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开发探析
2015-01-02兰桂华
兰桂华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金融专业实践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导致该专业与金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深度合作非常困难;另一方面,金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具有本专业独有的优势。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发金融专业实践课程,能有效提升提高专业实践课教学效果。
一、当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金融业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等金融业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在金融营销方式上,由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经营理念上,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转变。传统的金融专业实践课程开发更多注重的是前台员工或客户经理基本业务操作技能的训练,它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特别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营销技能,能够根据产品特点制定营销策略,并掌握网络营销能力;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还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的业务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专业标准划分过细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将金融专业分为九大专业类别,国家层面的专业划分过细、相似。虽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制定了金融各专业标准,但是不同金融专业培养目标趋于一致,比如同一专业射钉多个差异明显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的就业岗位。学校层面大多没有制定与企业岗位需求配套的专业培养标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能准确指导学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3、职业能力定位不准
职业学校对金融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研究不细致,导致制定的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正式上岗前还必须接受企业的岗前培训;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分不清中职与高职学生能力的界限,人才培养标准同质化,满足不了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4、知识能力定位混乱
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金融企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和过程不了解,教学中把握不准理论知识的适度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相关课程知识点重复,没有优化协调;知识衔接性不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程没有延续性,贯穿基本职业技能的课程主线模糊混乱。
5、课程标准制定粗放
金融专业一般都制定了课程标准,但是课程标准流于形式,课程单元的细化标准不到位;授课内容与深度把握受教师水平制约,课程标准严肃性不够;教师随意修改课程标准,缺乏课程教学团队,或者教学团队不能再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教案的编写上发挥团队智慧,也很少吸收行业专家参与。
6、课程开发过程流于形式
实践课程的开发必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开发过程要经过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根据金融岗位技能需要确立课程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严肃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实施方式。但不少学校的开发过程流于形式,更谈不上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二、国外职业教育实践课开发经验借鉴
1、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制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和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一种高职教育形式。德国的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强调的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实际联系理论,在课程设置上不追求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是按照区域经济社会的需要设置学科和相应的课程。德国职业院校有大量的兼职教师,到学校代课或指导学生,他们本身是企业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其代课量占到整个职业院校课程额的25%[1]。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一般要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并且通过由工商联合会的考核方能毕业。
2、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意思是“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将技术教育及继续教育结合到一起,进行开发、实施与管理。TAFE课程的开发依据是由行业培训咨询组织制定,并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批准后颁布的培训包。TAFE的课程开发从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入手,分析确定能力体系,在结合教学领域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课程,最后根据课程学习顺序设计出课程实施方案。职业院校都会从企业聘任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多种方式进入企业,借助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实习教学[2]。
3、北美的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意思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美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明显区别于欧洲及其他地区,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促进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这种职业教育理念更具有人性化(职教论坛,2014.5)。CBE的课程体系中,针对学生每项能力的教学,采用了学习包的方法。学习包开发的人员的组成一般包括学习包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开发专家就开发方法和程序上提供指导;行业专家则就具体技能培训环境提供设计、就具体技能的培训内容提供咨询、就具体技能的操作程序、方法与标准提供咨询等;教师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与开发包专家和行业专家紧密合作,开发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指导书等各种学习资源。
4、新加坡的实践课程模式
新加坡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继续教育和培训,让每一位国民都有机会提升职业技能。职业学院采取灵活的“模块式课程”,具体包括培养学科基础的核心模块、培养基本技能的就业模块、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模块和拓宽学习领域的选学模块。新加坡的实践教学通过建立“教学工厂”的模式进行,“教学工厂”是学院制的,它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工厂”以学校为主体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企业的岗位需要选择教材、组织教学,在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借鉴国外经验开发金融专业实践课程
1、引进来走出去,建立开放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发展呈现出国际趋同的趋势,通过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金融职业教育的国际同步发展;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建立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关系,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以派遣访问学者的方式派遣职业院校教师到国外学习,培养具备先进职教经验的教师。
2、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集中于证券、保险、银行以及其他新型金融机构。专业就业方向的宽泛性有可能导致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注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要有相应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年了解专业就业群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专业方向的选择从大二时开始。专业课程对应不同的就业领域,分别设计不同方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在二年级进行专业类别的选择。比如选修银行就业方向学生,要同时选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服务礼仪、银行信用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等课程;选修证券就业方向的学生,要同时选修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证券经纪、财务报表分析、期货投资等课程。这种安排可以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能获得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3]。每一不同培养方向应该指定必须获取的职业资格证,这样就解决了课程太多,职业资格证固定在某一个证上面而缩小了整个专业学生就业面的问题。
3、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课程标准的设计必须充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系统学习完成专业课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金融岗位工作。在国家推动制定金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实现金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按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设计实践课程;改革教学流程,依据金融服务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业务模块;改革教学方法,通过金融企业真实案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在设计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金融职业岗位对从业者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课程标准的反复论证与设计工作。根据岗位工作过程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明确。
4、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诸方面[4]。在明确学生主要就业的职业群的基础上确定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据此确定出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实现要具体落实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课程都应该有该课程独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同课程间内容的选取与前后衔接应该事先设计并按照规划实施。如“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这一模块内容,在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里面都会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没有必要在这几门课程里面都重新讲授一遍,可以在专业课程规划时,安排好在哪门课程里面详细分析,其他课程就只是拿过来应用。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那个经常性地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研讨等方式了解得市场信息,定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
5、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动实践课程的实施
金融专业课程实训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导致该专业要与金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非常困难,即使签订了协议,实际操作也难以有实质性的深入;另一方面,金融专业的校内模拟实训可以高度仿真真实工作场景,比如接收实时证券行情,通过模拟交易软件,就可以实现真实交易环境下的的证券模拟实训。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表现在单向合作上,即学校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对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培训,但不一定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依据这一现实,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建立稳定的企业参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机制,理论知识部分校内教师讲授,实训实操部分由企业专家指导;二是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与开发教材;三是与企业共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四是灵活多样的其他形式,如聘请企业专家讲座、专门针对性的开设由企业专家主持的课程等[5]。
6、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构建实验实训模式
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口,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金融专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专业优势,在模拟交易软件的支持下组织学生开展金融投资实战,积极探索“赛、训、证融合”的形式与渠道,构建良好的金融技能大赛机制,将课程教学与金融技能大赛、学生职业资格考级考证有机融合。
7、建立金融专业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
金融专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构建教师、行业专家、学生共同服务社会的体制与机制。以此提升学生的金融服务实践技能,同时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本专业可以发挥专业之所长,为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行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以及为社区居民、高校学生开展理财科普服务与理财通识教育服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活动、理财沙龙等机制,探索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与渠道,实现行业专家与师生共同开展社会服务。
[1]姜锋.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工程师摇篮[N].中国教育报,2014.5.7.第2版.
[2]费爱伦.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概览[J].职教论坛,2006(9).
[3]蒋丽华、王亚鹏.试论高职课程开发与职业要素的渗透[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2).
[5]兰桂华.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发思路[J].职教通讯,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