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
2015-01-02向若丹
向若丹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长沙 410006
浅谈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
向若丹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长沙 410006
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产资源尚未进入真正的节约发展道路,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进行分析。
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潜力
一、走矿产资源节约利用道路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领域内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当今国际竞争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如果想真正走向国际领域的话,目前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说我国地大物博,但是我国基础人口数量的庞大致使我国在诸多领域内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特别是矿产资源一项上,虽然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在利用上一旦平均到个人的身上就避免不了要大大缩水,而且纵观近两年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虽然不能说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的时刻了。因为当前矿产资源的相对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不得不面对的基本国情,而且这种国情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讲,如果不能够真正发挥出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的话,所有和谐社会的建立,所有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宏图都会变成一种奢望和空谈。目前摆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除了充分挖掘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之外再无他法。
二、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
其实近两年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在观念上认识到了我国矿产资源节约的严峻性,而且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补救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在我国开始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已经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真正的朝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从当前的成绩上来看,我国的资源节约利用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尽管我们需要用到资源的地方也非常广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在开始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并已经应用到了实际的社会发展阶段。首先我们看,近20年以来,我国的金属、非金属的矿产资源消耗率一直在下降,从GDP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看,在1990年的时候万元GDP需要消耗的钢材资源是35kg。然而到2000年的时候只需要18kg,甚至于到了2010年的时候下降到了16kg,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发展步伐的逐渐迈大,我们会在未来拥有更高的人均GDP,而且在资源的消耗上我们会做到更加节约。其实对于我国来讲,在资源的节约上所作出的行动还不仅仅停留在节约的表面,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回收率也在不断提高,每年我国的矿产资源回收率都会比以往高出许多,特别是在许多金属矿藏方面,资源的合理回收帮助我们渐缓了对于矿产开发的渴望,并保住了我国自然生态中原有的矿产资源。对于矿产这种一次性消耗的资源来讲,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只有真正实现有效回收和利用,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保证这些消耗能源能够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在现代技术下我国为实现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在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的时间中,曾经被称为是工业“三废”的工业废品真正的变废为宝,为我国增加了高达千万的产值,而且这个数额一直以来都在持续上升的阶段,这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资源的节约与发展。
三、结语
不过虽然说我国在矿产资源的节约与利用上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我们在挖掘潜力的漫漫长路上才刚刚起步,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知道,我国的矿产资源占有量达世界的一半,但是矿产资源回收率却不足30%。而且在矿产开采、资源回收等诸多方面我们相较于国外来讲都有很巨大的差距,这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虽然我国我们相较于曾经的情况来讲已经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国际性的、是世界性的,所以我们不能将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我们必须要看到其他发达国家的领先地位,总有一天中国的名字要走在世界的前列,那么在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就必须实现合理化地利用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要有大批量的能源、资源被消耗,但是如果消耗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从消耗的效率上着手,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够做到百分之百的作用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来,如果资源出现浪费,这就是得不偿失的。国家要想发展避免不了资源的使用,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让使用做到真正的发挥价值和潜力,朝着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大步向前,世界是属中国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1]张菲菲,刘刚,沈镭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4).
[2]闫卫东,吴初国,崔荣国.“十五”期间中国矿产资源形势综述[J].中国矿业.2006(01).
[3]万会,沈镭.矿业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资源科学.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