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建与发展:从化工调查到化工研究

2015-01-01金淑兰郭世荣

关键词:会刊化学工业化工

金淑兰,郭世荣

(1.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西方近代化学知识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就传入中国,但由于当时国内缺乏专门的化学化工人才,化工技术不成熟,资源和能源也相对匮乏,至20世纪初,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1920年前后,伴随着“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以及“国货运动”的开展,国内开始大力提倡振兴实业。化学作为实业之基础,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致力于化学和化工研究的社团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我国化工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1922年成立的中华化学工业会是我国最早的化学工业学术团体,是中国化工学会的前身之一。其会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9年后更名为《化学工业》)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一份化学工业专业期刊[1],是现今《化工学报》的前身之一,1950年停刊,共出版21卷46期。中华化学工业会以促进实业发展为己任,当时许多有影响的化学家和化工学家都在其会刊上发表过文章,该刊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刊载的化工研究论文的数量当时在国内排名前列,是国人探索创办、经营化工类专业学术期刊的成功尝试,对于学术交流和行业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推广等均有促进作用,因此对该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创办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刊物中的内容做一初步统计,旨在通过分析这一民国时期较具代表性的化工期刊,反映当时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概貌,追踪我国近代化学体制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从而为了解和掌握民国时期的化学发展史提供资料。

1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概况

1922年4月23日,北京大学俞同奎教授①俞同奎教授曾担任过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会长,该会于1907年在巴黎由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创办,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化学团体[2]。与陈聘丞(世璋)二人联名邀集十几位化学、化工专家,在北京假“欧美同学会”商谈成立化学团体之事,商定会名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公推张新吾为会长,陈世璋为副会长,吴匡时为总书记,决定出版会志,俞同奎为总编纂,朱炎等7人为评议员。该会创办之宗旨为“以学以致用为宗旨,志在促进实业界与化学界的联络,以振兴我国的化学工业”[3]。

1923年1月起,学会开始出版发行其会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第1卷第1号,定为半年刊,在北京编印。张新吾在发刊词中阐述了办刊的缘由和宗旨,摘录于下:

化学工业,在神州发明最早。周秦两汉之时,陶冶煮盐造纸等事,均已稍具规模,特后人罕研究而鲜进步,以视欧美,反觉瞠乎其后,今者欧美各国化学工业日新月异,而灌输于我国者,亦复层出不穷,故非有具体之研究,则吾国幼稚之化学工业,实验证与外国之强健者竞争,又非合全国之化学家工业家,共同讨论,则竞争之法,不足以策万全。此本会所由设立,而本会会志之所由发刊也。……故化学工业以科学为发韧之基,以工程为制造之主,而尤以经济稳固管理合法为成就之归宿。同人等不揣谫陋,爰创斯志,冀求海内同志之应,所望大雅宏达,各抒伟见,匡其不逮,匪惟本会之幸,抑亦中国化学工业之幸也。

可见创办该刊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感于中国化学工业起源虽早,但是后人缺少研究,致使其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因此,想以该会及其会志为平台,合全国化学家工业家之力,联合实业界和学术界,共同振兴中华工业。

因当时正值奉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学会会务不易开展,屡有中断,会刊也在出版了3卷6期后停刊。1929年总会迁至上海后,会刊更名为《化学工业》,并在上海出版发行。之所以取名为《化学工业》,“盖因欲沟通化学与工业,而使化学家有用武之地”[4]。抗战期间学会迁往重庆,尽管困难重重,刊物的出版工作却一直没有间断,1937—1944年共出版6卷,1945年返回上海后继续编印发行。1947年改为季刊,至1949年共出版21卷46期②据王箴[5]统计,1923—1949年共出版21卷45期,而据陈歆文[6]报道,共出版21卷46期。经笔者搜集统计,共出版21卷47期。前者疏漏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在于对1945年第18卷的期数统计上。“化学工业第一卷至第十八卷总目录”[7]中对第18卷同一期的文章的统计,既有“十八卷一期”,也有“十八卷一二期”。实际上,因为刊印成本昂贵,经费不足,一、二两期未能按时付印,后经整理,合二为一,出版了第18卷1,2合刊[8]。,1950年与中国化学工程会主办的《化学工程》合刊,定名为《化学工业与工程》,1951年第4期起更名为《化工学报》,为与以前的刊物有所区别,不再卷续前期,该刊至今仍在出版发行。其基本情况(1923—1949年)见表1。

