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构建

2015-01-01郑玉莲徐建龙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助心理健康信息化

郑玉莲,徐建龙

(1.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处,安徽 凤阳233100;2.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安徽 淮北235000)

一、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现状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开启了全国新学生资助政策的新纪元。新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广,资助强度大让众多的困难家庭为之振奋。同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及地方省市县教育机构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并按一定人员比例配备专职资助队伍。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和地方相关学生资助机构普遍存在资助人员紧缺,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工作方式落后,数据统计和信息汇总工作量大,政策和文件发布面狭窄,受资助学生信息检索难度大等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工具的超强存储、传递、交互、分享功能,在计算机区域中创建一个统一的学生资助系统服务窗口,窗口内容涉及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文件、资助项目、信息采集、问题答疑、宣传报道、交流服务、友情链接等模块。该资助模式具有信息扩充性、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实效显著性等信息化特点。学生凭借身份证或准考证号在学生资助系统的登录界面注册学生用户名,进入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浏览相关学生资助内容,完成诸如困难生、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项目的申请,管理员通过后台服务器和管理操作平台,完成对学生申请项目的认证、审核、分析、存储工作,同时将审核结果通过信息反馈平台以短信方式发送给贫困学生。

二、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的必要性

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超强存储、记忆、分配、共享等功能,从界面层、应用层和数据层方面对现有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建设进行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成为学生资助工作数字化进程的助推器。2014年7月30日,福建省教育厅率先在全国开通“学生资助信息服务平台”[1],成为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的燎原之火。

(一)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是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的重要体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扩大和延伸招生、资助等信息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丰富的公共教育信息。”[2]可见高校学生工作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以技术智能化、资源共享化、教学内容数字化为必备工具,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建设信息化校园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通过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全面落实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3]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也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模式转变,实现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资助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科学化。”[4](P217)实践证 明,加 强 学 生 资 助 工 作 信 息 化 建设,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学生工作效率,加速高校由传统工作模式向智能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信息化模式转变,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成败。

(二)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是解决人力资源紧缺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12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共8 413.84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助人数),比2006年增长2.16倍。累计资助金额1 126.08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助资金),比上年增加146.68亿元,增长14.98%,比2006年增长4.76倍。”[5]如此庞大的资助工程,依赖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显然不能有效实现资助目标。新学生资助政策出台后,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工作绩效考核和标准化建设两方面,对学生资助人员数量进行了配备[6](P147),比照“陕西、江苏、山东等省相关政策要求对中国大陆31个省2 800余个县(市、区)平均配备2~3人进行粗略估算,全国专职从事基层资助工作人员约为6 000~10 000人。在对某省135个县进行调查了解到,各地正式编制人员仅占40.4%,这样一支队伍却承担着包含助学贷款(2011年贷款170万笔)以及各地其他各类资助工作(2011年高校、中职资助5 000余 万 人)的 繁 重 任 务。”[6](P147)面 对 日 益 增加的业务量和业务种类,不仅让学生资助人员身心疲惫,学生资助效果更加难以保证。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学生资助工作需求,资助工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种全新的资助工作模式,实现以一当十的功效。

(三)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是实现学生资助体系自身公平公正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资助信息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透明化程度偏低,部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因不了解资助政策内容而“被放弃”部分奖助学金的申请资格,影响了学生资助目标的实效性,出现与国家资助政策根本目的相悖的结果。同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同学都能清楚地了解学生资助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细节,造成个别“有心”学生通过隐瞒家庭收入或者弱化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等方式而获得相关资助,学生资助的公平公正性效果大打折扣,也削弱了同学之间、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相互监督功能。构建信息化资助模式,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录自己的用户名进入学生资助系统,浏览资助政策,了解获得资助的条件,查看受资助学生信息等;管理员也可以在系统中检索所有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困难数据分析和比对,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公正度和透明度。如此,既能有效监督一些学生因隐瞒家庭收入或者弱化家庭成员劳动能力而获得资助;又能避免班主任、辅导员因个人权力过大,把受资助名额主观地分摊给“学生干部”“学业成绩优异”的“伪贫困生”。

