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分析
2015-01-01■陈欣,赵聃
■陈 欣,赵 聃
■1.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建设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大多数人眼中,“城中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是城市的污点。各大城市以改造“城中村”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可否认城中村改造对于中国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城中村土地的建设和重新规划,城市化程度大大增加,城市现代化程度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路网进一步疏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素质明显提高……然而当我们的城市已经发展的足够巨大,城中村渐渐被城市包围,原始村落在城市中越来越暗淡,城中村的作用越来越被忽略,原始村落面临不同方式不同方面的毁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慢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在追求城市建设中可能忽略的城中村。
城中村是不是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城中村是不是需要外界力量的“改造”。我们对城中村的改造到底是毁灭性的改造还是理智的改造。这种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对于城市会有怎样潜在的危机。
1 城市原始肌理遭到大尺度街区的置换
城市肌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种环境系统构成的复杂空间系统,是能够传承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线索,因为它有着自身的价值,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才会被保留且延续至今。与其彻底将其摧毁置换为大尺度的街区,不如选择性的保留现有肌理,用新的功能去唤醒陷入困境运转不良的旧城市肌理,或是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新一轮的开发和建设。城市肌理一旦破坏几乎无法恢复,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引导城市健康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笔者看来,城中村的肌理逻辑正是现在主流城市所缺乏的,对于探索当代中国城市的社会认知和美学价值有重要的意义。城中村拥有开放交流、互助共享的社区关系,灵活的可根据需要自主更新的空间体系,从不需要刻意激活的街区生活文化,和谐共处且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高效高能的空间利用状况等。城中村空间肌理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比城中村的土地更有价值,是精心规划努力营造的城市空间无法比拟的。
?
2 更大的容积率带来了更大的规模的城市拥挤
全球20个最拥挤的城市榜单中,中国城市便占据5席。与严重的城市拥挤现象对应的是在较为偏远的自然村,村庄空心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我们曾经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方式是否更好的解决了居住和交通形式,从而改善了城市拥挤的现象。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我们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更多是假借改善居住条件的出发点,建造容积率更高的项目,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结果是加剧了城市拥挤,为城市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
以深圳市城中村为例,在历次抢建浪潮中,在原来楼间距不变的基础上,建筑层数已经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加大。建筑密度高达50%以上,住房5-8层为主,容积率便已经达到了3.5左右。这样的容积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普通高层小区的容积率水平。然而我们的城中村改造没有哪个项目是单纯为了改造城中村环境而进行的,不会还原原来已经不低的容积率,相反,试图在地块中挖掘更大的可能性,改造后的容积率也达到了原来的2倍乃至3倍。于是改造后高楼大厦的背后是更大程度的城市拥挤,给项目周边的路网,公共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等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 原有的道路分支遭到毁灭,带来更大的交通压力
城中村的道路系统是极富特点的,与以车型为主导的道路体系不同,城中村的道路系统是“以人为本”适宜步行穿越的,是丰富社区生活的主要载体,这几乎可以成为低成本的交通系统小尺度城市空间的范本。
城中村的交通体系并非有意设计成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这种交通体系的优势原因。首先,城中村居住者的机动车拥有量较少,从而减少了机动车基数,城中村主要的机动车出入口交通压力较小,相对低速的交通体系保证了社区内行人的安全,使得行人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停留、驻足,从而保证了周边店铺的活力。其次,城中村的城市肌理有原始村落的痕迹,道路相对狭窄,不适宜机动车通过,这也成为了对外来车辆的天然阻挡屏障,保证了社区内的安宁,从空间秩序方面约束人们的步行穿越的习惯。再次,多数城中村对城市相对开放,不像一些新兴的高尚社区只有业主才可以出入,为了营造社区内的步行系统强制抹灭城市末端路网,仅设置几个机动车车库的出入口,这些出入口往往就在城市重要道路的某个节点,高峰时段车辆积压会给所在道路造成很大的行车压力,甚至造成交通堵塞。城中村的街道也是城市路网的组成部分,于是城市路网不会在某一个区块突然断掉,反而会疏散和缓解部分交通压力。
4 城市界面锐减是另一种形式的空间浪费
一个城市的立面决定了城市景观的风格特征,一个城市的界面则反映了城市使用模式。这里的城市界面是指城市室内和室外的分界面,尤其是建筑首层室内与室外的空间过度界面。如果一栋建筑有众多出入口向路边开放可供人进进出出,则建筑界面人流就会聚集,人们会停留驻足,相邻街道就会有人气,这种界面适合聚攒人气的商业空间。对于居住区而言,居住便利是生活的一大保障,居民希望在居住地点周边可以解决更多的生活所需。对于城市中心区而言,保证人行道上的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保证。活跃的城市界面可以容纳更多的城市活动,也是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开发利用。
5 剥夺了居住者的个性空间和空间弹性,使得社区不具备渐进式发展的能力
“城中村”中空间虽然很拥挤,但是随处可见相对个性化的空间,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对其有一定的自主权,居民便有了自己小小的专属空间和私密角落。这些机动空间可以用来经营、绿化、储藏、娱乐、做工等等。这为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且使得居住区有自己的个性,这种基于生活的空间个性要比刻意营造的所谓“欧式风情”、“徽式意境”等更有生命力。
“城中村”的社区的空间弹性高于一般社区,村民对自家宅基地的建设有自主权,这决定了“城中村”可以灵活的根据需要和期望做出调整,用有用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回应这些需求。“城中村”因为较高的空间弹性,虽然现阶段略显杂乱,可确实最与时俱进的社区,正因为如此,“城中村”才活力十足。
其他经过精心规划的社区便很难有“城中村”这样的渐进式自发展的能力。这样的社区在建成初期可能是优美的、先进的,然而它就此停止了发展,完全没有参考住户的意愿继续经营。住户初始入住一个社区的时候是满意此社区的环境的,然而社区从建成便停止发展,住户的需求和期望却不断变化,当住户不再满足于此的时候,就会搬离这个社区,于是一成不变的社区就会走向衰落这个必然结局。
6 新的“城中村”形成危机
如果“城中村”所行使的社会功能没有相关的廉租房等接应,那么即使将“城中村”进行改造,其他形式的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城中村”便会进一步萌生,对“城中村”改造的花费和投入的成果仅仅是昙花一现,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要解决“城中村”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仅仅更改它的面貌是不够的,应该着力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分化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资源公平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否则治标不治本,会有更多的类似社区在更郊区的区位形成,新的“城中村”会给城市带来更大的危机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