表1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历届主编及出版情况Tab.1 The chief editor and publication of journal hel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发展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以及《化学工业》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整理和分析,大致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23—1925年),以化学工业调查报告为主;第二个阶段(1929—1936年),以化学工业的综合述评为主;第三阶段(1937—1949年),以化学工业的应用研究为主。

2.1 第一个阶段:1923—1925年

会志共编印了3卷6期,采用竖版排版方式,文中有标点符号,刊首和刊末插有广告,每期页数不定,少者130页,多者276页,左右空白处有页眉,上注文章所属栏目、题目和页码。创刊号封面、目录及内文见图1。

图1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创刊号封面、目录及内文Fig.1 The front cover,table of contents and text of the first issue of journal and 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这一时期的总编纂为俞同奎。设置的栏目主要有论著、专门著述、调查录、化学工业新闻、化学新著介绍以及会务纪要等。共刊登文章59篇,其中论著8篇,专门著述41篇,调查录10篇。经统计,该阶段由会员撰写的论文共有39篇,占发文总数的2/3。

8篇论著分别为“对于我国现代工业状况之感想”、“化学工厂中成本会计制之大意”、“与国中化妆品制造家商榷书”、“从上海化学工艺展览会观察中国化学工业之现状”、“创设化学工厂必要和先决问题”、“从农商部分司注册观察中国化学工业之现状”、“中国化学教育将来希望之标准”、“从国际贸易观察中国化学工业之现状”,可见这些文章大多从一个大的视角入手,所论内容具有一定的高度,目的在于启人心智。

10篇调查录分别为“京津化学工业考察记”、“美国纳其罗硝酸制造场调查记”、“张家口之两大化学工业”、“美国麻省工科大学化学工程科之实习办法”、“沪汉化学工业考察记”、“永利制碱公司大事纪”、“上海水产厂参观记”、“京畿化学工业考察记”、“济南青岛德州唐山塘沽化学工业考察记”、“济南化学工业之概况”。其中两篇对美国化工业的调查分别译自《美国工业化学周报》和《美国化学工程杂志》,其他调查范围则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济南,这几个地区也是当时我国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专门著述中的文章内容大多与国计民生相关,特别是食品和日用品,如“大豆工业”(1(1),2(1)①前一个数字表示卷数,括号中数字表示期数,如1(1)表示第1卷第1期,下同。2期连载)、“中国之干性油”(1(1),1(2),2(1)3期连载)、“油类分析法”(2(1))、“水之分类及用途并工业用水之清洁法”(2(1))、“中国药材之分析”(2(1),2(2)连载)、“每日一千吨容量之甜菜制糖厂其蒸气之用途及其分配之法”(2(1))、“中国酱油制造法”(2(2))、“国产茶子油”(2(2),3(1)连载)、“甜菜糖”(3(1))、“发展中国糖业之我见”(3(1))、“改良吾国制酱业之商榷”(3(1))、“甘蔗糖”(3(2))、“人造脂肪”(1(1))、“造纸原料问题”(1(1))、“试造肥皂记录”(3(1))、“透明肥皂”(3(1))、“纺织品纤维之化学研究法”(3(1))。其他文章内容则涉及制革业、钢铁业、玻璃瓷器以及燃料工业。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所刊登的论文内容多以基础知识和调查报告为主,这一点从其征稿启事中也可以看出:“各省人士如能将关于各该地物产及工业状况之调查报告本会尤为欢迎惟投稿者须将住址详示以便通讯。”[9]究其原因:一是与张新吾、俞同奎等人的办会和办刊思想有关,在其成立大会上,“陈君(陈世璋)报告此会发起之旨趣,略谓此会对于学术方面,当然应有相当之注意。但不欲专以学术研究相号召,因现今社会环境,尚不适于纯粹的学术研究。空言无补,不如崇实[6]”。由此可以看出,学会和刊物主要立足于普及化工知识,用以“同志之结合,而促进实业界与化学界之联系”,从而为我国化学工业及时兴起作准备。这应该也是增设“化学工业新闻”这一栏目的初衷。其二是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缺少开展化学化工科研的条件和环境。且就科研主体来说,中华民国在20世纪20年代基本没有设立大的化工科研机构。高校中成立化学系最早的是1919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紧随其后,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前南京高师)的化学系均成立于1921年,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成立于1923年,由于成立时间短,条件艰苦,不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私立的化学科研机构中,我国最早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也仅比《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早1年成立。其三是化工人才的匮乏。近代化学知识是随着传教士来华设立学堂和翻译科技书籍开始在中国传播的,由于国人大多不懂外语,只能依靠翻译的书籍来获取知识,有些内容已很陈旧,局限性很大。而高等化学教育也刚刚步入正轨,对化学和化工人才的培养才处于起步阶段,且有大批留学生还未返回国内,致使国内人才稀缺。可以说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办者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以务实为本,对学会和刊物都进行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定位。

