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015-01-02芦奕郡
芦奕郡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外汇等业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承担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支柱作用。金融市场高昂的市场交易费用和社会资金供求双方对市场信息拥有的非对称性,构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
一、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是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理论的根基。最早的古典学派经济理论中有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即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现代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学说有: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竞争优势理论、国际比较论和竞争动力学等不同观点。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指标数据库的定义是“企业每单位的成本获得的增加值变化的广度和速度”[1];还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实力、营销策略、产品质量、管理基础等方面”[2];“企业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的概念。它由三个部分构成:现实的市场国际竞争力、潜在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将潜在国际竞争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3]等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个分领域。目前来看,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中,运用自身技术水品和综合优势,开发优势产品,提高服务质量,进行差异化市场营销,并最终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自身效益和价值最大化的综合能力”[4];笔者认为对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表述如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前景上的能力和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有影响力的有: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关于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金融指标体系、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名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美国CAMELS评级体系。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一千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其主要考核指标有:银行的资产规模、一级资本、盈利能力、银行经营稳健状况、竞争实力以及其他综合指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被广泛加以研究和应用;CAMELS骆驼评级系统检测及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以下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盈利能力(E)、资产的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侧重于从风险的角度来评价。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如焦瑾璞在《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1)建立的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现实国际竞争力、潜在国际竞争力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王纪全(2005)对我国上市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产充足率、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公司品牌、业务创新的技术水平、业务结构、流动性这九个方面。曹永栋、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2012)中把指标分为现实国际竞争力指标和潜在国际竞争力指标,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其中WEF和IMD是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宏观评测,对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参考作用有限;《银行家》的评价指标侧重资产的规模和综合国际竞争力;CAMELS骆驼评级系统侧重于从风险的角度进行评价。中国几位学者的研究中,都各有创意地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类如现实和潜在国际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等方面等等。但部分研究在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确定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研究结果可能出入较大。
四、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前,拥有一百多年历史、数千亿美元债务,当时美国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其以6 130亿美元的债务规模,创下美国史上最大金额的破产案。此举引发了股市动荡,揭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这给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至今,全球经济形势仍不稳定,而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也是最为人们熟知的金融机构,更加凸显出关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安全性和竞争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更加综合化、电子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业务趋于融合,银行同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商业银行内部,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服务的综合化趋势,如银行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上同时发展理财顾问业务,开展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为顾客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和服务深度,控制好风险和成本管理。其次是服务的电子化趋势,随着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的扩张,业务处理电子化导致业务处理人员和柜台人员减少。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首先是与之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资本、债券、票据市场的业务逐渐趋向融合,商业银行的融资角色正在弱化,因此商业银行要警惕在交叉业务上市场份额的下降。其次是来自高科技企业的竞争,美国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曾宣称,传统的商业银行将在21世纪像恐龙一样走向灭绝。此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和抢占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中国银行业造成了冲击,也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发展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不利因素也是挑战和机遇。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强化自身资本建设,加快创新的步伐,能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由传统银行角色转向综合服务金融机构,就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学上的重要概念。就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来说,其含义就是银行根据客户的需求,兼顾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发展策略,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使该产品或服务成为银行的品牌特色,从而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根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跟随性市场定位战略,如果各家银行都使用相同的经营模式,提供相同的业务服务,就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经营效率也会低下。市场定位包括客户定位、产品和服务定位、地理定位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计算机等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带来新的市场定位机会和核心业务培植的可能。各商业银行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求新颖的市场定位,确定特定目标区域和目标客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提供综合化、一体化的服务,也可以进行目标客户的分类,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发展结算、理财、个人银行或者其他某一方面的特色优质服务,进行自己的品牌建设;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定位个人业务、中小企业融资等地方需求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劣,其需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并同时要注重风险管理,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面临的有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来自环境的市场风险、自身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和职工的操作风险等。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跟随性市场定位战略,如果各家银行都使用相同的经营模式,提供相同的业务服务,就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经营效率也会低下。因此,要在保持自己已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企业核心国际竞争力,构建健康活力的商业银行竞争市场,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 曹永栋,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J].财政金融,2012(1):66-74.
[2]岳玉霞.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与评价[J].财经界,2012(3):124.
[3] 周毓萍,陈中飞.基于外部利益相关方博弈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J].武汉金融,2012(7):46-48.
[4]王 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综合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N].怀化学院学报,2012-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