型、低碳型、社会公正型;政绩观应由“发展=经济增长=GDP”转变为“发展=绿色GDP+人文GDP”。

2、小城镇低碳发展的具体思路

小城镇在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中的分工的功能,主要是承担当地农村政治中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职能,以及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功能。一方面,小城镇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和民俗底蕴厚实,一般分布于广阔的田园中,直接与农村和农业生产相联系,是当地农产品交流和加工、服务聚集地;另一方面,不同小城镇在规模、产业分布、资源禀赋和分工职能上差别也较大。因此,小城镇低碳建设的总体思路为:统筹城乡资源,将城乡业态、生态、文态、人态相互融合,综合分析优势条件,从中提炼自身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找准特色定位,打造特色小城镇。

(1)融合生态环境

生态即指小城镇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水文(江河、湖泊等)、地形(河谷、低丘、高山和水网等)、植被(种类、根植状况等)及气象(光、风、雨、温度和湿度等)等自然类型要素及其构成和表现的具体自然要素和衍生的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要素,在城镇布局上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乃至所处交通位置,因地制宜巧妙布局,留出生态空间和自然景观,使城镇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能体现地方特色。

(2)融合产业形态

一般来说,小城镇没有大型的工业,其业态分析须统筹城乡资源和农业产业,结合城乡分工,将农产品的集散和加工业集聚在城镇,将一、三产业有机融合,确立主导产业或特色优势产业,依据主导特色产业的经济特征、要素组合和运行方式,规划城镇的布局形式,实现土地的混合与集约使用,构筑独特的城镇形态与城镇风貌。

如小城镇的种养农业与农产品初级产品的流通需要建设加工集散中心,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促进农业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的必然要求;村镇企业可借助工业发展,创建新兴工业产业园,实现规模化与集中化,给当地及周边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空间;村镇旅游业可通过实现专业化、优化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区,吸引与稳固客源,为旅游业产业化创造条件。

(3)融合文化形态

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也能有效展现城镇的地方特色。围绕地方传统文化,提炼自己的场镇风貌地位,塑造地方文化特色,城镇建设中把该保护的保存和展现出来,在城镇风貌总体设计、城镇建筑风格,城镇建设项目内涵等都充分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形成城镇独特性。

(4)构筑良好人文状态

良好的城镇形象,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城镇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因此,技术设施和公共设施需与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除配套齐全、功能完备、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外,进一步综合文态、业态因素,突出和强化某一方面的设施和功能,体现地方人文状态和民生水平,其突出的部分即可形成该城镇的特色。

三、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路径

小城镇低碳建设的重点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碳减排的发展,带动碳减排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制度创新可以鼓励居民的参与,在最基本和最初的消费和日常生活中贯彻节能减排的理念,以促进全民低碳的生活方式。

为了实现城镇低碳发展,需要从城镇的生产、生活、交通、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低碳排放。

1、城镇规划低碳

小城镇低碳建设应规划先行,其规划的目标是建立新型的节能、节地、高效、便捷的城市形态。城镇公用设施系统的规划,主要包括能源、交通、给排水、环卫等几个系统,政府对其设计有较强的引导和控制能力。城镇公用系统从城镇的能源输入,经过城镇建筑、交通到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过程,再到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输出,集中反映了城市碳排放的全过程,是城镇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阵地。政府若是在城镇公用系统规划中发挥良性主导或引导作用,建立一套倡导节约、环保与健康的完整性规划标准和行动计划,将对城镇低碳建设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当前典型的小城镇公共系统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采取的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方法,往往存在上位规划对小城镇规划引导缺位问题,不利于小城镇低碳建设与特色发展。因此,对小城镇应进行单独分析与针对性部署,从小城镇本身具有的产业基础,结合当地的地理风貌、自然禀赋、人文形态、区域优势等条件制定城镇低碳发展规划,并保证规划的超前性,引导性,经济可行性,可操作性。

2、能源低碳

能源低碳的目的是城镇能源供应与使用清洁化。开发清洁能源,是指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除了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外,还包括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新技术与新工艺。

各小城镇应结合本地的独特资源优势,选择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本土化落地,有效推进太阳能、风能、水电、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城镇社区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居民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工程、风电清洁能源供暖工程、智能微电网建设等),与城镇建设和谐共进,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力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争取小城镇低碳经济向未来的理想形态“阳光经济”、“生物智能经济”、“风能经济”充分发展。