(四)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新举措

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7](P225)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满关爱之情,“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进而引导他们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在情感上不断升华人生追求的目标,从而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无疑是新学生资助政策的终极价值追求。然而,“由于困难学生内在心理因素和所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多少有一种挫折感和自卑感,而他们多数心理防御机制和能力均较差,容易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从而诱发心理疾病。”[8](P116)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栏和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服务对象广,针对性不强,学生往往是“被疏导、被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如何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用更加积极、健康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应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新渠道,在学生资助信息服务平台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学生在网上主动联系心理健康老师,与老师进行“零距离”的线上交流,避免个别学生因自卑而羞于与心理健康老师线下面对面交流,或不愿把内心的话吐露给心理健康老师,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解决心理困惑的诉求,心理健康老师也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稳固的心理堡垒。

三、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纵向到底”的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

新资助政策施行后,财政部、教育部就《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做出明确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统筹利用现有中小学电子学籍信息系统,建立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电子学籍及学生资助信息系统,确保学生资助信息真实、可靠。”目前,全国学生资助中心正在积极筹建涵盖学前教育在内的学生资助体系。尝试建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在内的一体化学生资助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块正是基于此基础,利用学生电子学籍信息档案,在学生的学籍信息里以附件形式存放一份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含学生的家庭成员信息及家庭收入等信息,学生在升入高年级时,所有的电子学籍档案会跟随学生一起进入新的学校(转校也是一样的),及时更新学籍信息内容,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完整性。

受制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2012年《教育信息化及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根据需要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2]201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建立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档案,自此很多学校才发现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缺失甚至是空白。就当下情形而言,目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2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建立自幼儿园起始的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信息。对于没有入园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其班主任要主动把学生缺失的信息进行增补和完善,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二是把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信息表与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进行“捆绑”,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无论是学生升学还是转学,其班主任、辅导员都能清楚明了地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仅避免了个别别有用心之人为孩子置办多个学籍的不当行为;更规避了个别学生“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的极端贪欲思想观念的滋长,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构建“横向到边”的信息化学生资助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系统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问题。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就是尝试建立一套系统统一、信息全面、全程服务的学生资助模块体系,通过建立“门户网站、服务总线、信息集成平台分别实现界面层、应用层、数据层”[9](P129)的资源整合,在界面层、应用层和数据层3个领域分别完成注册登录、管理员登录、系统维护、资助项目的申请、上报、审核及相关资助栏目的浏览等任务(图1)。

图1 学生资助体系架构图

1、界面层。主要包含学生资助体系主页以及组成统一接入平台的相关资源整合,如管理员、学生、其他人员登录接口,系统维护,消息中心等。同时,它还将应用层的相关业务以一种系统化、个性化的方式,通过访者注册登录学生资助系统的方式为来访者呈现一个全新的资源整合界面,优化服务流程,缩短访问时间,实现来访者“一点登录、全程无忧”的资助功效。

2、应用层。应用层是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的核心,可以说所有学生资助信息的填写、上报、查询、检索、存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均在该层实现。主要涉及政策解读、管理系统、宣传报道、交流服务和友情链接等任务栏目,同时在每一个任务栏里又分解出多个子任务。

(1)政策解读任务栏里具体分为政策法规、通知公告、工作动态、下载中心和资助热线5个子目标。各学生资助系统的管理员依据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规定,通过管理员窗口上传到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如《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财教[2014]180号)》、《关于发放〈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的通知〉(教助中心〔2014〕54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14年安徽省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指南》等文件,并在通知公告栏中向全国各地学生资助中心及在校学生发布资助项目、申请条件、具体要求和截止时间,确保所有同学都不会因信息不畅而失去申请学生资助的机会。下载中心作为其他系统的辅助工具,方便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学生资助申请样表,学生可在下载中心自行下载需要申请的资助表格,比照样表要求,把信息填写完整后,登录学生资助窗口上传信息。对于个别同学对学生资助内容和资助政策理解不透彻的,可直接拨打资助热线,向负责资助的老师咨询。登录

