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R无线子系统时钟同步影响及其因素分析
2015-01-01钟章队
杨 柳 代 赛 钟章队
随着铁路的迅速发展,铁路通信网对于时间和频率的同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SM-R网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种原因都可能造成网元之间不同步,降低了时钟频率准确度,产生射频频率偏差,导致误码、抖动、漂移等,进而影响网络正常运行。为此,结合GSM-R系统各网元间同步实现方式及时钟同步精度要求,分析无线子系统影响同步的因素,重点研究时钟同步不良对CS(电路交换)承载列控数据的可靠性影响,并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测试。
1 GSM-R无线子系统同步
GSM-R系统各级网元之间一般通过SDH (同步数字体系)传输系统连接,从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BSC(基站控制器)-BTS(基站收发信机)-MS(移动台)的方向,将上游同步定时信号传递至下游网元,以实现网络的同步。其中MS是通过频率校正信道 (FCCH)和同步信道(SCH)与BTS完成频率和时间的同步。
在GSM-R网络同步中,无线系统对于同步定时性能的要求最高,这是由于GSM-R空口采用TDMA(时分复用)的方式,如果同步性能不符合要求就可能造成时隙干扰,降低传输可靠性。具体要求如下。
1.BSC时钟。等级为三级,要求时钟精度达到±4.6×10-6。在实际组网中,BSC多采用跟踪上级MSC时钟,或者从外部时钟口提取时钟。
2.BTS时钟。国际组织3GPP和我国的通信行业标准均规定:BTS时钟的单一绝对精度必须优于0.05×10-6,用于调制射频、载频和校准时基信号,同样时钟源用于BTS的所有载频。
3.MS时钟。时钟精度必须优于0.1×10-6,或相对于接收到的BTS信号准确度优于0.1×10-6。MS用同样的频率源产生射频和载频,并用于校准内部时基计时器。
2 GSM-R无线子系统同步不良影响及分析
2.1 影响GSM-R系统同步因素
1.参考源时钟长期未校准,造成时钟精度和保持性能无法达到标准规定,从而影响各网元间的同步。
2.SDH指针调整。这会在SDH/PDH边界产生很大的相位跃变,经过指针调整的信号不再具有上级时钟的信息,造成时钟精度下降。
3.抖动和漂移。时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或是由于网络自身行为产生的固有噪声,会对频率信号产生抖动和漂移。抖动在接收端的影响很难完全被克服,当抖动严重时会造成大量的误码。
4.基站时钟长时间自由振荡。由于基站的时钟板晶振不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当某个基站长时间处于自由振荡状态时,会产生超过指标要求的频率偏差,引发空口频率偏移、误码、切换异常等问题。
5.BSC和BTS设备对于时钟精度要求不同。BSC时钟精度要求低于BTS 2个数量级,BTS从BSC提取的时钟很可能不能达到自身设备时钟精度要求,因而无法正常锁定,会进入保持或自由振荡状态。
6.多普勒频移。在GSM-R系统中,列车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会造成信号载波频率的偏移,增大系统的误码率,并降低收发两端相干解调性能,影响小区选择与切换。
若基站的载频为f0,多普勒频移的大小为fd,基站接收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载频之间的频差将达到2fd;当列车处在2个相邻小区交界处时,MS下行收到来自2个基站的信号,将会有2fd的频率差,这将对下行信号的解调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信号频率变化
2.2 对调制与解调性能的影响
GSM-R采用的是高斯滤波器带宽与比特率之比为0.3的GMSK调制方式。一般GMSK信号的解调方式包括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其中相干解调需要保证收发两端载波频率完全一致。图2和图3分别为仿真载波频率为900MHz,数据传输速率为270.833kb/s,调制方式为0.3GMSK,通过AWGN信道,收发两端存在0,50,500Hz频偏时,采用2种解调方式下的误码性能。
图2 一比特差分解调方式下误码性能
图3 相干解调+viterbi译码方式下误码性能
从图2、图3可以看出,相干解调加维特比译码的解调方式,性能明显优于一比特差分解调的方式,但其对频偏敏感,误码率会随着频偏值的增大显著升高;而差分解调下的频率偏差对误码性能的影响不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使用相干解调的方式,需要采用一定的频偏估计和校正算法,以消除频偏对系统性能劣化的影响。
2.3 对射频指标的影响
BTS的系统时钟通常用于调制射频、载频和校准时基信号,并用于BTS的所有载频。因此,当基站锁定的上级时钟源或基站自身时钟出现异常,就会对GSM-R射频指标产生影响。
1.基站射频频偏。基站射频下行频率取决于基站的时钟频率,对于900MHz的载波频率,当基站时钟频率偏差达到规定要求最大值0.05×10-6时,基站射频频率将偏差:900×106×0.05×10-6=45Hz。
