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问题及风险控制
2015-01-02葛馨
葛 馨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4)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开放后外资的涌入对我国金融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已经显露无疑。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的场所,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同时,我国银行的经营环境大为改观。金融市场竞争的激化,也使得产品创新、营销在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众多外资银行的陆续涌入,促使国内商业银行群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逐渐明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商业银行为保全和扩大自己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经营中不断思考新出路,使出浑身解数维持自己占有的一块市场蛋糕。在不断的发展与竞争中,各行也充分认识到,转变经营目标,调整发展策略,树立营销观念,应用营销手段,创新产品内涵。随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自身的市场地位得以稳固,进而在众多的同业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在众多的竞争策略中,产品创新就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与青睐。
(一)加强了在中间业务中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巩固和发展国际、国内结算业务、票据承兑业务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发展代理保险和代理证券等新兴的业务;开发利率互换、比重互换、利率调期、远期利率、远期外汇买卖等可行业务。提高资金流动速度,充分利用客户资源,掌握客户信息,规避风险业务。国内结算线条在把握市场,收集分支行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论证,研发创新了三款国内结算新产品,为丰富结算种类、创新收入来源拓宽了渠道。其中包括全力推出方便通关客户的“关税通”产品、解决财政部门“罚缴分离”的“财政缴费通”产品、适应房屋征管补偿政策出台的“房屋拆迁补偿链式产品综合服务方案”。国际结算线条推出的“跨境人民币汇付达”产品研发以产品为抓手,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有效拉动对公存款的快速增长,极力提升国际结算市场份额。
(二)发展了资产业务创新
不同银行针对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在创新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结合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动和地方的经济特色,开辟专业贷款项目,改进贷款方式,增加贷款种类等。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把握产业政策,例如建立“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将农业产业链横向拉长、纵向切片,深入分析农业产业链网络不同节点的发展特点和业务机会,寻找业务切入点,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结合本行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创新组合,确定不同环节的业务拓展重点,全面介入农业全产业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环节提供不同产品组合包,最终形成适用于农业全产业链的“一链四包七十二项产品服务”。
(三)推进了负债类业务的创新
加强业务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业务的科技含量,开拓对于多种市场相关联的业务。通过增加科技等的投入,建立电子转账、支付、清算系统,推出多功能的金融工具,组织资本市场资金回流,拓展资金来源。
(四)加快了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
建立产品研发部门,建设专业研发队伍,整合各业务优势,研判市场发展态势,推进产品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产品创新带动业务发展,以产品经理队伍建设推动产品创新的推广。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研发产品相对较少,复制推广产品较多
虽然目前在全国推广的新产品较多,但自主研发产品不足。有些所谓的创新产品是已经研发,但尚未办理;还有一些创新产品,是借助市场机遇,从国外引入、简单模仿的产品,这一类金融产品创新层次不高,同质性较大,极易被模仿复制。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客户需求为中心”,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市场发展的深入研究、客户需求的了解,加之定位差异不大,也使得部分商业银行产品种类、结构及服务功能大同小异。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例,深发展银行首先在国内开创性地提出了“1十N”供应链融资理念,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效仿,虽然在产品名称、试点行业、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核心客户锁定上下游客户,开展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三个方面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高、复制推广简便。
(二)创新动力不足,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银行缺乏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围绕市场变动、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的意识且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推出的服务产品,主要是推出结构性贸易融资或基于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大多仅是满足链条中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没有推出一种服务产品来有效满足供应链条中企业的综合化、全面性金融需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现有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辨认各种权利凭证真伪,了解企业抵押物规格、质量、净值、销售市场以及承销商等具体细节,工作繁杂琐碎,超出银行专业范畴,已无精力开展相关创新;另一方面是银行传统利差优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供应链金融具有创新性、整体性以及金融技术含量高等特点,这对商业银行风控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我国开展供应链融资管理的商业银行,还未构建单独的供应链融资运营机构,总分行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部门和专业化的操作平台,导致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质押物评估、核库、拍卖、处理等方面,缺乏专业化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手段。同时,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管理以及动产担保等方面,商业银行也都缺乏体系化的风险防控机制,不能统筹衡量和识别核心企业信用风险、交易风险以及外部机构监管风险等因素。此外,商业银行在分辨企业间是否存在真实贸易背景方面,主要凭借年度财务报表、担保抵押估值等静态分析,还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具体交易情况。