(2)管理系统。主要是管理员对学生填写、上传的信息进行确认、接收、审核、反馈的过程,同时,学生登录系统查看反馈意见,完成学生与管理员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2014年“吉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吉大通’公众管理平台,新生在入学前就可通过手机登录此平台,使用学号注册登记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即可查询吉林大学的资助政策、绿色通道、校园环境、报到须知、来往路线等情况。”[10]另一方面通过网上学生资助管理窗口,利用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建立起自学前教育在内的助学贷款、大学生服兵役学费补偿代偿、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两免一减、保教费、困难生等信息数据库(具体在构建“纵向到底”的信息化资助模式里已详细论述,在此不做赘述)。

(3)宣传报道模块。主要包括学生资助活动、学子风采录、理论探讨和典型经验分享板块。①学生资助活动板块。通过微视频、图片、宣传画、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意义和影响力,激发学生责任成材、感恩奉献意识。②学子风采录板块。针对贫困大学生中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专题采访和系列报道,发挥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榜样力量和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优秀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同时,又能对广大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实现传帮带的资助育人效果。③理论探讨和典型经验分享板块,主要是学校对学生资助的体系建设、学生资助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分析、总结、梳理成文。一方面提升了广大学者对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使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得更加突出。

(4)交流服务。在学生资助系统中设置交流服务板块,下设建言献策、社情民意、答疑解惑、心理健康和投诉5个板块。广泛听取学生、家长、人民群众对学生资助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资助建设活力,推进学生资助决策的全员化、科学化,及时解决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同时,针对广大贫困生存在的自卑、焦虑、消极、极端等心理问题,增设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栏目,安排专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专项指导,贫困学生可通过此栏目,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和沟通,既避免困难学生因自卑而不敢直面老师的胆怯害羞心理,把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思想通过“线上”方式大胆的表达出来;心理健康老师又能切实地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干预,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心理雾霾”,切实地“把贫困生培养成为乐观向上、积极健康、诚信友善的和谐之人,全面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早日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11](P129)。

(5)友情链接。在学生资助系统中建立局域网、Internet国际互联网,建立学生资助超链接,及时了解和分享学生资助的新内容、新动态,借鉴和学习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典型经验,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理论水平,完善学生资助的体系建设。

3、数据层。在数据层,管理员通过后台操作,建立一个以主数据管理为控制中心,辐射出各分数据库的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库中,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查询、样本比对、数据筛选、格式转换、搜索引擎、信息反馈、共建共享等服务。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编辑、查询、比对、筛选、汇总等,有效地对困难原因及受资助类型进行分析归类,并建立学生资助信息分数据库。同时,管理员通过数据管理控制中心进行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分离、共享和分配,有效地向其他学生资助系统提供信息资源。通过先进的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的构建,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整体服务质量。

四、结语

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发展性的系统工程,构建信息化学生资助模式,为解决学生资助人员紧缺,资助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资助方式守旧等难题开辟了新渠道;它是立足于学生资助新常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资助建设体系进行综合性改革的新战略;同时也是搭建学生资助新平台,提高学校服务育人质量,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心中有爱、肩上担责、胸中有墨的社会主义有用之才的新征程。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福建省开通学生资助信息服务平台[EB/OL].http://www.xszz.cee.edu.cn/gongzuodong tai/difang/2014-08-11/2037.html.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

[3]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0321_9507.shtml.

[4]揭财明,吴凌.基于工作流机制的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4(18):217-218.

[5]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2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2013-11/13/content_2526365.htm.

[6]丁立波,李帮义,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规制下基层资助机构激励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46-147.

[7]《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8]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14-116.

[9]王宏,王腊梅,夏明俊.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28-133.

[10]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强宣传,重过程,求创新”——吉林大学多举措做好新生入学资助工作[EB/OL].http://www.xszz.cee.edu.cn/2014-7/29.

[11]郑玉莲,曹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自身蕴藏的价值哲学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5):127-130.

猜你喜欢

资助心理健康信息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