化学工业新闻既有欧洲、日本等国的化工概况,也有对国内化工业、化工原料的发展和化工产品出口的通报,还有国内相关化工企业和研究所的情况介绍。

化学新著介绍则主要介绍当时出版的一些化学书籍,如吴承洛组织或亲自编写的化学教科书《化验设备》、《应用电气化学(电化工业)》等,戴济编写的《颜料》、《油漆》等。该栏内容主要罗列了书中各章节的标题、编者以及出版社等。该栏目提供的书籍信息对于化学化工专业方面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可以从其第3卷第1期“本栏启事”中看出,“本栏前曾介绍吴承洛先生之《化验设备》及《化学工程》两书,现有多人函询该书等系何处出版……”可见该栏目发挥了信息传递的作用。

2.2 第二阶段(1929—1936年)

1929年总会迁至上海后,《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更名为《化学工业》,卷次续前,仍为半年刊,版式由竖版改为横版,文中有标点符号,页数不定,均在百页以上,奇偶页书眉不同,奇数页书眉标注卷数、文章题目和页码,偶数页书眉标注页码、期刊名称和期数。1929—1936年共出版8卷16期,刊文212篇。

2.2.1 总编纂/编纂及撰稿人 这一时期的总编纂有过多次调整。在第4届理事会上,选举吴承洛为总编纂,并决定每年出版4期会志,每期至少百页,但这一决定并未贯彻落实,仍是1年2期。究其原因:一是收集稿件困难,“本会会员,大都从事实际工作,鲜有时间担任著作。每次交稿,多赖编纂者亲自书索或请求”[10];二是吴承洛“公私诸事丛集,空暇甚鲜”,且经常出国参加会议,致使期刊多有延误。因此,在1930年第5届理事会上,选出徐名材和吴承洛同为编纂,并决定将会志编纂设为2名,每年改选1名。历任编纂情况见表1。徐名材成为编撰后,仍“以促进化学工业为本职”,提出会刊应担负起四大责任:①交换智识。因学会各同志“为职务所羁,会集绝少机缘,怀蓄意见,无从质证,惟赖专门期刊,以为交换意见之需”;②灌输新知。对于外国日新月异的化工技术,限于财力,我国化学工作者不可能全部获得,因此,“惟有分工合作,各就专长,认定一门,随时就进步状况,撮译梗概,可以借一种杂志,而获数十种杂志之用”。③传播学术。为便于普及化工知识,他认为刊物“除讨论学术之文字外,应有浅显通俗之记载”。④发扬国光。他指出,应对我国的资源和化学工业品等进行详细调查,见诸于刊物,从而“直接促国产之畅销,间接足以佐工业之发展,而发扬国誉,收效于无形”。

