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02孙晓希

科技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军队人才

李 玮 孙晓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 上海200433)

在当前编制体制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充分挖掘当前工作人员潜力的同时,更好的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军队医学院校建设工作,是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如何从传统的院校统一分配——任职教育培养——转业人才流动的比较稳定的传统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目前以招聘为主,人员流动性大,思想活跃不稳定的状态。如何全面提高军队医学院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当下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对军队医学院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的创新,首要问题是确定培养目标[1]。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梯队,为军队医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军队医学院校除保留少量现役文职干部外,主要通过公开向社会招聘文职人员,吸引优秀社会人才资源服务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军队医学院校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其必须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与很强的责任感,遵守军队有关规章制度,坚决保守相关军事机密等,必须做到政治合格,还应该熟悉军校独特的军队医学院校信息网络体系,强化安全保密教育。因此,在政治上打造一支合格的军队医学院校工作队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其次,军队医学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连贯性。因此,我们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业务骨干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对重点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细致关心,经济上适当激励,培养上适度倾斜,使之对军队医学院校工作产生使命感和归属感,能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军队医学院校工作中去。

院校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才梯队,才能保证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能稳定高效的持续发展。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要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必须重视人才梯队层次的建设,使这个人才的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培养模式实践

在确定以上军队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后,我们就遵循一定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从而达到通过培养模式实践,来达到构建一支能满足当前知识服务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队伍。

改革传统的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突出创新[2]。必须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把人才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心理契约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军队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明确军队医学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军队医学院校的价值就在于军队医学院校的服务实践活动对整个军队和学生个体发展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满足军队和学生发展需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确定军队医学院校工作人员的理想,那就是为了军队的发展,为了军事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这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前提。

确定了培养模式的价值基础以后,还要求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不但要考虑各个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从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等不同层次对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也要主动了解和针对工作人员的职业规划,对工作人员的心理需求进行回应和纾解,才能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军队医学院校事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更好的为军队医学院校事业服务。

2.1 业务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完善

针对军队医学院校工作专业性强,学科跨度大,综合要求高的特点,为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我们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并具有不同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性化培养方式。

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进人员,我们采取了在职培训,外部培训,内部导师,交流学习等方式,使其能尽快的适用工作环境,完成从学生到军队工作人员的转变,从职场新手到合格工作人员的转变。

根据新进人员的岗位职责,对其建立在思想品质,业务能力,团队合作,心理适应等各方面详尽的培养计划,新进人员必须按计划完成培训所需的积分,在经过审查考核以后,获得进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名单。

在完成新人培训,初步胜任本岗位工作以后,我们将对进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进行轮岗实习。在本教研室的各个岗位进行轮转,不但可以熟悉整个教学工作的流程,并能形成各个岗位密切配合,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

在轮岗结束以后,下一步就是定岗定责。在初步确定每个人的职责岗位以后,我们将对每位刚定岗的工作人员指派一名工作导师,由在本岗位上的资深人员担任。导师将负责其在工作启动阶段的指导,解答其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对其在职业规划,学术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进行建议。

同时,我们对各个阶段工作人员的心理活动将进行持续跟踪和疏导[3]。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前景,学术生涯,生活品质等进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损害工作绩效,带来恶劣的同事关系、家庭问题和糟糕的个人健康。通过柔性管理的方式,在尊重,理解,重视人才的基础上,调动每一位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在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为军队医学院校事业做贡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2.2 激励机制的完善

在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后,必要的激励机制,就成为方案顺利实行,实现人才培养的优胜劣汰的关键。只有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才能实现人才队伍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我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绩效,学术科研,学生评价,发展潜力等一系列方面对工作人员队伍进行考核[4]。对在考核中领先的人员,将优先晋级、调资、表彰、外送学习等,实现其在价值实现,经济利益,能力发展,精神满足等方面的需求,为人才开辟全面发展的绿色快车道。同时,对于考核相对落后的人员,我们将成立专门的导师组对其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力争发现其薄弱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尽可能的使其能达到工作的要求。对于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再适合军队医学院校工作的人员,在充分沟通协商的情况下,劝其更改自己的职业规划,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实现人员队伍的有序流动,优化组合。

3 培养效果评估

在确立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后,我们就遵循一定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通过评价结果来指导军队医学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下一步规划和发展。

图1 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评价实施过程

在对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成立评价小组,负责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评价人员的组成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对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评价可由上级机构、同行合作和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来共同负责,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价则可以由本教研室的管理学专家和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等联合建立评价小组,对某一具体岗位人才培养的评价,则可以由该业务的专家,骨干和接受服务的学生共同组成。评价小组的建立,不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而且应该在每个层面上都必须保证有学生的参与,才能达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

其次,评价小组必须确立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加强评价活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主要应该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部门间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同时进行奖优惩后。使评价结果能真正指导军队医学院校发展的方向,达到提高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目的。

在以上程序明确以后,就应该制定和设计评价方案,这是整个评价活动的关键。方案设计主要应该依照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目的,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方法步骤,需要对多因素的目标进行分解,用一系列的同层次目标来反映较高层次的目标。同时还应该确定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方法,如评价信息的采集,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系数的确定等等。

评价实施阶段主要根据以上指标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指标学习,使评价的主客体都能准确把握评价目的,减少评价过程中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应该确定信息采集的方法,必须保证信息的充分,有效和可靠,进行信息采集以后,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进行高效评价,保证信息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在信息收集和分析完成基础上,就应该对评价做出结论。对该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结论,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意见或建议。

在做出正确评价以后,军队医学院校应该利用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和调整。首先应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总结和报告,同时针对评价结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拟定详细的改进方案并指导工作实践,达到提高军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目的。

最后,应该对以上过程进行整体的总结并归档,作为以后工作改进和下一次评价活动的参考,从而不断的循环提高军队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4 总结

军队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对军队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编制体制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军队医学院校人才队伍,是目前各军队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议题。我们从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体系建设,培养效果评估三方面着手,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意义的创新之路。

[1]程光旭.突破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31-33.

[2]方志梅.正确处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56-57.

[3]刘爱玲.刍议心理契约构建与军队医学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

[4]胡进秋,王标,刘其芹.我院引进聘用制人员的做法[J].人民军医,2009,52(4):225.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军队人才
人才云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军队的4月1日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五代后周的军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