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2015-01-02江浩然

金融经济 2015年16期
关键词:小企业监督评价

江浩然

(恒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1.引言

控制论是一门研究关于系统信息的转换、利用和控制的规律的学科。控制论提供了对于控制概念的经典定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该公报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组成。本文侧重于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础上对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流程与方法的探讨,根据小企业特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探索企业会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及模式。

2.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2.1 相关理论

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COSO报告。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是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并且实施的,为达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该框架统一了人们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认识,并为人们在实践中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标准,成为最具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之一。

我国财政部等部门于2008年和2010在科学总结我国企业先进的管理实务,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相关内部控制法规。目前内部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有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小企业无论从规模、会计体系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备情况都不及大型企业,而且拥有自己的特点,而很少有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研究,本文希望能为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2 体系建设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阻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除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主要还是没有为企业的长久发展考虑,只从短期利益出发,担心内部控制制度束缚自己的手脚甚至侵犯自身的利益

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及委托方、税务部门、以及信贷部门等企业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财务信息的合规性,即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符合会计政策法规要求,受会计信息使用者监督。

小企业的特点给实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带来了重大挑战,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较大的人力资源及资金技术投入。这一成本相对于小企业的规模而言,负担很重。加强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最为重要的收益是,增强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

2.3 构建目标

企业产生财务舞弊的最根本原因往往是管理问题导致的经营业绩不佳。因此,内部控制应该从财务报告导向转到价值创造导向,小企业尤其如此,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上,这样内部控制便不再是企业管理的附加,而是一套能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帮助企业抵御风险的管理系统。

3.内部控制构建

本文首先分析内部控制的演变历程及内涵,研究内部控制机理,分析小企业的特点,从内部控制角度对小企业进行划分,运用COSO框架及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探讨了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构建的整体思路,内部控制环境,以及内部控制的构建步骤及方法;介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方法有助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并探讨企业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效果。

3.1 建设步骤

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包括制定和实施两个重要步骤,管理层应保证每项业务活动都有恰当的政策及程序,并确保这些政策及程序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从而能够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及企业目标的实现。

(1)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控制度的基础和关键。会计系统的建立即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考虑企业各部门经营管理活动因素,还要考虑发生在企业业务发生和处理的特点及程序,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和业务操作流程融合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程序。

(2)制定内部控制政策。企业制定内部控制政策,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确认关键控制点等。对重要经济业务活动实行重点控制、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重点控制政策,而不应该使内部控制政策大而全,缺少重点,使得业务部门难以理解,也不易执行。

(3)建立内部控制流程。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及经营管理活动,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制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相关业务流程。

(4)确认关键控制点。企业确定内控关键控制点应考虑的因素有:该控制点应该能够有效的衡量业绩;该控制点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且能以最小代价及时纠正偏差,该控制点的控制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

3.2 控制方法

(1)职责分工控制。小企业考虑企业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对关键岗位实施内部牵制,如授权批准、审核监督及财产保管同时由管理层担任,同业务经办、会计记录相互分离,同时对管理层的管理权限进行程序性控制。

(2)预算管理控制。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可自上而下式的预算编制程序,管理权力集中在公司领导层。而自上而下式适用于集权制管理的企业和产品生产、经营单一的企业。

(3)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是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以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4)会计系统控制。企业财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和执行的关键环节,其自身内部控制的好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影响也很大。

3.3 评价方法

为确保内部控制目标能够实现,建立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的、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需要监督控制机制来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转。根据监督控制的内容和频率的不同,监督控制可分为持续性监督和专项监督。

持续性监督又称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是对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所进行的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3.3.1 持续性监督方法

(1)制定日常监督评价规范和标准。持续性监督评价需要而且能够对日常监督进行规范,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获得内部控制运行信息和证据。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过程中,经营管理层应及时取得内部控制持续运转的证据。

3.3.2 专项监督和评价方法

(1)选定监督评价主体。小企业基本以自我评价为主,企业应选定内部控制监督部门采取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形成检查结论并出具书面检查报告,再由管理层对各个部门的评估结果进行考核。

(2)确定监控的范围及频率。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和频率,取决于风险的重大性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于专项监督和评价来说,在选定评估主体后,应在内部控制系统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评估,其覆盖的范围、深度和频率应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3)选择监控方法。常用的专项监督评价方法包括核对清单、调查问卷和流程图技术等,制定评估程序,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

(4)开展监督评估过程。监督评估主体应该了解每个内部控制要素,了解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原设计的差距,修改和变更是否恰当,并确认控制制度对已定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提供合理保证。

4.结论

本文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结合小企业特点,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探讨适合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构建方式,文章的主体结构以建设内部控制环境为起点,在企业财务体系的基础综合运用内部控制方法改造业务流程,并以沟通和监督评价作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保证,通过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特点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本文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风险管理框架根据小企业特点,提出了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及方法。

(2)本文根据小企业内部控制原理及方法结合实践对小企业建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实践进行了探索。

我国加强了对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同时小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小企业准则的颁布实施,小企业财务体系的完善和内部控制的建设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显著,小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空间也更为广阔。

[1]王晓莉,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6.

[2]铁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CSA)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1.4.

[3]闫飞雪,新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03.

[4]财政部等,内部控制评价指引[Z].2010.

[5]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Z].2011.

猜你喜欢

小企业监督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监督宜“补”不宜“比”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电镀厂涨价搬迁 卫浴小企业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