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和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发展研究——基于大数据视角
2015-01-02罗杨
罗 杨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网上银行和网上信贷平台;红岭创投、畅贷网、宜信网、人人贷等机构为个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便捷借贷新通道;融360、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等提供融资产品搜索、借贷备案登记和投资者与创业者撮合等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东京商城等搭建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以阿里金融为例,2010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6亿元注册资金成立浙江阿里小贷公司和重庆阿里小贷公司,将小贷搬上互联网。至2013年5月,阿里小贷服务商家超过25万,贷款总额超过400亿元。未来,在新一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以及各种交互式网络公司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这种业态完全有可能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地位。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各种监控系统和传感器的大量分布,全球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人类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它具有4V特点:一是容量巨大(volume)。数据量级已从TB发展至PB乃至ZB,可称海量、巨量乃至超量,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35.2ZB。二是类型多样(variety)。相对于以往便于存储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越来越多涵盖了以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以视频为例,在连续监控几小时的视频中,能够提供有效信息帮助刑侦人员破案的画面可能只有三五秒。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流往往为高速实时数据流,而且往往需要快速、持续地实时处理;处理工具也在快速演进,软件工程及人工智能均可介入。
对大数据的开放和应用将对社会、商业和个人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而做出,而不依赖于经验和直觉。伴随着数据的大量积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利用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的能力将会无限放大,数据将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人数出现了巨大的增长,CNIT-Research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2%,较2011年底的41.5%提升了3.7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近2.5亿人,网络购物人数占网民人数41%,较2011年的35.7%提升了5.3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网络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高于美国的5.2%。人们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购物平台等其他网络工具,留下了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将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竞争中各方对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有两大主力军:现代IT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主要拓展第三方支付、P2P信贷、网络小额贷款等业务;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则日益互联网化,最为突出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电子商务化,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电子商务平台、线上金融平台等业务。
在我国,互联网企业诸如阿里、京东、苏宁正在全力介入互联网金融,未来电商服务平台、网上支付、物流快递,这一整套所构成了它的商业基础设施。这些现代IT等新兴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带来的是消费模式、商业规则和渠道的颠覆,对金融业最大的贡献是征信手段的创新。互联网企业以免费平台为基础,聚集大量的用户,然后通过小额信贷等控制从生产到销售、物流,这样构建一条产业链。通过兼并等控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集团化经营,形成一个生态圈,全面的了解个人的信息和偏好,这样就拥有了从生产到消费海量的客户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达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以阿里金融为例,通过支付宝钱包、淘宝与天猫平台、小贷公司、物流公司及菜鸟网等,全面的掌握个人的信息和偏好,可以遇见未来阿里会加大对各个领域的渗透,以此来更加全面的掌握各种数据,阿里未来的三大核心:平台、金融、数据。通过挖掘消费者需求、高效整合供应链满足以其需求,阿里巴巴正在从B2C全面走向C2B。决定这一竞争力的则是信息技术的高低。2012年11月11日,支付宝成交金额191亿,其中天猫132亿,淘宝59亿。凌晨的第一分钟,就有1000万人次上线抢购,2014年更是达到了471亿,其中移动端243亿,面对如此高的点击量和成交量,如何保持平台的处理能力和系统稳定性,确保每笔单都能正常成交,这对数据的控制和平台的稳定有极高的要求,体现了阿里对大数据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而阿里金融以阿里所拥有的大数据作为平台,实行贷款预警和贷后管理。然而这些互联网企业对大数据应用也存在不足的方面:由于进入时间短,互联网企业如何更好的将大数据应用到金融领域还缺乏实战积淀,对大数据金融分析平台的构建容易产生缺陷,对金融风险的防控还存在很大不足,而这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深化,数据将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已成为银行业界的共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于十年前开始以数据仓库系统建设为标志的大数据开发进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大部分较有实力的农商行、城商行也已于近两年逐步尝试通过大数据开发来提升整体业务创新与经营管理水平。以工行为例,目前,工商银行的“IT大脑”——大型数据中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业务处理能力在全球同业中首屈一指,管理和维护着约6亿个账户的数据,日均业务处理量1.7亿笔,峰值业务量超过2.1亿笔,现每秒钟同时处理5000多笔业务。同时,该行的业务营运能力也是同业中的翘楚。遍布全球的1.6万多家营业机构、5.9万台自动柜员机、3.9万台自助终端、80多万台POS,以及强大的电子银行系统,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在工行每年的人民币结算量达1350亿元,每年电子银行的交易额接近300万亿元,每年自动柜员机的交易金额为4.8万亿元。在业务量迅速攀升的情况下,工商银行信息系统的整体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工商银行信息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银行特性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通过在大数据领域的不断投入和自主研发,在客户服务、电子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各方在大数据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大数据极大地冲击了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对数据的管理模式以及决策方式,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保证数据是可靠和可用的基本前提下,它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面临着诸多严重的挑战:
