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政治社会化作用

2015-01-01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4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社会化基础

胡 月/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政治社会化作用

胡 月/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本文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主要从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组织、课内外活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旨在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 从而使大学生通过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实现由自然人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政治社会化;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既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也是大学生群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无疑会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因此,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对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内容安排合理化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大政治常识比重,在宏观上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

(一)体现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例如,理想信念问题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问题。因此,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但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昌盛,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拓宽知识面

在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拓宽知识面,增加诸如“我国的四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实行‘三权分立'?”等政治常识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真正承担起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并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重任。

列宁说过:“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要由青年来担负。”[5]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当今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评价的任务显得更加急迫和艰巨。国际上,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特别是借助网络大肆鼓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错误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作为我国网络人群的主体,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增强了,但是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不良现象。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

二、课堂教学组织生动化

大力倡导互动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问题,提高政治参与热情、丰富政治情感、提升政治认知能力。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社会政治势力多样化和人们思想多元化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教师在讲授有关政治的课程内容时,要敢于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要关注学生对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邱柏生教授说:“在学生看来,他们要关心政治,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后并不以从事政治活动或研究政治问题作为终身职业,因此,他们不会为此投入更多的能力与精力”。[6]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共政治课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的一个原因。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既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的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互动与启发相结合

美国政治家派伊认为:“政治社会化不能以太过于直接的方式,并且目的也不能太过于直接,否则会适得其反。往往是,指向公民教育的太过于直接的方式并没有效率,因为人们根据选择性原则的变化而进行的反应使其感到有必要去抵制那些要么太不熟悉或者太清晰地指向控制目的的东西”[7]。这一点提示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在“汶川大地震”救援过程中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如,可以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再如,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充分认同现有的政治体系,这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教育他们接受主流政治文化。

(三)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当今的中国,学校的政治社会化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接受并认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需要开放式的教育。要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政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帮助大学生把这些内化为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形成符合党的要求的政治价值、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等。正确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不仅保证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代代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对执政党的认同与支持,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三、课内外活动多样化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乐观向上的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民主诉求、公平正义的公民品格。

(一)了解掌握思想动态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咨询以及平等的交流谈话,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育乐观、豁达、宽容、诚信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主诉求,公平正义的现代公民性格,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情趣和品位。使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国情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知道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二)促进主体个性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辩论、讨论、演讲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内化,促进其政治社会化。例如,可以针对“中国是否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政治话题组织专场辩论赛。学生为迎接辩论赛,会主动去查阅大量资料作好前期准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获取了大量的政治信息,并学会了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和观念去思考、分析和判断相关问题,这就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再比如,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矛盾论》、《实践论》和《为人民服务》等文章,然后撰写读书报告,并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提高政治素养,这些活动的效果要比老师一味讲解好得多。由此可见,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化,在此过程中自主地获取大量政治知识在深刻的思考和判断中确立和稳定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在笑声和掌声中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这些课内外活动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成为学生主体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德性塑造、人格提升的有效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三)紧密结合形势政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紧密结合形势政策教育进行。比如抓住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抓住玉树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党员领导干部可歌可泣的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可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就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才能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胡月(1982.4—),吉林省吉林市,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社会化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