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初探
——以北华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2015-01-01付春红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付春红/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初探
——以北华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付春红/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新世纪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化合作、竞争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展。本文从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举措及际化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
新世纪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化合作、竞争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展。当前中俄两国国际合作不断加深,俄语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两国更广泛的交流提供助力。
一、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定位
外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北华大学是一所地方省属高等院校,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表现为地方或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1.必须具备具有坚定的爱国精神,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爱国精神是对祖国的诚挚热爱,要通晓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事业中去。
2.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技能和良好的跨国文化知识。具备高水平的外语技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具备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除了通晓本国的历史、文化、国情,还应提升跨国文化知识,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和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竞争。对此,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能敏锐地捕捉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改造信息,对信息进行合理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4.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正处于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需要大批创新研究型、实践应用型人才。北华大学为地方省属院校,是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必须勇于开拓,否则就只能处于激烈竞争的下风。
二、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举措
1.确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结合学校的办学与培养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北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为此学校在教师引进、培训及职称评定寄予相应政策。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学校制定《北华大学学生出国留学管理规定》,明确并理顺了管理体制。在合作项目开展前期首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共识、学分互认;培养过程严格选拔和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资格审核时的学分认定,有效监控出国留学学生学习质量。
2.拓展国际视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一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强化了中外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进行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借助国际化、信息化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打造升级版的应用技术大学。
3.探索多种途径,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0以来,学校共派出交流培养学生852人。其中,俄语专业交流培养学生80余人。
4.师资队伍结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基本条件,为此,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科将本校教师派遣到不同国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并应用到本国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之中;另一方面,引进外国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工作。
三、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前北华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课程体系主要按照合作办学中外方高校的要求进行设置,教学与成绩考核也按外方要求。
第二种是实施“1+3”、“2+2”、或“3+1”培养模式,在取得中、外方高校学分互认的情况下,第1、2或第3年在国内本校培养,除加大外语教学,使学生具备出国的外语水平要求外,主要采用本校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教学,后3、2或1年到国外高校完成后续课程,取得成绩;
第三种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专业认证的需要,高校有针对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允许学生自主申请出国留学;
第四种是在现有高校培养模式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
四、总结与展望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更好的整合国内外资源,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1]邓婉莹.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2.10.
[2]贾文键.外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标准[J].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3期.
[3]张捷,曹静.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朱宏元.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付春红(1973-)女,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