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德育现状与对策

2015-01-01季美含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4期
关键词:师范道德教育师范生

季美含/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新时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德育现状与对策

季美含/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基于社会的大环境及以西方教育体系为基础的教育制度,使师范教育中德育教育环节稍显力不从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就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

师范高等专科;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整体实践是有正确导向的,特别是在师范高等专科院校中,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上形成了一定体系,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对师范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完整,方式合理,以渗透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实践让历届师范生受益,其主流是好的。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灌输轻养成,使高校德育陷入一个两难又尴尬的境地。如何让德育教育焕发新的光彩,让师范专科院校学生在人生重要阶段得以修身、正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德育现状

(一)道德教育滞后于知识教育

当代的大学教育是基于西方教育体系之上构建起来的,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这与我国古代教育体系是不同的。我国古代,德育与智育是具有同一性的。在《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有后世学者将德行、政事、文学、言语称为孔门四科。这就是说,古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以教人德行完善为第一要紧,从多个角度对人进行君子教育,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融汇其中,形成圆融的教育体系,进而滋润身心。

新时期的教育特点是重智育,轻德育,这是贯穿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特点。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指挥棒,其恶果之一就是势必导致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特别是在顶级高校中,因为道德缺失而产生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宿舍杀人事件震惊海内,2011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更让我们触目惊心,值得从教者反思。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德育教育的缺失后果将更为严重,社会影响也更大。幼教老师虐生,中小学老师体罚学生等失德事件时有发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师范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到位、不得法。

师范高等专科院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从教者不能简单的迎合应试教育,这样就无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更要强化“德育首位”的意识,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接受完整的道德教育。它包括“三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落实“知行合一”,让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二)德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1.德育教学内容单一呆板.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了知识的认知,而缺少实践认识。对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停留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完善人格的养成实际上被弱化,形成了大学生课上课下两个样的结果。2.德育评价体系单一。德育教育体系强调“知行合一”,但是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因为依托于思想政治课进行,其考试成绩就成了评价学生品德的唯一尺度,其赋分标准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情况上,实际上还是依托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与套路,用分数来确定认知等级,让学生简单的认为思想道德的高下就是学习该科成绩的高下,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3.德育教育模式简单由应试教育主导的现阶段德育模式在教学环节显示出理论知识充分,但实践不足,始终以灌输式为主。在德育教育中,学生应该把其视作一种修养,一种情操,注重养成的重要作用,将其内化成品格。但是在忽略学生主导作用前提下,依据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就造成了学生背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寥寥草草的效果

(三)德育教育整体建构不完整

1.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不够完善。师范生在大学阶段教育中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是缺失的。家庭教育功利偏差、家庭本位意识、家庭教育方法失当都是造成家庭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同时,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家庭疏离,家校沟通不畅,学生的心理问题、品德修养不能及时接轨家庭教育,使高校德育力不从心;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师范院校生源差,自身素质滑坡,人格不完整的学生在逐年增加。种种原因造成了师范生的德育环境构建不完整。2.德育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在师范生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依赖于受教育主体接受道德教育的结果,德育教育在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时,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其本身独立人格的主观需求,忽视了主体性的德育教育培养不出道德自觉的学生。3.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不够,缺乏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师范生形成正确人格对其未来职业生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就是将学校的“知”转化为“行”的过程。实习过程是将职业技能较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通过上课、试讲等形式,落实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升其职业能力。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欠缺良好的实践过程,也不易操作。这就必然造成师范生重视技能建设,忽视自身品德建设。

二、解决现阶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德育现状的对策

(一)强化德育体系建设

1.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师范院校中应该更加强化德育的首要位置,努力构建一个以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建立健全高校的家校网络,让家庭教育不再缺席于学生的成长;设置家长课堂,让家长从思想上端正意识,言传身教的将家庭教育做实。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把握正能量的舆论导向,让社会不再是一个善恶交杂的复杂群体,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学校教育依然要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读书育人的办学方针,“教”是途径,“育”才是目的,让学生在多种环境的影响下得以健康的成长,从而胜任未来教书育人的工作。2.在德育教育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德育教育中的个人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出发,让学生调动自我情绪和管理机制,保持其情感、认知、意识、行动的同一性,进而培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达到道德自觉。3.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实践课程教育。在德育教育中仅仅提升认识不是最终目的,提升人的整体道德修养,形成完整人格才是终极目标。针对师范院校培养对象的特点,完整人格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未来合格教师的养成,所以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的层面,要通过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目标养成,让“知行合一”贯穿师范生德育教育的始终。4.在德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营养,其智育和德育的同一性是当今高校德育教育的一把利刃。有体系的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君子之道”,教会他们“慎独”的道理,教会他们“三省吾身”的要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道德信仰,从根本上提升师范生的道德水准。

(二)优化德育过程建设

1.增加可操作性、可参与性。避免德育教育“高大上”的窠臼,让师范高校的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到课堂和生活之中,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德育工作之中来。重视其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2.创设校园文化氛围,模式更加自由.在校园中设置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师范生真正在校园中感受到拥有优秀品德的人是多么值得尊重。运用各种模式和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存在,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让学生不反感,自觉接受德育教育。3.完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将德育工作落实,首先要体现在其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德育目标要始终,既不能理想化,又不能低幼化。德育不是世外桃源,它应该是不脱离社会的,切实提升学生思想状态,顾忌学生主体需求的一种教育,作风更踏实,更懂得尊重;在内容设置上避免假大空,避免空泛的形而上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在方法上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渠道,通过实践课程等更好的方式去传达“大德育”的理念;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体系,弱化分数,强化可操作性,避免评价机制的滞后性。

[1]荫山庄司著[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德广.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J].中国电力教育,2004.

[4]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季美含(197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小学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师范道德教育师范生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