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技校语文单元组合

2015-01-01沈丹

市场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技校工具性语文课

沈丹

浅谈技校语文单元组合

沈丹

技校语文教学问题颇多,如大开大合的单元设计、单元组合的依据定位不准、单元组合过于追求“人文性”等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技校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年来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对语文教学根本任务没有正确认识,没有摆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位置,因此,明确单元组合的设计点应为语文知识、提升对语文基本属性的认识、倡导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的单元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技校语文;单元组合;工具性

技校语文须务实,切实提升技校生语文素养,提升技校生语文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须从源头上提升教材利用率,须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编排方式,重视教材的单元组合,因点设文,而这“点”则应是语文知识能力。

一、技校语文单元组合中存在的问题

单元组合是单元教学的依据。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单元为教学基本单位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两篇课文带动,把教读、自读、写作、练习、考查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单元教学,也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环节,尽可能地将读写甚至听说能力的训练安排在一个单元中的教学活动。当前技校语文单元组合的主要问题有:

(一)读写分离的单元设计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现在也有以作文为中心按文体组成单元的实验课本,但往往大开大合,作文讲解和选文各自成为段落,很少是分成小题目相互配合,能够做到丝丝入扣的。”我们的技校语文教材也是如此,且单元组合的主题也是基本以专题形式,脱离了作为语文课的单元组合的意义。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上册的单元是:第一单元:零点起飞;第二单元:品读职业;第三单元:直面社会……单元练习又是取材别处,可谓读写分离。

(二)单元组合未体现姓“语”

从技校语文上册单元组合来看,教材的编写的意图是将同一主题的课文归入一个单元,而不是从语文的角度如来划分单元。这种划分单元的方式我们称之为“专题”。这种专题式似乎很符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然而仔细想来,这种专题式的单元并不能突出语文本位的特征,甚至其名称也可作为德育或思想品德等其他文科教材的单元名,体现的只能是其作为文科的特点。

(三)单元组合过度追求文化性

技校语文华丽的单元名“品读职业”“直面社会”“守望自然”让读者感受追求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文化性,文化特征很明显,让人有种错觉,语文课就是要了解这庞杂的人类文化知识。于是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可见我们当前的单元组合过度追求文化性。

二、技校语文单元组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技校语文单元组合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单元组合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江苏使用的苏教版教材编制最大的特点是很人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生命、对亲情的透彻的思考。学习时很多学生是带着泪水朗读的,笔者也曾教过这篇课文,学生都很投入,深深地陷入了对生命的思考、亲情的体会中。然而这毕竟是语文课堂,不是哲学,也不是思政,学生能感悟到课文的内涵是目标之一,但作为语文课,他必须姓“语”而非其他。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上有所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没有正确的认识

语文教学、教材及大纲的编写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故合言之”。由此可知语文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至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要不要培养?要培养,但是它是语文课堂的第二任务,它不仅是语文课堂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文科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任务。

(三)存在强调“工具性”就是忽视“人文性”的误解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否“两虎不俱生”呢?尤其是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对人文性较为重视,使得很多教材都非常重视其人文性,把他放在了一个非常显著的位置。以至于走火入魔,把语文教材编成思政、哲学教材,那岂不是语文课的悲哀吗?而相反,有些重视语文本体的特征的,如以文体来编排单元的,则往往被批是缺少文化内涵。

三、技校语文单元组合的优化

语文单元组合对学生快速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能起到事半攻倍的作用,因此单元组合的优化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对语文基本属性的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讨论历来争论不息,从60年代初开始在语文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是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还是上成语文课的大讨论,最终提出语文课应该上成纯正的语文课,确定了语文学科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于是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加强双基教学”)。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语文课的根本,但人文性也不容忽视的。工具性就如人的肉身,人文性则是人的灵魂。语文课首要之任务是了解其肉身,从中来窥视其灵魂,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而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关键除了课文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组合的方式,应以语文本位来组合,每一单元围绕一语文知识或能力,选择课文,组织语法或修辞练习,一个单元紧紧围绕一个语文知识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再上升到感性认识。

(二)单元组合的点应为语文能力

在单元组合上堪称典范的是《国文百八课》,编排上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又成一整体。张志公先生曾高度赞誉“给予国文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当前技校语文的单元组合可以说是符合张先生所说的“玄妙”的特点,“品读职业”、“走进经济”等等的名称所指较为宽泛、笼统,不是针对语文知识的,学生能有多少语文方面的收获呢?

因此,作为技校生的语文教材,最终的追求应是在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同时,切实提升提语文能力。如第三单元“直面社会”就可以将单元的目标放在提升记人的写作能力上,把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莫泊桑的《项链》作为重点,同时可将第四单元的《守财奴》归为这一单元,学习是重点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启发学生去关注人物形象的描绘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自主挖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去发现并认同人物形象表现的有力手段就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可谓细节之处见精神。如《好雪片片》中对流浪汉的描写:①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②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反复读这些句子,想象老人形象,同时思考表达手法。同学能说出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他们同属细节描写,这又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的。于是,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也明白了好的文章源于细致入微的观察。于是这一单元的提升学生记人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就在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和单元的总结中一步一步地达到。

(三)倡导以“工具性”的单元组合内部渗透“人文性”

纯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把工具性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去忽视语文中所负载的有意义的信息,如思想性、审美性实践性等等。不但是不会忽视,反而是通过凭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更好地体会到形式覆盖下的内容,即“人文性”,并且在体会语言所传达的人文知识的同时又会促使学生去反思——如何运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形象、更充分、更精彩地来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从而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如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定为表现人物的细节描写,在具体课文中分别渗透人文内容,去关注文章的审美、态度价值观等等,重个人感受、理解。莫泊桑的《项链》教学时工具性体现就是将重点放在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上。马蒂尔德的七个“幻想”、“三个陶醉”的心理描写,拿到请柬时的语言、神态等的描写等等,通过这些学生很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同时,学生会反思为什么马蒂尔德会幻想这些事物和场景呢?从而引出相关人文知识的介绍,如当时巴黎社会的风气,教会女校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等等,从而也使学生对上世纪的法国巴黎社会有所了解。每一篇课文都做到如此,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品位。

当然语文姓“语”不仅需要从教材角度考量,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要将语文的主要学习导向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维护语文血统的纯正!

[1]王家伦.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J].中学语文,2009.

[2]叶圣陶,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学作文[S].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沈丹,南通职业大学技师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

G710

A

1008-4428(2015)05-127-02

猜你喜欢

技校工具性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