会志的撰稿人基本上都是会员,这一点从文献[10]可以看出。从第8卷第1期开始刊登“天厨奖金征文”。该征文由吴蕴初创办的天厨味精厂赞助设置,初期为每年4次,每次选出15篇文章,1943年后改为每年两次,获奖论文或有价值征文安排刊发在《化学工业》上。

2.2.2 栏目设置 设置的栏目比以前增加了工业化学论著撮要,其他栏目不变。

“工业化学论著撮要”用于将“所有关于国产之化学研究,无论见于中外著作者,一律介绍,俾成整个的化学出版物”。这一栏目为化学化工界同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当时化学化工研究的进展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惜该栏目仅连续办了3期。

虽然保留了“调查录”这一栏目,但已不再是重点,仅在第5卷第2期刊登了两篇调查报告:“四川南川金佛山石油化验报告书”和“津沽唐山南满工业参观报告”,在第7卷第2期刊登了“重庆化学工业考察记”。

化学工业新闻分为“国内化学工业新闻”和“世界化学工业新闻”,可能是由于各地新闻搜集起来比较困难,自第6卷第2期以后再未见该栏目出现。

18篇论著分别为“今日吾国化学家应有之觉悟”、“发明于千年前之中国化学工业”(4(1)、5(1)连载)、“振兴工业宜注重物品试验与物质分析意见”、“从中华国货展览会观察中国化学工业之现状”、“化工研究化工实施与金融畅滞”、“化学工程概论”、“化学工厂地点之选择”、“煤与中国工业上之动力问题”、“美国化学工业百年来之进步”、“媒介剂吸附说之讨论”、“工商业托人检验商品应有之觉悟”、“中国化学教育将来希望之标准”、“四十年来之化工教育”、“关税与化学工业”、“大学生与化学工业”、“复兴农村注意农产加工”、“中国碱业与上海碱业”。

专门著述共刊文191篇。这一时期会刊的工作重点是从知识普及性刊物转为学术研究性刊物,但由于条件所限,多数稿件质量不佳,并未达到科研层次,但比起第一阶段的论文,其水平已有大幅提高,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有极大的扩展。为统计方便,参考《中国图书分类号》下化学工业(TQ)下“工业技术”的分类标准,同时根据刊文情况,将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以下11类:能源与动力,矿业、冶金、金属,武器,理论化学,建筑工业,日用品工业,食品、药品工业,农业,制革及高分子工业,设计,其他。具体情况详见表2。

由表2可知,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集中于食品、药品、制革、橡胶及日用品工业,基本上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2.3 第三阶段(1937—1949年)

1936年后,学会迁往重庆,会务处于停顿状态,但会刊却未间断出版,1937—1946年仍为半年刊,1947—1949年改为季刊,但由于经费紧张以及编者精力有限等原因,往往是两期合出一本。在版式编排上,与上一阶段没有太大区别,第12~17卷每期页码均在百页以上,但从第18卷开始,页码锐减至三五十页,21卷的两期都不足20页。这一阶段共出版10卷25期,刊发研究性论文136篇,论文内容偏向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较少,而实用性更强。

表2 《化学工业》1929—1936年发表论文内容统计Tab.2 The Theme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emical Industry From 1929 to 1936

2.3.1 总编纂/编纂及撰稿人 这一时期的总编纂和编纂比较稳定,在重庆时主要由徐名材和徐作和负责,1945年迁回上海后,由吴承洛等人负责。

徐名材接手会刊工作后,积极对会刊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酸碱药品昔之仰给外人者,现已无事他求,此外如制糖炼油水泥酒精等业,亦已建立强固基础……化学工业进展之速,实为昔年所未有”[11],因此会刊也应“应时势之要求”,“增加材料,区别门类”。