3、建筑低碳

建筑低碳的目的是城镇建筑节能环保、自循环、创能和安全适用。城镇建筑不仅要在建材的选取和建筑过程中力求降低能耗,还应在规划与设计上注意减少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例如光伏住宅和商业光伏一体化建筑),而不仅仅是锁定在居住面积、住房美观等因素,实现以利于建成入住后的节能。

城镇在打造城镇群体建筑风貌时,还需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一方面需广泛运用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进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水平,实现建筑节能;另一方面提倡与推广使用水循环利用模式,促进建筑节水。

4、交通低碳

城镇交通规划与建设中首先是改变以往“小农经济地主庄园式”的规划方式,打破城镇道路的“非循环”现状,提高交通效率;其次是需以人为本,首先考虑以良好的步行环境和便捷的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以促进居民低碳出行习惯;同时推进公共交通站点(车站、码头、机场等)的节能节水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小汽车膨胀,优化小汽车交通发展。

5、新兴产业园循环化改造

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在城镇产业结构低碳调整与布局时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生态园的建设,积极构建资源能源在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推进循环化改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料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6、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实施安全应用水工程,治理地表水、地下水,实行水质、水量双保障;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垃圾全过程管理(减量—再用—回收—热利用—安全处理);加强对城镇矿山、餐厨等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实施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工程,推行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治理,实施森林、山坡、湿地保护与修复。

7、生活行动低碳

倡导健康生活、低碳生活,并积极去实践。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而是指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不浪费。在衣食住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式转变;培育生态文化,减少一次性产品,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引导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健全城镇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

四、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1、制定与完善低碳发展的地方法规

法规是制衡,更是前导。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内部分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必须加快制定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加强与低碳经济有关的立法和执法,特别是要制定有利于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各种体现低碳经济理念和原则的单项法规或条例。如《湖北省绿色采购条例》、《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湖北省清洁生产管理条例》、《湖北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办法》、《湖北省城镇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湖北省城镇建筑材料回收管理办法》、《建筑材料循环条例》、《湖北省商品包装管理办法》、《食品回收管理办法》、《包装容器和材料收集循环条例》、《家用电器收集和循环条例》、《汽车回收循环条例》、《电池回收管理条例》等,保持法律同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

2、确立与增强企业支持城镇低碳建设的责任感

企业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否能够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清洁生产,主动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规范城镇企业的准入标准,强调企业在废弃物产生方面的源头作用,明确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以清洁生产力规制企业自身的行为,对促进低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推行企业违法排污公开道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并建立环境奖励基金,鼓励群众举报。这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适应低碳实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省在企业责任法规建设上还是一片空白,可以优先进行企业责任规章制度方面的尝试。

3、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与示范区建设

农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形成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环境。工业方面,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并加快传统行业和企业的改造,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选定2—3个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实施,在园区所有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间建立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现区内生态环境改善、污染零排放。旅游方面,大力开展湖北生态旅游,科学、有效地发挥湖北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尤其是鄂西地区)、重点自然风景区、重要景点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城市建设方面,对有条件的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规划,重点建设高效低耗、可持续的生态城市。

4、加大低碳经济科技问题研究的投入

政府是低碳发展的关键性力量,补贴、激励、税收、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市场开阔等一些列优惠政策是低碳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归根到底是由企业和科研机构来做。政府的角色是扶持,扶持的关键是资金的扶持。因此,一方面省发改委会、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明确研究方向,建立与完善国家级低碳实验室、省级低碳技术工程中心,企业低碳技术中心,依托重大低碳工程与科研项目,集中开展低碳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优惠的投资政策,如长期低利率贷款模式以及专项基金的扶持,或是在二板市场的准入制度上给与低碳产业设立宽松标准,提高其融资能力,以加速低碳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5、努力提升公众对“两型”社会的认识

实施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舆论传媒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市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总之,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和知识经济一样,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只有努力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力度,走以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碳减排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小城镇低碳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DF036)的阶段性成果。)

[1]中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战略[M].科学出版社,2010.

[2]李红梅:“三农”窥镜的城镇化发展研究[M].知识出版社,2013.

[3]李世庆:新型城镇化形势下成都市村镇建设新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白云、王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建设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