1.随着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劣质数据也随之而来,导致数据的质量低劣,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事实表明,大数据在可用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国外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美国企业信息系中1% ~30%的数据存在各种错误和误差,美国医疗信息系统中13.6% ~81%关键数据不完整或陈旧,国际著名科技咨询机构Gartner的调查显示,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中超过25%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不正确或不准确。
2.由于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忽略掉,因此,埋下了隐患——一旦这个小概率事件发生,其对系统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3.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消费者的偏好和条件是不稳定的,数据分析只能说明历史,而不能用以准确预测现在和未来。如我们知道存在需求的“电商制造”。麦肯锡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网络零售每发生100元交易中,约61元为转移消费,即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消费。而另外39元消费额则是由互联网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39%的消费根本不会发生。按2012年约1.3万亿元的电商销售额计算,约5000亿元消费力是“电商制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实惠,电商一直被看做“省钱利器”,现在电商普遍实行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连年亏损,如果一旦电商提价,将可能导致消费出现重大转移。
4.数据分析模型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进入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环境的经常变化,使得分析模型中各种条件和指标的选择并不完全客观,因此运用的模型也会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5.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信息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两块,一是大数据下的数据存储的安全,具体来说,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同时对数据的容灾机制要求比较高。二是大数据下信息本身的风险,主要有信息泄露,犯罪分子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最后有机会获得更精准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本身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对银行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军互联网金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发挥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的优势,银行和互联网企业有必要采取如下一些对策:
1.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应积极与政府部门和其它拥有大量数据的企业或机构合作。双方应尽量打通社会化大数据库,优化数据质量,提高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2.大数据分析需要有大数据的技术与产品支持,双方都应积极地开发更准确的模型产品和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例如实行校企合作,银行及各类互联网企业与高校之间可以寻找合作的结合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以科研资助形式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实现校企共赢的良性循环。
3.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应重视大数据及其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加强对敏感数据的监管,运用大数据技术应对高级可持续的攻击,以保证信息安全。
4.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既是相互竞争的两大主体,同时也需要密切合作。一方面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数据优势,积极提升中间业务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定制化服务的关键是数据,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力求简单化,未来互联网竞争取胜的三个核心竞争力分别是:以客户为核心,体验规划,以社交为核心的O20策略。另一方面也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银行的优势在于线下,线下有大量的优质大客户,信息非常的准确,不足是中小微企业和网民信息缺少。而互联网企业则恰恰相反,拥有大量线上的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和网民信息,双方应通过积极合作以谋求互利共赢。
[1]王梅,互联网金融面临信息安全和信任风险[N].新浪财经,2013,8(13).
[2]高二山,互联网金融迎发展“佳期”,融资新模式普惠大众[N].经济日报,2013,10(28).
[3]陈荣辉,数据挖掘在商业银行中的若干应用[D].,工程硕士论文,2006,11.
[4]陈冬宇,林漳希,网络信贷中的双重信任及其对信贷意愿的影响机制[J].福州大学学报,2013,01,第22-25.
[5]周锡坤,论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信贷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12,06,第 129-131.
[6]常晓,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3,08.
[7]冯军政,陈英英,P2P信贷平台:新型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博士后征文,2013,05,第 56-59.
[8]方方,“大数据”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博士后征文,2012,12,第25-28.
[9]巴曙松,大数据可解火微企业融资瓶颈[J].大数据机遇,2013,06,第29-31.
[10]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04,第14-16.
[11]李建中,刘显敏,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的可用性[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