稿件除来自会员外,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天厨”奖金征文,如第13卷第1,2期共发文11篇,其中9篇为天厨奖金征文。由于征文来自全国各地,研究包罗万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稿件来源,丰富了会刊内容,提升了刊物质量。

2.3.2 栏目设置 在徐名材的推动下,刊物栏目进行了细划和调整,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主要有言论、撰著、研究、调查、选译、丛录、书报、消息等,每期刊登栏目不定,随需要而定。

言论大多置于刊首,三五百字,短小精悍,主要用于抒发作者对当前国内化学工业、发展及化工人才培养等的意见和建议,兼有对学会及会刊使命和走向的探讨,如“化工人才之养成”(徐名材)、“对于小工业之我见”(陈世璋)、“本会之使命”(徐作和)等。

调查共刊文16篇,分别为“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概况”、“五洲药房有限公司之各工厂”、“湖北应城膏盐调查报告”、“世界木粕生产概况”、“皖南之桐油”(第14、15卷连载)、“造纸工业”、“湖南之锑业”、“海外生产技术研究机关概况”、“上海市橡胶工业近年之概况”、“上海搪瓷业近年之比较”、“甘肃土盐之调查精制及其利用为铵法制碱原料之研究”、“西康会理鹿厂铜矿浮游选矿试验报告”、“云南一平浪监业之创建及煤矿之开展”、“台湾酿造工业之进步”。

选译刊文4篇,分别为“蛋之取样及其分析”(W.S.Guthmann,W.L.Terre著,余大猷译)、“不可混溶剂提出法的研究”(Theodore W.Evans著,孔令晟译)、“从海水提取溴素”(F.A.Philbrick著,余大猷译)、“战时德国化学工业的进步”(美国调查队报告节选,王琏译)。化学译文和译著有助于国人了解国外化工发展的最新情况,进而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化工生产技术,对于提升国内的化工业理论和技术水平都非常有意义。但是,这一阶段只有4篇译文问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国内研究人员翻译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国外的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丛录发表一些理论性和研究性不是很强的文章,如“化工丛谈”。

书报一栏实际上是前期“工业化学论著撮要”的延续,编撰原意是将其他刊物和报纸上关于化学工业的最新内容进行简单报道,但可惜的是,该栏目没能持续下去,究其原因,应是社会动荡、信息互通较为困难。

消息一栏主要用于刊登会务报告、会员动态等。

撰著与第二阶段不同,没有较为突出的特征,其研究内容和篇幅基本与研究一栏的文章相同,在此将这两个栏目合并进行分析。两栏目共刊文116篇,与第二阶段相比,虽然卷数多出2卷,但文章数量却只有前者的一半,当时办刊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为保持一致,在此仍按第二阶段专门著述中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结果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关于食品、药品的研究,其次是化学工业。而关于国防化学、农业化学和日用品工业的研究论文却非常少。一定时期内学者们所研究的热点往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在抗战时期至解放前,食品和药品仍是当时人们生活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表3 《化学工业》1937—1949年发表论文内容统计Tab.3 The Theme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emical Industry From 1937 to 1949