(四)商业银行信息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与电子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国际上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先进银行已经实现信用证贸易下的银行及买方单证统一处理、企业之间通过电子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信息查询、报告定制等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了银企双方合作的自动化和便捷化,为银行创新更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提供了机会。反观国内,银行金融信息技术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在信用证、出账、应收账款票据确认等方面仍以人工确认为主,还不能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以及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对接。这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也增加了银行操作风险隐患。新产品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虽然已推出新产品管理办法及操作细则,但报备流程过于繁琐、复杂,按照新产品管理相关要求:各一级分行在新产品正式投产前,要报送同级财务管理部门,同时报备总行产品管理部门,同时抄送总行风险管理、法律合规、财务管理、管理信息中心、办公室、运营服务总部(客服)、创新研发部等部门。与此同时,新产品报备与新产品审批所涉及部门不同,要求不一,许多创新产品是基于市场短暂机遇的机会产品,推出投放需要快速反映,但往往由于报送、审批环节过于繁复,导致产品批复得到,但市场机会已经流失,错过了推广的最佳时机。
(五)新产品考核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对新产品的考核激励制度不一,新产品审批流程执行不够规范,信息报送质量不高,在现有的考核机制中,未单设业务和产品创新指标,激励引导不够,研发人员及产品经理积极性不高,没有指标考核、创新激励的约束与推动,使创新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只有建立科学、动态简便可行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引导和鼓励客户参与银行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使银行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围绕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不断捕捉市场机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用新产品、新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发展,形成健康有序合规经营的有利环境,推动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六)新产品推广有待进一步细化
由于新产品以条线部门作为牵头推广单位,面对同一客户群体,不同条线有不同产品与之适应,且产品之间存在部分可替代性,由于部门之间考核指标、经营业绩等要求,各条线部门缺乏有效沟通,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出现产品组合不充分,联动效应较低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业务规模大、经营范围广、组织机构多,要保证创新机制的顺畅、创新秩序的稳定、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难度较大,如何整合资源,将新产品推广更加细化、实现创新效益最大化是管理者需要考量的深层问题。
(七)产品创新专业团队建设滞后
目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都缺乏创新产品的专业团队,缺少对客户需求、市场变动分析研究的专业团队,对创新渠道狭窄。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属于科技密集型岗位,对知识构成、市场理解和创新理念等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规范和培养模式,这也使得金融产品创新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产品推广者的支持和对创新产品的深入理解。传统的银行客户经理存在着难以准确深入地掌握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详细内容和特点,这个弊端也造成了高附加值的金融创新产品难以推广。
三、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及控制
我国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政策风险、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和商业风险。会遇到以很多形式和表现存在的创新风险,要做到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完善风险控制措施,评估风险控制程度,逐渐提高风险监控能力。
一是所创新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信息搜集方法不当,目标群体选择不当,分析工具使用不当等,都会造成这种风险。二是金融产品创新与实际银行运营情况脱节,成本预算不清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形成的原因包括成本核算失误,相关部门缺乏沟通,金融工具使用不当等。三是同业产品带来的竞争冲击的风险。这种风险在信息不可得的情况下发生。四是监控完善措施的无效所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对监控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人员对金融产品创新中的认识不明确。
针对以上的风险,应该根据具体风险研究出具体的监控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一是可以通过借鉴成熟的经验和案例,或与更成熟的公司或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并进行内部宣传培训。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分析客户需求的水平。二是逐步建立起业务计划书的方式模型,形成创新业务的多种模板,争取形成比较成熟的、可以复制的模式。同时,应不断积累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种数据,形成参考数据体系。三是加强对同类市场产品的研究,通过购买外部专业公司的同业分析报告,主动搜集相关信息,积极进行市场研究,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冲击。四是加强创新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决策人员的素质的决策能力,共享各种经验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