2.基站射频相位误差。GSM的BTS和MS射频相位偏差容限,可以参考3GPP针对GMSK规定:每一个突发脉冲RMS相位误差都不应超过5°;对于GMSK调制,每一个突发脉冲有用部分的相位最大峰值误差不超过20°。
2.4 时钟频偏对业务QoS的影响
GSM-R网络承载的业务包括电路域 (CS)和分组域 (PS)。不同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指标(QoS)不同。一般来说,时钟频率的偏差会造成业务误码率的提升,导致语音业务质量的下降,数据传输 QoS指标下降。我国GSM-R承载CTCS-3级业务的QoS指标主要参考欧洲相关技术规范确定:传输干扰时间 TTI<0.8s(95%),<1s (99%);传 输 无 差 错 时 间TREC>20s (95%),>7s (99%)。
2.5 时钟频偏对切换的影响
规范中MS利用26复帧的最后一个空闲帧对邻小区BSIC进行解码,若无法解出,则关于该BSIC的BCH测量报告全部丢弃。当一个处于专用模式下的MS在一个失锁BTS的小区中,邻小区的时钟和本小区时钟就可能存在很大偏差,MS将无法解出邻小区的BSIC码。当MS从本小区移动到邻小区时,就会出现掉话。
因此,当移动台能显示邻区的频点,但不能显示邻区BSIC时的切换失败问题,通常是由于时钟不良导致邻区SCH消息不能被MS正确解码造成的。
3 对CS承载列控数据可靠性影响测试
3.1 测试环境
测试采用华为GSM-R网络,包含GSM-R核心网及无线网,其中基站使用BTS 3012及DBS 3900。首先,测试得到BSC和BTS牵引范围 (网元能够正常锁定时钟源的最大频偏范围),BSC牵引范围为±4.6ppm,BTS牵引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BTS牵引范围测试结果
BITS用于提供稳定的2.048MHz的基准时钟;使用ONT 606,用于时间同步的频率精度测试,并产生10-9级别的频率偏差。由于牵引范围测试发现,基站最多只能跟踪频偏在0.5ppm以内的时钟源,因此本测试主要在0~0.45ppm的频偏范围内进行。使用C8无线信道仿真平台模拟铁路高速环境;使用GSM_RuralArea_6Taps信道模型;测试终端使用selex的通信模块,输入模块的射频信号功率为-60dBm;建立GSM-R QoS地面服务器 (RBC)及软件。测试连接如图4、图5所示。
图4 时钟频偏对静态CSD业务的影响测试连接
图5 时钟频偏对高速CSD业务影响测试连接图
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2.1 时钟频偏对静态CSD业务的影响
设置DBS 3900时钟,采用跟踪BSC时钟和禁止跟踪范围限制模式,向BSC时钟添加频偏以传递至基站;通过ONT 606分别加入0~0.45ppm的频偏值;当基站稳定跟踪BSC时钟后,使用模块呼叫RBC并进行CSD(电路交换数据业务)测试,每个频偏值测试2h。通过QoS软件记录和统计数据,测试结果测试显示,频偏在0~0.45ppm内,静态CSD业务QoS指标符合规定要求;随着频偏值的增大,传输干扰次数和传输干扰帧数都会相应增大。
3.2.2 时钟频偏对高速CSD业务影响
设置BSC及BTS 3012跟踪BITS时钟源;DBS 3900时钟采用跟踪BSC和禁止跟踪范围限制模式,通过ONT 606向BSC时钟添加频偏 (0~0.45ppm)以传递至基站;使用C8无线信道仿真平台模拟列车速度80,250,350km/h运行的情况;当基站稳定跟踪BSC时钟后,使用模块呼叫RBC并进行CSD测试,每个频偏值测试1h,通过QoS软件记录和统计数据。图6、图7、图8分别为80,250,350km/h速度下传输干扰概率和无差错时间统计结果。
图6 80km/h测试结果统计
在列车速度80,250,350km/h情况下,0~0.45ppm的频偏值内测试的TTI指标符合规定要求,随着频偏值的增大,传输干扰概率有所提升;Trec值在频偏值达到0.25ppm后,出现不符合规定指标要求的情况,且随着频偏的增大,Trec下降明显;测试中未出现切换失败的情况。
图7 250km/h测试结果统计
图8 350km/h测试结果统计
4 结束语
时钟同步对GSM-R网络QoS影响很大,尤其是无线子系统对于同步性能要求很高。在网络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时钟源精度不足、传输产生抖动漂移、多普勒频移等问题,时常造成网元间同步不良,引起干扰、误码等问题。通过研究GSM-R时钟同步技术,在实验室搭建平台模拟铁路实际环境,针对偏移对于CSD业务以及切换的影响进行测试。测试发现在0~0.45ppm频偏值范围内,没有发生切换失败,但随着频偏值的增大,传输干扰概率会随之增大,TTI和Trec指标相应降低,出现低于规定指标要求的情况。
[1] 钟章队,李旭,蒋文怡.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 于佳亮,程华,于天泽.无线接入网同步性能测试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 曾佐祺,李赞.基于Viterbi算法的GMSK信号解调性能分析与仿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2):132-138.
[4] 于佳亮,于天泽,程华.关于GSM时钟同步标准及其影响[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