3 结语

一门学科的建制化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按其定义,要求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有交流、发表科学成果的书刊,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职业并且创办了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科学校”。可见“能够发表科学成果的书刊”是学科建制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术期刊是汇集和传播研究发现、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12]。通过学术期刊,人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国内各项科学研究都很幼稚的情况下,期刊更被视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中华化学会会刊自1923年创办至1949年停刊,历经26年,堪称我国创办最早、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一份化学化工刊物,共刊登文章407篇,其刊载的化工研究论文的数量当时在国内排名前列[6]。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该刊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建制化,特别是化学工业的体制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创办于奉直战争期间,历经军阀混战、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时局动荡先由北京迁至上海,又由上海迁至重庆,最后又迁回上海,几经磨难而不改初衷,学会负责人和主编更是想方设法维持会刊的出版和印刷。民国时期,物价不断上涨,而学会“向抱以极低售价供应读者为目的,以致每期亏累有加无巳”[13],会刊也常因缺乏资金而推迟出版,在这种条件下学会却一直没有放弃出版刊物,一方面号召会员给予协助,当时学会收取的会费除日常支出外,基本都用于会刊的印刷和发行,另一方面对刊物版面进行改革,通过发行广告增加收入来补贴刊物,使会刊得以持续。最难能可贵的是,会刊所刊载的内容并不因时局与环境之艰难而粗制滥造,敷衍了事,而是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胡嗣鸿在《科学》杂志第4卷(1918年)上发表的“以火蒸法于黄铜中取纯铜纯锌之索引”的论文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化学研究的开端[14],此前中国的化学工业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在1927年以前,中国的化学刊物与化学研究都处于幼稚时期,因当时国内期刊取材较低,致使国内为数不多的化学研究成果大都投往国外杂志。因此会刊创办初期以化工调查为主,对自己进行了合适的定位。

南京政府成立后,执政者的科学素质在整体上大有提高,而且有不少学术界人士直接参政,同时,中国学术界也不再“空喊科学”,留洋回国效力的化学家大都开始潜心于化学教育和研究工作。这使得我国的化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会刊也从化工调查向基础性研究转变。由于认识到化学工业在国防事业上的重要性,国民政府积极致力于资助和开展化学化工研究,先后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28年)、北平研究院化学所(1930年)、中央工业实验所(1930年)等一系列国立化学研究机构,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对各国立大学进行拨款,对于“经费一概不令拖欠。……同时政府并责成各校当局,努力扩充设备,充实教授人选……”[15]从而使国立大学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科研条件大为改善,教授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安心于科研工作。因此1937年后会刊的研究内容和质量也随之提升,向学术性研究转变,从而使学会会刊有了质的飞跃,最终完成了从化工调查到化工研究的成功转型。

总之,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对于普及和传播化工知识、推动中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会刊持续时间较长,所发文章较多,因此本文只是对其作一初步统计,对于会刊内容的具体研究将另行撰文分析。

[1] 曹子西,张登义,曹憎友.北京百科词典:科学技术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26.

[2]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17.

[3] 会务纪要[J].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3,1(1):121-124.

[4] 中华化学工业会第八次年会纪事[J].化学工业,1933,8(1):190-196.

[5] 王箴.中华化学工业会简史[J].化学世界,1983,38(1):33-39.

[6] 陈歆文.中国化学工业史(1860—1949)[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26.

[7] 《化学工业》编辑部.化学工业第一卷至第十八卷总目录[J]. 化学工业,1945,18(1/2):58-61.

[8] 本会会务报告[J].化学工业,1945,18(1/2):54-57.

[9] 化学工业会会志编纂处启事[J].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3,1(1):44.

[10]吴承洛.中华化学工业会十九年度年会编纂报告[J]. 化学工业,1930,5(1):150-151.

[11]徐名材.革新后之本刊[J].化学工业,1936,11(1):1.

[12]颜帅,郑进宝,佟建国,等.论高校科技期刊的6种属性 [J]. 编辑学报,2009,21(2):97-98.

[13] 本会会务报告[J]. 化学工业,1948,20(3/4):33-34.

[14]陈聘丞.中华化学工业会二十八周年纪念与学术团体今后的展望[J].化学世界,1950,5(4):1-2.

[15]曾昭抡.中国化学之研究[J].化学,1940,5(1):2-9.

猜你喜欢

会刊化学工业化工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学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化学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官方会刊
关注行业报刊发展新常态,提高会刊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